普朗克研究所:伽瑪射線爆發數據也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2020-12-05 量子認知

在2019年,神奇伽馬射線望遠鏡以非常高的能量探測到了第一個伽瑪射線爆發,是從這樣一個宇宙物體上獲得的最強烈的伽馬輻射。

神奇伽馬射線望遠鏡,英文:Major Atmospheric Gamma Imaging Cherenkov Telescopes,簡稱:MAGIC,是高能立體視野望遠鏡建造前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第一臺望遠鏡建於2004年,以獨立模式運行了五年。第二臺望遠鏡距離第一臺望遠鏡85米,於2009年7月開始採集數據。它們共同組成神奇伽馬射線望遠鏡系統。

慕尼黑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和神奇伽馬射線望遠鏡的科學家們,通過對伽瑪射線爆發數據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確認光速在真空中是恆定的,而不依賴於能量。因此,與許多其他測試一樣,伽瑪射線爆發數據也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該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今天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一個優美的理論,它解釋了質量和能量如何與時空相互作用,從而產生了一種通常稱為引力的現象。廣義相對論已在各種物理情況下和許多不同的規模上進行了測試和重新測試,並且假定光速是恆定的,因此它總是能夠出色地預測實驗結果。儘管如此,物理學家懷疑廣義相對論不是最基本的理論,並且可能存在一種潛在的引力量子力學描述,稱為量子引力。

一些量子引力理論認為,光速可能取決於能量。這種假設稱為洛倫茲不變性違反(Lorentz Invariance Violation,簡寫:LIV)。它的作用被認為太小而無法測量,除非它們在很長的時間內積累起來。那麼如何實現呢?一種解決方案是使用來自天文伽瑪射線源的信號。伽馬射線爆發是強大而遙遠的宇宙爆炸,它會發射高度可變、極具能量的信號。因此,它們是進行量子引力實驗測試的出色實驗室。預計高能光子將受到量子引力效應的影響更大,應該有很多。它們在到達地球之前就旅行了數十億年,這增強了效果。

伽瑪射線爆發每天都在用衛星探測器探測,探測器觀測天空的大部分,但能量比MAGIC等地面望遠鏡低。 2019年1月14日,MAGIC望遠鏡系統檢測到了萬億電子伏特級電子能量中的第一個伽瑪射線爆發,因此記錄了迄今為止從這樣的物體上觀察到的最高能的光子,並通過多次分析以研究該物體的性質和非常高的能量輻射。

研究人員表示:「從來沒有對TeV能量範圍內的伽瑪射線爆發數據進行洛倫茲不變性違反研究,這僅僅是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這樣的數據。二十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期待這種觀察可以提高對洛倫茲不變性違反效應的敏感性,但是直到看到我們的分析最終結果,我們才能說出多少。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時期。」

科學家們希望利用這一獨特的觀察來尋找量子引力的作用。然而,從一開始,就遇到了障礙:用MAGIC望遠鏡記錄的信號隨時間單調衰減。雖然這對於天體物理學家研究伽瑪射線爆發是一個有趣的發現,但對洛倫茲不變性違反的測試不利。

研究人員表示:「在比較兩種不同能量的伽馬射線的到達時間時,我們假設它們是從源頭瞬時發出的。但是,我們對天體過程的認識仍然不夠精確到查明任何給定光子的發射時間。」

傳統上,天體物理學家依靠信號的可識別變化來限制光子的發射時間。單調變化的信號缺少這些功能。因此,研究人員使用了理論模型,該模型描述了MAGIC望遠鏡開始觀測之前預期的伽馬射線發射。該模型包括通量的快速上升、峰值發射和像MAGIC觀察到的那樣的單調衰減。這為科學家提供了真正尋找洛倫茲不變性違反的途徑。

然後仔細分析發現,伽馬射線的到達時間沒有能量依賴的時間延遲。慕尼黑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賈科莫·達米科(Giacomo D'Amico)表示:」在這項研究中,所設定的限值與使用衛星探測器進行伽瑪射線爆發觀測,與使用活動銀河核的地面觀測所獲得的最佳可用限值,是符合的。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都很高興,很榮幸能夠對TeV能量範圍內的伽瑪射線爆發數據首次進行了關於洛倫茲不變性違反的研究,並為將來的研究打開了大門!」

與以前的工作相比,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TeV能量下對伽瑪射線爆發信號進行的測試。通過這項開創性的研究,MAGIC團隊因此為21世紀的愛因斯坦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和更嚴格的檢驗奠定了立足之地。 MAGIC項目合作的發言人Oscar Blanch總結道:「這次,我們觀察到了相對較近的伽瑪射線爆發。我們希望能儘快捕捉到更明亮、更遙遠的事件,從而進行更敏感的測試。」

參考:

Bounds on Lorentz invariance violation from MAGIC observation of GRB 190114C.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0.Teraelectronvolt emission from the γ-ray burst GRB 190114C. Nature, 2019. Observation of inverse Compton emission from a long γ-ray burst. Nature, 2019.

相關焦點

  • 宇宙中最活躍高能量射線被捕獲 重新確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
    該天體是一種相對論性噴流指向地球的「超活躍分子」,對其成功測量不但打開了一個研究宇宙中最高能量放射源的窗口,還將重新確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相關內容。 此次,天文學家利用大氣伽瑪切倫柯夫成像望遠鏡(MAGIC)成功捕捉到來自該耀變體的高強度伽瑪射線爆發。MAGIC望遠鏡位於非洲加那利島,擅長以伽瑪射線頻譜掃描天空。直徑17米的主鏡面使它成為同類別望遠鏡中最大的一臺,其用雷射自動調整聚焦,反射面能聚焦到微弱的只持續2至3納秒(十億分之一秒)的切倫柯夫光,可探測的最遠距離為80億光年。
  • 廣義相對論又被證實!恆星的運行與愛因斯坦的預測不謀而合
    一顆恆星正繞著銀河系的黑洞運轉並精確的按照愛因斯坦的預測移動。舉個例子吧,三十年前,天文學家們曾經觀測過人馬座a星附近的一個星體的運行方式,研究其是否符合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歐洲南方天文臺用巨型天文望遠鏡在近期的觀測裡證實,這顆星體的運行軌跡是蓮座形狀的,而這再一次驗證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對的。
  • GPS:廣義相對論在日常生活中的首次應用
    1960年,物理學家羅伯特·龐德和格倫·雷巴克在實驗中測量到了「引力紅移」,這是愛因斯坦早就預測過的廣義相對論的一種效應。這項測量對精確度的要求極高,因此一直難以完成。在苦等了40年之後,這項愛因斯坦關於引力行為的第3個預測最終被證實(前兩個預測分別是光的彎曲和水星軌道的額外進動,第4個預測是引力波的存在)。什麼是「引力紅移」呢?簡而言之,當光波從強大的引力場逃逸時,它的波長會被拉長,從而顏色變得更「紅」。
  • 時空扭曲星系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關鍵部分
    1918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大型物體的旋轉會扭曲其附近的空間和時間,從而使時空連續體發生扭曲,這種現象被稱為「框架拖曳」。現在,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能夠在雙星系統中測量這種影響,揭示出恆星尾隨時空的令人震驚的偏差。
  • 恆星運動軌跡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
    愛因斯坦在科學上的成就在百年來可以說無人可及。但是,因為超前的理論,其相對論自誕生以來一直被質疑。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觀測宇宙的技術越來越先進,不管是尺度還是精度都日漸提高,相對論裡的理論也隨之一點點被所觀測現象證實。
  • 大麥哲倫星雲中出現三次超級伽瑪射線事件
    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高能伽瑪射線被認為是宇宙中能量釋放的最佳示蹤信號,超新星遺蹟、脈衝星星雲等都會釋放出極強的高能伽瑪射線
  • 事實證明:愛因斯坦又對了!致敬偉大的廣義相對論!
    最新研究再次證明愛因斯坦是對的!搖擺的脈衝星證實了廣義相對論!最新觀測顯示,在距離我們25000光年外的脈衝星正在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搖擺,這種現象立刻在科學界引起了大量關注並為之震撼。因為在一個多世紀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就已經預言了這一現象。
  • 重力波:愛因斯坦的最後預言
    他的觀測顯示星光的確被太陽重力扭曲,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證據。「若然如此,我會為上帝感到惋惜。我的理論是正確的。」 愛因斯坦在1916年正式發表廣義相對論,至今剛好100周年。廣義相對論徹底推翻牛頓重力理論,把重力和加速度統一。當時空被物質或能量所扭曲,就會產生所謂的重力。重力原來非「力」,而是時空結構和質能互動的結果。
  • 100年前的一次日全食證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該實驗在100年前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使愛因斯坦名揚天下。根據牛頓的物理概念,光沒有質量,因此不會受到重力的影響,所以它應該總是保持直線運動。雖然愛因斯坦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理論並沒有直接與牛頓相悖,但愛因斯坦將引力視為時空扭曲。他假設太陽的重力會使光線彎曲,太陽附近的星星視位置會變化。愛丁頓開始通過在日食期間觀測恆星來驗證愛因斯坦的理論。
  • 廣義相對論最後預言──重力波──終被證實
    愛因斯坦在100 年前發表的廣義相對論的所有預測,終於全部被天文觀測證實。研究人員說,他們檢測到兩個大約相等於太陽體積30倍的黑洞,在距離地球13億光年的位置碰撞後所產生的重力波。理論簡介愛因斯坦在1916 年正式發表廣義相對論,至今剛好100 周年。 廣義相對論徹底推翻牛頓重力理論,把重力和加速度統一。當時空被物質或能量所扭曲,就會產生所謂的重力。重力原來非「力」,而是時空結構和質能互動的結果。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成真,原因是在這裡
    結合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此星系中引力的行為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相符,在星系的尺度上證實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對引力如何起作用進行了解釋。自那以來,廣義相對論通過了一系列在太陽系內的高精度檢驗,但還從沒有在巨大的天文學尺度上對其進行過精確地檢驗。
  • 引力紅移新發現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光線在強引力場作用下會出現拉伸現象,波長變長,向紅波方向偏移,這被稱為引力紅移效應。但時至今日,它從未在黑洞附近被探測到。  「這是朝更深入地理解黑洞邁出的一大步。」未參與該研究的荷蘭拉德堡德大學天文學家Heino Falcke表示,「能發現這些效應真的非常神奇。」
  • S2恆星軌道進動完全吻合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再度勝出
    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關注恆星的運動,這是測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好的場所之一,在這其中,最接近黑洞的S2恆星最特別,其軌道周期約16年。如果根據牛頓對重力場的描述,那麼S2恆星應以橢圓軌道運行,每趟周期都應沿著與上一個軌道完全相同的路徑前進,然而近代數據分析顯示:事實並非如此。相反地,S2恆星如廣義相對論預測那般,軌道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在廣義相對論取得巨大成功之後,愛因斯坦高度評價馬赫的這一思想,認為自己的廣義相對論具體體現了馬赫原理預期的效應。不過,後來的深入研究表明,廣義相對論與馬赫原理並不一致。有趣的是,當時馬赫還活著。馬赫看到了狹義相對論,但據說沒有看到廣義相對論。馬赫斷然否認自己的思想與相對論一致,明確反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一點令愛因斯坦十分遺憾。
  • 科學家證實光速在真空中是恆定的,廣義相對論再次獲得驗證
    但是伽馬射線暴(GRB)數據還有更多提供:通過進一步分析,MAGIC科學家現在可以確認光速在真空中是恆定的,而不依賴於能量。因此,與許多其他測試一樣,GRB數據也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該研究現已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圖註:MAGIC望遠鏡系統和衛星天文臺觀察到的伽馬射線暴。
  • 愛因斯坦最偉大的勝利:一個廣義相對論的世紀!
    我們今天觀察到的星系聚類量是重力作用於宇宙時間的標誌,並允許測試廣義相對論是否適用於這些尺度。1915年11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了四篇論文- 每篇論文相隔一周,然後是1916年3月的一份總結論文 - 他在論文中提出了他的廣義相對論,並吹響了人類的集體思想。愛因斯坦早期的狹義相對論(1905年)已經足夠令人困惑,因為它與空間和時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黑洞中心伽瑪射線爆發速度超過光速?科學家表示可以用相對論解釋
    但是去年,研究人員發現一些伽馬射線爆發脈衝中的事件似乎在不斷重複,好像它們在時間上倒退一樣。現在,新的研究提出了可能導致此時間可逆性效應的潛在答案。如果相對論射流中產生伽馬射線爆發的波的傳播比光速快,則影響之一可能是時間可逆性。這樣的超速波實際上是可能的。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理論?
    簡單來說,愛因斯坦在一百多年前創立的廣義相對論是一種引力理論,描述宇宙中天體的引力作用。關於引力理論,我們最早接觸到的是牛頓在17世紀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那麼,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與牛頓的有什麼區別呢?直到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才得到完美的解釋。根據廣義相對論,空間不像牛頓所描述的那樣是絕對平直的,而是會在質量和能量的作用下發生彎曲。在彎曲的空間中,天體與光都會沿著測地線運動,由此表現出引力效應。
  • 伽瑪射線爆發是什麼?它又是如何引起的?
    最遠的伽瑪射線的爆發一個藝術家的關於伽瑪射線爆炸的作品,伽瑪射線的爆發在短時間內釋放了大量的能量,使它們成為了宇宙中最具能量的物體。(圖源:歐洲南方天文臺/A.Roquette/維基共享資源網)伽瑪射線的爆發短則一毫秒,長則幾分鐘,我們永遠無法預測伽瑪射線爆發的地點和時間。現如今,關於伽瑪射線的爆發最值一提的就是它是極具活力的,它的能量極高,以至於在它的對比下,超新星的出現都變的弱了許多。
  • 太陽光譜證實廣義相對論
    太陽,地球和月球的藝術表現圖(未按比例繪製),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時空曲率在月球反射的太陽光譜上(從藍色到紅色)。@ Gabriel Pérez Díaz, SMM (IAC)。這項工作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將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論文)。愛因斯坦在1911至1916年間發表的廣義相對論中引入了時空的新概念,它表明大質量的物體會造成時空的扭曲,即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