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Mg)合金薄片在室溫下通常表現出較差的延展性和成形性,這是由於其密排六方(HCP)晶體結構中存在有限的滑移體系所致。因此,必須利用高溫下的可成形性而採用熱成形。由Keeler、Backofen(1963)和Goodwin(1968)提出的成形極限圖(FLD)已被公認為是表徵板材成形性的標準工具。通常採用兩個標準來獲得FLD的臨界應力: ASTM E2218(2008)和ISO 12004(2008),即在斷口處或裂紋開始之前產生FLD的應變。最近,通過在半球形衝頭上拉伸不同寬度的試樣來測定鎂合金的FLDs已作了相當大的努力。採用中島試驗研究了從20℃到300℃之間鑄造、軋制和熱處理的雙輥AZ31合金薄板的成形性與溫度的關係。高溫下可成形性的提高主要歸因於非基位錯滑移、動態恢復和動態再結晶的作用機制。在300℃和400℃的氣吹成形實驗中,FLD的右側和左側分別由不同寬高比的橢圓模具和非粘接雙層試樣確定。Boba et al.(2015)測量了25-350℃ ZEK100鎂合金的FLDs。在高溫下,由於動態再結晶(DRX)導致組織隨機化,ZEK100和AZ31之間的成形性差異不太明顯。
加載路徑的改變會改變板材的成形性,這是眾所周知的。到目前為止,對鎂合金薄板在高溫非比例加載下的FLDs進行的實驗還很少。FLD實驗的困難和費時特性要求對FLD進行數值測定。M-K理論是計算成形極限的最著名的不穩定性理論之一,並在多年來得到進一步發展。結合M-K理論的結晶塑性方法被廣泛應用於面心立方(FCC)和體心立方(BCC)板材的成形極限分析。熱變形中的DRX建模已經有了一些研究,這些研究通過耦合晶體塑性集成了力學響應、微觀組織演變和織構發展的模擬。在他們的工作中,也實施了伴隨DRX的超塑性機制,並評估了WE43合金在550 K以上由大量非常小的核引起的另外明顯的應力軟化。然而,到目前為止,基於晶體塑性的FLD預測還沒有將DRX作為一個操作機制,將退火效應作為一個影響因素。
基於此,上海交通大學李大永和彭穎紅等人對AZ31B薄板在應變路徑變化下的成形極限測試進行了配置和實現。此外,結合DRX和退火的結晶塑性模型和M-K方法(表示為DRX-MK-退火方法)預測FLD。用該方法計算了一級和預應變的FLD。通過實驗和數值計算研究了溫度、加載路徑、預拉伸和退火對成形極限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以Forming limits of magnesium alloy AZ31B sheet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為題發表在國際塑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上。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ijplas.2020.102822
這項工作在150°C,200°C和300°C的條件下,進行了一系列的半球形衝床拉伸實驗。結合DRX和靜態恢復效應的多晶塑性模型,採用M-K方法計算FLDs。應變路徑的變化對AZ31B合金薄板的成形性影響很大。UT、PS和BS預應變分別使FLDs向左、向上和向右移動。在200℃由於<<c+a>>滑移系的激活,形成的差異限制UT和PS在150℃負載明顯減輕。
圖1 HPS測試裝置:(a)高溫下HPS測試的MTS機械測試系統,(b)環境室內測試夾具的示意圖。
圖2 試驗試件幾何形狀:(a) HPS試驗和(b)預應變試驗(單位:mm)。
圖3三種溫度下一次成型試樣的顯微組織。
第一步HPS試驗後變形樣品的斷裂部分如圖4所示(以60mm寬的樣品為例)。斷裂模式從在150°C時幾乎沒有頸縮的脆性斷裂轉變為在200°C和300°C時出現頸縮的更易延展的斷裂。
圖4 測試的60mm寬的HPS樣品的裂縫部分和分別在:(a) 150℃,(b) 200℃和(c) 300℃的一級FLD。
圖5 預緊型AZ31B板的Net-FLDs:(a) 150℃,(b) 200℃和(c) 300℃
圖6 預緊的AZ31B板在300℃的Sub-FLDs
圖7在200℃下,不同退火時間後預應變試件的單軸應力-應變曲線。一級曲線代表單調張力。(當應變大於0.35時,曲線被截斷)
圖8 M-K理論的示意圖。
VPSC-DRX-MK方法可以很好地重現在150℃和200℃一個階段的FLDs。DRX提供了另一種變形機制,顯著提高了成形極限,尤其是在BS條件下。在結晶塑性模型中加入退火效應,大大提高了預應變FLDs的預測精度。FLD左側的改善更為明顯,說明了應變路徑與靜態恢復的關係。成形極限隨著退火時間的增加而明顯增大,這與位錯密度隨退火時間的變化一致,退火10min後成形極限的升高速度有所減緩。
圖9實驗和擬合的單軸應力-應變曲線持續10min
圖10 實驗和計算的FLDs在(a) 150℃和(b) 200℃
圖11 DRX和沒有DRX計算的FLD的比較
圖12計算應力在不考慮DRX的情況下的比較
圖13根據應變比預測了槽內和槽外DRX體積分數
圖14在150℃計算Net-FLD
圖15在200℃計算的(a) PS,(b) UT和(C) BS預應變Net-FLD
圖16在200℃退火時間下(a) PS,(b) BS和(C) UT預拉伸後位錯密度的恢復。
圖17在200℃對不同預應變下的滑動活性預測:(a) BS預應變,(b) PS預應變和(C) UT預應變
圖18在200℃下不同退火時間後計算net-FLD
圖19在200℃單軸拉伸下,測量了不同退火時間後的主要極限應變
圖20預測不同初始織構有DRX和沒有DRX的FLDs (ϕ代表織構被相對於TD旋轉ϕ角)。
當考慮DRX時,改變初始織構對主要極限應變的影響不明顯。在涉及DRX的熱變形過程中,一個應力可以對應多個應變。因此,在涉及DRX的情況下,不能用成形極限應力圖(FLSD)來評價高溫成形的成形極限。(文:張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