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講述者叫維西,今年 28 歲,是一個一歲女寶寶的媽媽。一年多前,維西辭掉了網際網路公司的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媽媽。
全職媽媽這份職業並不像想像的那麼輕鬆,你面對的是一個完全不講道理的甲方,工作強度巨大,但你沒有可以互相吐槽的同事,甚至找不到請假的機會。
就像這次的採訪:我們的製作人劉逗是去了維西的家裡。打開門後,維西對劉逗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麻煩你先等一下啊,寶寶剛拉屎了,我得去弄一下。
維西家住在二十幾層,冬天有霧霾的時候,她就像是住在與世隔絕的山頂上,她說有的時候感覺自己特別孤獨,就像被這個小孩綁定著在坐牢一樣。
全職照顧孩子的決定
我是在孕期的時候就決定要自己帶小孩。
首先,我的婆婆、我媽媽都還在工作,家裡沒有長輩可以幫忙照看小孩;其次,我和我老公都是學心理學的,比較重視小孩的早期教育,我們覺得相比於請育兒嫂,還是自己照料孩子更好。
這其間我們有過很充足的溝通,我老公說如果我掙的更多,他也是願意當全職奶爸的,最後綜合各方考慮,我選擇辭去網際網路公司的工作,成為全職媽媽。
■ 維西的女兒迪迪的小腳丫
人類幼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
其實,在懷孕的過程中,我狀態還挺好的,整個人處在一種很嗨的狀態,完全沒有意識到小孩是一種多麼可怕的生物。
現在很多想要孩子的人,其實都對養育孩子這件事沒有什麼特別具體的概念。因為出門在外,你見到的小孩大多數狀態都很穩定,就算看見了哭鬧的小孩,也只是短暫路過而已。而當你真的和小孩這樣一種生物共處的時候,你會發現 Ta 不講任何道理,完全依著性子來。
人類幼崽都是早產兒,在功能沒有完善的時候 Ta 就出生了,而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它們出生後就自帶一定的行為能力,比如小羊,生下來過一會兒就能自己站起來了。而嬰兒的狀態跟一個老人臨終的狀態是一樣的,就像是一灘軟泥,Ta 沒辦法翻身,也不能自己睡覺。
我還記得我在醫院生完孩子後,我和老公第一次帶著寶寶回到我們的小家,當時我們家的貓已經五六天沒見到我了,特別興奮地從房間裡衝出來,我安撫了我的貓貓。然後轉頭看到了安全搖籃裡的寶寶。我開玩笑地跟我老公說,完了,咱倆鬧出人命了!
我覺得「鬧出人命」這詞真的特別貼切,因為「鬧出人命了」你就得為她負責。我當時有一種感覺,我只有到臨終的那天,我才能說我下班了,我辭職了,不然這輩子就是這樣沒完沒了了。
■ 迪迪出生的第二天
哺乳有無數種方式讓你生不如死
生產之後媽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產後後遺症,比如陰道撕裂、尿失禁、子宮復舊不良等等……
這其中,大部分媽媽都會遇到哺乳困難。哺乳困難也分很多種,但這裡面最常遇到的,就是乳房和乳頭疼痛。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療中心的一個調查顯示,44% 的新手媽媽都被這個問題所困擾。
我回顧我過去一年的生活,其中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哺乳,在很多人的眼裡,這只不過是媽媽餵奶給寶寶喝的一件平常事,但其實哺乳會有很多種方法讓你生不如死。
其中特別痛苦的是我在哺乳的時候,我的乳頭會非常疼。我寶寶喝奶第一口下去,我能夠疼到自然反射把我的腿抬起來,人類的乳頭是很嬌嫩的,而嬰兒的吸吮能力是非常強的。
我當時還跟我老公說,我生孩子的痛、開指的痛你都沒辦法感受到,但是我有乳頭、你也有乳頭,不如你也給寶寶嘬一口,就能知道我有多疼了。
我老公嚇得不行,連忙說,老婆,我特別能理解你的痛苦,所以我還是別試了,我知道你肯定特別疼。
我是躺在床上餵奶的,每一次小孩餓了被抱過來,我要給她餵奶的時候,我整個人都是往後躲的,我就感覺那個床就像一個刑具一樣。然後我的月嫂就會從後面推我,讓我靠近寶寶近一點,每次第一口下去之後我整個汗都會出來。
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哺乳會疼?於是我各種查資料,後來發現其實很多人都疼,但這種疼痛莫名就被忽略了,好像它不重要一樣。
當時我那麼疼,但甚至連一個可以去問的地方都沒有,我不知道應該去醫院掛什麼科的門診,好像不管是乳腺科還是疼痛科都不能幫我解決問題。
■ 深夜,維西在吸奶,她的貓貓麻醬睡眼惺忪地陪著她
其實國外也很推崇母乳餵養,但是通常是有一套比較完善的體系,當你在哺乳上遇到問題,會有專門的哺乳顧問上門來幫你看是什麼情況——比如說你的哺乳姿勢不正確,或者小孩銜乳姿勢不正確,哺乳顧問都會幫你調整,甚至很多國家是免費的,但是我們國家沒有。
除了哺乳疼痛,我也經歷過堵奶,胸變得硬梆梆的,還特別害怕得乳腺炎發燒。堵奶也很痛,但還是要讓寶寶吸奶,她吸力又大,我乳頭也很痛。
我的乳頭長過白色的水泡,也長過紅色的血泡,當時我嚇得半死,向醫生求助。醫生只是說,你繼續讓她吸,把血泡吸破了就沒事了。我當時就覺得這真是人間極刑啊!乳頭本該是渾身上下最敏感的地方,卻要遭受這樣的摧殘,真是太可怕了。
我也想過要不要放棄母乳餵養,但又考慮到母乳相對於奶粉餵養的好處,我還是希望能夠母乳。
於是出了月子後,我有時會用吸奶器,這樣我就不會那麼疼了。但它也有一個壞處,人類乳汁的分泌是由大腦控制的,所以當大腦認為寶寶不需要那麼多奶的時候,你就沒有那麼多奶了。
因此,我必須保持每三個小時吸一次奶,一次吸 25 分鐘。這 25 分鐘過後,我需要把吸奶器所有的零部件都拆下來清洗消毒,之後再放到紫外線的消毒櫃裡消毒一個小時。這一輪都折騰完,再過一個小時我又得開始新一輪的吸奶了,一天下來根本幹不了什麼別的事兒。
而且我說的每三個小時吸一次,它不僅僅包括白天,還包括晚上,比如晚上我九點睡覺,十二點就得起來吸奶,洗儀器,消毒,然後躺床上不到兩個小時又得起來。
我記得有很多個秋冬的凌晨,很冷,人也很困,但不得不睡到一半起床吸奶,四下很靜,只能聽到吸奶器嘣嘣的聲音。有一種儀器叫薩博機,模擬人類做心臟按壓的機器,也是發出「嘣——嘣——」的聲音,它們也都跟生命有關,於是我每次吸奶的時候,都感覺自己在被做心臟按壓。
■ 吸奶器
我感覺就像一個機器一樣,一個人坐到客廳裡,重複做這些事情,窗外沒幾盞燈亮著,只有潑墨的夜色,那時候覺得自己好孤獨,我就想,我這過的是什麼日子,這日子竟然還能過成這樣?
我強烈建議所有還沒有生過孩子的女性朋友們去拍一套全裸的寫真,因為你不知道生完孩子之後,你的胸會變得多難看。
我覺得我以前的胸是少女的胸,很美,乳暈是粉粉的,它的形狀也很飽滿,但是當你開始懷孕的時候,你的乳頭就開始有色素的沉澱,它的顏色會變深,生完孩子之後,你的整個乳房會變得很軟,會很自然的下垂。而這一切都是不可逆的,這些變化是這樣的自然,又是這樣的出乎意料。
以前可能沒有人跟你說過這件事,可能小時候你能看到媽媽的胸,但是長大後你也不太記得了,當你的朋友懷孕了,你也不可能說「你給我看看你的胸」。但等你自己發現了之後,你已經沒有回頭路可以走了。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鬧出人命了」,生了孩子之後,你就會發現你已經沒有回頭路可走,只能一條路走到黑,在某些時刻這種感覺會讓我很崩潰。
爸爸的角色
當寶寶大約兩三個月大的時候,她醒著的時間變長了,會經常哭。我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和老公之間也沒有二人世界的時間了,那個時候我覺得我的自我被擠壓到像一張紙那麼薄。
我那段時間每天夜裡都特別後悔——我為什麼要小孩?我為什麼不能過一個自由自在的人生?為什麼沒有人跟我講過小孩是這樣一種生物?為什麼沒有人跟我講過要孩子這麼痛苦?
晚上兩三點寶寶醒了,哄她睡覺的時候,我老公可能醒個兩分鐘,嘟囔兩句,然後就是一片沉默——他又睡著了!我知道他明天早上要上班,所以就不太忍心再叫他陪我。
看看窗外,我感覺這世界上一定也有人像我一樣被折磨著,跟我一樣在沉沉的夜色裡被迫孤獨地醒著,但是我們之間又沒有任何的連接。
我似乎能看見遠處某個窗戶也有燈光閃爍,我會想那裡是不是也有一個媽媽,很辛苦地帶著一個寶寶,但我只能遙遙相望,我們都處在一個個孤島上,獨自承受著孤獨和痛苦。
最近兩年,大家都在提倡說,要拒絕「喪偶式育兒」,意思是說不應該只讓媽媽來承擔帶孩子的工作,然後丈夫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我老公其實在這方面做得還不錯,但也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 三個月的迪迪和爸爸對視
寶寶半夜醒了,我去哄她的時候,我希望我老公也是醒著的。他問我,老婆,我也幫不了你什麼,我為什麼一定要醒?我說,因為你醒了,我心裡會舒服,會有陪伴感,不是你一定要幫我做些什麼。後來,我老公也會發出一些諸如「乖,別哭」的微弱的哄寶寶的聲音,他很保命地說,我雖然不起來,但是我一定是陪著你的。
我老公最難得的一點是在我生完孩子後,他專門換了一份工作,從網際網路公司跳到了國企,每天 6 點就能到家,能夠有更多的時候照顧小孩。
在小孩還不會說話的時候,雖然她沒有辦法回應你,但你還是要不斷和她說話。因為前期語言輸入的越多,對她之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更好的,所以無論是我在跟她做遊戲還是給她洗澡的時候,我都會說很多話。比如,媽媽在擦你的頭髮,你的頭髮是黑色的,它們很軟。
但是有時候我去廚房做飯了,讓老公在客廳看一會兒寶寶,我就會發現外面一片沉默,好像客廳沒有任何生物存在一樣,我就會從廚房出來,讓老公多和寶寶說說話。
我老公表現得很委屈,我跟她說啥,她又不會理我,又聽不懂,我跟她玩她也不跟我玩。
我苦口婆心地勸,你不用管她聽不聽得懂,你可以跟他講你在做什麼。
科學育兒
關於育兒方法這件事,是最容易產生家庭矛盾的地方。有的時候可能還需要老人幫忙,而老年人的傳統經驗,又和年輕人的科學觀念有衝突,所以這時候經常是雞飛狗跳。
最近我和我老公就因為「寶寶一歲後要不要吃鹽」的問題,爭吵比較多。
一歲之後的寶寶是可以適當的加鹽的,但鹽本身沒有任何的營養價值,只是鹽可以給孩子補補鈉,但如果孩子吃的天然食材裡本來就有鈉的話,他們不用額外吃鹽的。
所以我認為我的小孩既然現在願意吃飯、吃天然的食物,而且我平時也會給她吃富含鈉的海產品,我就不需要給她加鹽。但我的婆婆會覺得小孩吃東西沒有味道,要給她加鹽,這樣她會好好吃飯。
我老公覺得,如果加鹽對寶寶沒有壞處的話,為什麼不可以給她加鹽呢?
這樣以來,我們之間就出現了分歧。
我跟我老公說,因為現在是我在全職的照顧寶寶,是我在負責她的一日三餐,我看了很多資料、做了很多功課,最終加不加應該是我說了算。
我老公會認為我在育兒這方面認死理,有些過於較真,甚至會說一些老一輩才說的話,「像我們這一代,都是很早就開始吃鹽,我們不是也好好的嗎?」
我聽了這樣想當然的反駁就會很生氣。因為在我的認知範圍之內,我要儘量給孩子最營養、最科學的育兒方式,這已經耗費了我大量的時間去學習,現在我還要花很多精力同步這些知識給我老公,他不看育兒的書也就罷了,我都把作業拿給他抄了,他還來反駁我。
所以,在後來的許多其他育兒問題上,如果我老公拋出一個觀點,我會跟他講,你告訴我觀點的出處,不是自己想當然,我們來理性地辯論。無論是之前的工作,還是現在「全職媽媽」的這份工作中,我都是一個很認真的人,我會以一個很嚴謹的態度來對待它。
■ 十個月的迪迪外出郊遊
對我來說,全職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它也是一種專業,我現在把育兒當作我的專業領域,我學習儲備了很多相關的專業知識,所以我會很認真地跟我老公說,你不要在我的專業領域挑戰我,除非你有跟我相同的理論背景。
所以他後來有找幾篇文章,裡面說小孩一歲之後吃鹽沒問題,雖然他分享的這幾篇文章是在打我的臉,但我還是很高興,因為他開始找參考文獻了,這代表他參與這件事情了。
在育兒的很多問題上,關鍵不在於誰對誰錯,而是雙方都要認真地參與進來。
一開始,我在育兒方面非常迷信科學,希望小孩完全照著書本介紹的模式來養育,但後來我發現小孩個體差異很大,每個階段的狀態都不一樣,所以完全按照書上的要求是做不到的。因此,在一些事情上,我會選擇順其自然,適當地放過自己。
寶媽的聲音日記
對於沒有育兒經驗的人來說,可能很難想像全職媽媽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所以這一次除了採訪,我們還請維西用手機錄下了一些聲音日記,從下面的這些聲音裡,你能生動形象地感受到一個寶媽的一天。
8:00
寶寶醒來,我的一天就開始了。我會先給她換衣服、換尿不溼、刷牙,然後開始吃早餐。
10:00
吃完早餐就已經快 10 點了,然後寶寶要拉粑粑。等她拉完,我把她收拾好,穿好出門的衣服,帶她出門去小區裡遛彎。
這是跟其他寶寶和家長們的社交時刻,大家翻來覆去就是聊一些相似的話題,寶寶多大了?現在能吃什麼?會說話了嗎?然後誇誇這個寶寶好看,誇誇那個寶寶走得好。但好歹是有人可以進行完整的對話了。
12:00
曬完太陽回來,我會先把寶寶弄睡著,她大概會午休一個半小時。她一睡著,我就會衝進廚房去給她做飯。在她吃的方面,我會比較用心,給她做的花樣很多,比如說飯糰、蒸煮的食物,就是每天變著花樣來,這樣她吃飯會比較有興趣。
等她醒了之後,我就伺候她吃飯。因為我現在在培養她自己吃飯,她會拿手抓或者到處扔,所以等她吃完我除了收拾她製造的「災難現場」,還要幫她把自己收拾乾淨。
15:30
下午我會陪她看看書,看著她在家裡爬,她可能會摔跤、可能會把手往插座裡伸、可能會把玻璃杯往地上摔,我需要不錯眼珠地盯著她,因為我不知道她會作什麼妖。
18:00
謝天謝地,這個時候她爸爸就回來了。爸爸開始帶她,我就開始給她做晚飯。
19:00
餵寶寶吃飯,洗澡,喝奶。
21:00
她終於睡覺了!
24:00
她又醒了,我需要抱抱她,哄哄她,靜靜地等待她再次睡著。如果運氣好的話,她會繼續睡到第二天早上 8 點。
但是小孩睡覺是很不穩定的,在夜裡她可能會醒 2 次,也可能會醒 4 次,你永遠沒有辦法預測今天晚上會是狂風暴雨還是風平浪靜。
重回職場
人生中工作的時間有三四十年,而陪伴孩子成長只有這幾年,所以我並不後悔辭職在家帶孩子。但還是會有那麼一些瞬間,看到前同事在朋友圈裡分享的工作狀態,我會感到一陣失落。不過我知道,等孩子長到兩三歲,能上幼兒園之後,我肯定還是會選擇重回職場,去找回屬於自己的社會價值。
其實自從辭職開始,我就在思考自己之後職業發展的事情了。這一年裡,我也在復盤自己的工作經歷,思考屬於我的可能性是什麼。
■ 維西喜歡攝影,育兒期間也在學習攝影的專業知識
從個人層面上,我覺得養小孩對於我的收益是很大的,我的性格有很大的變化。生孩子之前我不是一個情緒穩定的人,但是我生完孩子之後,我性格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因為我知道對孩子來說,家長情緒穩定是特別重要的。
我是學心理學的,我還記得原來我們老師講過一個很極端的例子:就是說如果你一定要打孩子的話,與其讓 Ta 每天擔驚受怕、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挨打,還不如就明確地告訴 Ta 你星期幾會打 Ta。對於孩子來說,面對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大人,是一件非常焦慮和可怕的事情。
我意識到自己情緒不是很穩定,其實不只是在育兒這件事上,在之前工作裡也是一樣,這歸根結底是我自己的問題,不是小孩帶給我的問題,所以我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讓我自己的情緒更穩定一點。
其實,養育孩子對我來說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職場。全職媽媽也是一份工作,它鍛鍊了我的許多能力,比如信息收集的能力、實踐的能力,也給我的自信心帶來了提升,而這些在我之後的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品質。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