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
天尚未亮,人醒了。
晨曦從窗欞透射進來,竹林裡嘰嘰喳喳的鳥雀聲此起彼伏,可是,袁林偉最想聽到的「咕咕」聲沒有響起。
噢,它們離開已經20天了。要等再次出現,大概還要8個月。
它們,是貓頭鷹,也是袁林偉的「家人」。
每年2月,袁林偉家的閣樓上都會飛來一對貓頭鷹築巢育雛,到了5月,它們會帶著剛學會飛翔的小貓頭鷹離開,返回山林。
一代一代的貓頭鷹在他家來了又去,到今年已經近30年。袁林偉家也因此沒有拆掉老屋,也沒有進行翻修,他們生怕貓頭鷹找不到回「家」的路。
袁林偉,80後,大學畢業後,在上海、南京的網絡公司打過工,也在杭州創過業,跟朋友一起租了房子做淘寶服裝生意。2015年,他回到老家,在村裡找了一份會計的工作。
他的家美得就像風景畫,位於麗水市松陽縣裕溪鄉靄溪村田寮自然村,單門獨戶,三面環山,隱藏於一片蒼翠的竹林中。
他和父母住在一樓,樓上有個閣樓,裡面放了不少農具雜物。大部分時間,他都會宅在這棟老舊的黃泥房中,看悠悠青山,聽啁啾鳥鳴。
貓頭鷹來住的那段日子,每天夜裡,貓頭鷹叫的時候,別的人可能會覺得太聒噪,他們一家人卻覺得這是動聽的音樂。
袁林偉能分辨貓頭鷹鳴叫的不同。「在還沒有孵育小貓頭鷹時,它們的叫聲是咕咕,等小貓頭鷹出生後能出窩時,它們的叫聲是故故,稍微有點區別,聲音會拖得更長一點,可能是在教小貓頭鷹學飛。」
他說,每晚,村裡路燈亮起來的時候,都能聽到貓頭鷹的叫聲,有時是短促的幾聲,有時是連續的鳴叫。
「凌晨三四點鐘,它們也會叫一陣。」袁林偉說,貓頭鷹是夜行動物,不知道它們是不是在交流晚上行動的情況。
袁林偉第一次看到貓頭鷹,是在1989年。那年,他8歲,在屋外豬圈的空地上看到一隻雛鷹,他想把它捉起來玩,但是被爺爺制止了。爺爺說,抓走小貓頭鷹,它的爸媽會傷心的。
爺爺知道貓頭鷹的窩,就建在豬圈上的稻草堆裡,他小心翼翼地把雛鷹捧回了窩。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爺爺送回窩的那隻貓頭鷹,1991年帶著它的伴侶來到袁林偉家,在東側廂房閣樓頂開始築巢育雛。
從此,每年都有貓頭鷹來這裡安家。袁林偉毛估估,「有100多隻雛鷹在我們家繁衍,沒有一隻夭折。今年,這對貓頭鷹生了三隻寶寶。」
貓頭鷹的孵育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尤其是雛鷹學飛期,很容易掉在地面上。這時,會有不少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