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人民醫院西院區效果圖
正在工作的王利軍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磊磊 王衛 濱州報導
1985年夏,王利軍正式踏入這座庭院,那年他22歲,風塵僕僕、躊躇滿志,終於實現了當一名白衣天使的夢想,下定決心為守護人民健康大幹一場。
王利軍被分配到了一樓東側的門診化驗室,裡面的設備極其簡陋,主要是查血常規。採血樣用的是簡易的手指採血針,血紅蛋白是用沙利氏比色計目視比色,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需要在顯微鏡下用計數板逐個計數,結果有誤差在所難免。
八十年代購置的儲血冰箱
那時候,一臺不知道年代的光學顯微鏡成為那個時代的至寶,大家呵護備至。一段時間後,輪轉到生化室,更是清一色的手工操作。試管排滿幾架,吸血要用吸球,職業防護的意識也沒有現在這麼強。
最寶貴的一臺581光電比色計,不知用了幾代人,邊角都布滿了些許鏽跡。化驗鉀、鈉、鋰離子用的一臺火焰光度計極其脆弱,只是調試就非常費時,還經常停擺。機器壞了報修,工作暫停,遇到急症患者真是干著急。
1997年因工作需要,王利軍被調整到輸血科工作,那時只有兩間房屋,四個人,一張不知刷了多少遍的、桌面白黃相間的三抽桌,外加一臺老掉牙的顯微鏡,一臺老舊電冰箱便是輸血科的全部家當。當時業務面狹窄,僅有全血供應,只做ABO血型檢測和交叉配血試驗。受當時醫療水平的限制,只做鹽水交叉配血而不做Rh血型,非常危險。
當時用的顯微鏡已鏽跡斑斑,購置年代不詳
至今,王利軍已在市人民醫院工作了35個年頭,在輸血崗位上也工作了近23年。歷年來,他見證了人民醫院不斷發展壯大和砥礪前行的壯麗徵程。如今的濱州市人民醫院已然脫胎換骨、天翻地覆,人員隊伍由幾百人發展到現在的2400餘人,專業科室設置齊全,信息化建設日新月異,覆蓋日常工作的各個角落。
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輸血科也有了長足發展。2013年輸血科搬遷至住院三部一樓北區現址,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有工作人員11人,副主任技師4人,主管技師1人,技師5人,碩士研究生1人。現有儲血冰箱(櫃)、全自動血型分析儀、血小板恆溫震蕩保存箱、TEG血栓彈力圖等設備30餘臺件。
業務技術逐步拓展,不僅做常規的ABO血型鑑定,RhD鑑定,不規則抗體篩選,交叉配血試驗,Coombs試驗,還應臨床需求開展了HLA抗體檢測,新生兒溶血病檢測,產前血型抗體效價檢測,淋巴細胞免疫治療,Rh分型檢測(EeCc),術前自體血採集,放血治療等多項技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輸血科集全科之力自主研發的一套輸血管理信息系統,真正實現了輸血適應證、輸血前檢測、用血權限分級管理、電子化核查核對、血袋回收的強制執行等輸血全過程的有效管理,為保障患者輸血及診療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輸血科工作人員合影
七十年滄桑巨變,新時代再踏徵程。即將啟用的新院區更是擇優而行,除卻往事舊物,取而代之的將是門庭闊拓、霓虹映彩、樓聳高立、醫療技術先進、醫療設施一應俱全的現代化大型三級甲等醫院。輸血科也必將以此為契機,牢固抓住發展的新機遇 ,加強硬體建設,引進新設備,培養、吸收專業技術人才,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業務水平,促成輸血科的完美蛻變。
「今年我57歲,不敢說對人民醫院的歷史多麼了解,但我所見證的是醫院的前輩們和各級領導、各個戰線的醫務工作者們用無限的熱情、無數的心血換來了人民醫院如今翻天覆地的變化。」王利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