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蟑螂翅膀,實驗室將要打造具備複雜飛行功能機器人

2020-12-03 IT之家

當Chen Li還在加州伯克利分校的Poly-Pedal實驗室和Biomimetic Millisystems實驗室做研究員時,這兩個實驗室都在研發具備多飛行功能的機器人,為此他們參照了蟑螂的生理結構,為這些飛行機器人設計了用於穿越障礙物的外殼。隨著Chen Li畢業,這種設計方式開始被帶到了更多地方,比如他畢業後所去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那裡,他擁有自己的實驗室Terradynamics。

在2016年的IROS上,Chen Li發表了自己的一篇論文,闡述要如何使用新的方法設計一款「帶腳又帶殼」的飛行機器人——基於動態自適應原理,參照昆蟲的結構設計出可以自己翻轉的飛行機器人。

之所以採用這種設計方式,是因為僅僅具備類似蟑螂外殼設計的機器人並不能很好地做到獨立進行翻轉運動,如果在飛行過程中它們不小心被翻轉過來,就會無法動彈。真正的蟑螂並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他們能夠使用自己的翅膀重新獲得平衡。為此,李教授將機器人的殼體設計成了兩瓣,並在其中加入一些促動器,從而設計出具備相同能力的「蟑螂機器人」。

為了讓飛行更有效率,這款蟑螂機器人的翅膀被設計得相當寬大。根據實驗室的試驗結果,即便是在機器人處於電量低的狀態下時,機器人仍然能夠成功地進行自我翻轉——分開的兩瓣獨立式設計的翅膀在不對稱打開工作時,能夠幫助機器人重獲平衡。

據李教授透露,飛行機器人這種自我糾正的方法和其他自動糾正方法相比更具優勢,是因為這種翅膀的設計能夠讓機器人學會「變形」,實現多種運動功能的自由切換,包括穿越各種障礙物,進行自我扶正等等。李教授所在的Terradunamics實驗室目前就正致力於這種可集成多功能飛行機器的研究。此外,利用這種基於翅膀式設計的自我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實現,通過更強大的功能來克服飛行障礙,這比目前使用準靜態形狀變化的設計更高效的表現性能,在重心移動、被動旋轉的條件下能夠重新進行「自我組裝」。

翅膀的設計還包含著很多的細分參數調配,通過調整翅膀張開的幅度、速度、不對稱性和形成形狀來實現不同的功能,這些不同的定量關係作為設計中的準則,能夠用於調整和實現期望中的目標性能。而所有這些在以往傳統的自我調整機制中都是不具備的。

當然,李教授也表示,目前要製造出一個能夠像蟑螂一張靈活的機器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為這樣的機器人意味著需要同時具備疾走、飛行、爬行等多種複雜運動能力,而這些在動態複雜環境中實現多種功能的研發目前而言仍然具備一定的挑戰性,它還需要類似於空氣動力學和流體動力學的先進運動地形交互模型。不過目前Terradynamics已經開始了相關的研究。即便所有這些技術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最後還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問題需要完成,包括功率的限制、既堅固又有彈性的材料開發和設計等等。

相關焦點

  • 模仿鳥類翅膀 科學家造新型飛行機器人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26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機器人專家以蝙蝠和鳥類在空中避免碰撞的方式為靈感,製造出了一種使用「變形翅膀」的飛行機器人。新款機器人的翅膀以碳纖維和聚酯薄膜打造,每個翅膀上都裝有3D列印而成的鳥類腕關節裝置,這些關節使翼手在翅膀拍打的過程中能夠自動摺疊和展開。
  • 能夠自行翻轉的飛行機器人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當Chen Li還在加州伯克利分校的Poly-Pedal實驗室和 Biomimetic Millisystems 實驗室做研究員時,這兩個實驗室都在研發具備多飛行功能的機器人
  • 機器人可以模仿消失的蟑螂
    自動翻譯僅供參考 機器人模仿消失的蟑螂 ETRobots模仿消失Cockroaches 禮貌PolyPEDAL實驗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查看原圖        這是下一個窗臺的美洲大蠊。 那份如何蟑螂和壁虎能在在眨眼間窗臺消失可能導致搜索和救援機器人動物般的機動性的機器人,研究人員說。 科學家們經常尋找大自然的靈感在設計機器人時,與數百萬年的進化學習的希望。最近的例子包括模仿獵豹的步幅和迅猛的腿機器人。
  • 機器蟑螂身手好靈活,靠「翅膀」鯉魚打挺 | IROS 2016
    以下為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編譯的論文簡介:動物與機器人都會面臨一個嚴峻的挑戰——在複雜的地形上移動時,很容易翻過來。像蟑螂一樣的小昆蟲能夠快速地藉助自己的翅膀順利翻身,而與其形態相似的小型多足機器人的外殼是其跨越障礙的重要法寶。
  • 波士頓動力的「狗」,哈佛大學的「蟑螂」,機器人和動物的愛恨情仇
    和波士頓動力的大狗不同,HAMR-JR之所以被稱為「蟑螂機器人」,並不是因為長相,而是在設計上模仿了蟑螂的速度和機動性。如今,HAMR-JR的研究團隊正在從其他昆蟲身上尋找靈感,希望研發出更加體積更小、功能更多的機器人。
  • 翅膀比四軸更好?蝙蝠機器人未來也許更適合極限飛行任務
    不過,從理論上來講它並不是最棒的飛行平臺,因為自然界裡可沒有這樣的怪傢伙,動物們都靠扇動翅膀飛行,因為這樣的的飛行方式效率更高,而且機動性更強。不過,人類現有的技術暫時還無法製造類似動物的翅膀,此外對飛行姿態的控制也是難上加難。因此,我們依然要靠四軸飛行器。
  • 松下6000萬美金投資機器人公司,大疆發布農業無人機MG-1S|新智造...
    機器蟑螂身手好靈活,靠「翅膀」鯉魚打挺 | IROS 2016Chen Li 教授是伯克利分校 Poly-PEDAL 和仿生系統實驗室的研發人員,在這裡,以下為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編譯的論文簡介:動物與機器人都會面臨一個嚴峻的挑戰——在複雜的地形上移動時,很容易翻過來。像蟑螂一樣的小昆蟲能夠快速地藉助自己的翅膀順利翻身,而與其形態相似的小型多足機器人的外殼是其跨越障礙的重要法寶。
  • 斯坦福打造鴿子機器人 飛行的秘密藏在羽毛裡
    但其實,它們的羽毛在飛行過程中,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在過去所看到的為數不多的製造人造羽毛的嘗試,已經足以達到一些特定的目的,但還沒有真正接近模仿真實羽毛賦予鳥類翅膀的能力。所以一個世紀後,我們仍然在用離散的扇形碎片做堅硬的翅膀。
  • 昆蟲機器人你見過嗎?可模仿昆蟲快速飛行,時速可達11公裡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MAVLab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昆蟲飛行機器人,模仿昆蟲的快速飛行。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使用自由飛行和敏捷撲翼機器人的實驗可以提高對果蠅如何控制侵略性逃生機動的理解。
  • 細菌做「眼睛」、蟑螂當「跑腿」,總有一些特立獨行的機器人
    他們收集起40根真羽毛,模仿骨骼設計了連杆結構,通過4個微型電機對這些羽毛進行協調控制。這種「真羽毛+電機」的生物混合機翼,可以在氣流中迅速而穩定地變形,從而實現高效飛行。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就會搭乘上煽動翅膀的機器大鳥,在空中翱翔。
  • 世界首個切斷電源飛行機器人,蒼蠅一樣大小,意義重大
    但是人類模仿蒼蠅製造的飛行機器人,可以切斷電源,而且飛行速度快,在飛行科技方面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跟著橙子一起去看看這個飛行機器人吧!這是哈佛大學懷斯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發的最新成果,製造它耗費了科學家15年的時間,經過無數次的反覆選材,反覆試驗,它終於試飛成功,基本達到了科學家們的預期。
  • 全球最輕雙翼機器人來了!靈感來自獨角仙 最長可飛行9分鐘
    獨角仙重約5 - 10克,翅膀載荷為40 N/m2,與昆蟲翅膀的平均載荷(通常約8 N/m2)相比,已經相當之高了。「模仿甲蟲的飛行,我們首先開發了一個撲機制,可以創建一個大型撲角度和產生振補,以償KUBeetle-S的重量,就像它的靈感來自角甲蟲。」
  • 這是一款能輕鬆翻轉的帶尾巴蟑螂機器人
    尾巴是蟑螂機器人翻轉的關鍵近日,據了解,由羅恩·福瑞斯(Ron Fearing)引領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模擬系統實驗室,擁有研究各種不同類型的蟑螂機器人的豐富經驗。 然而,他們最新的roachbot與原始昆蟲存在顯著的脫離:因為roachbot帶有一個尾巴,而實際的蟑螂是沒有的,尾巴的增設意味著它可以輕鬆地翻轉。
  • 鴨子機器人領銜 盤點2019年上半年那些有趣的仿生機器人
    據悉,該種機器人正是從「稻田鴨」這一生態農法中吸取了靈感,才特意設計成了類似鴨子的形狀,未來或可應用於農業種植之中。通過介紹我們可以發現,「Aigamo」多多少少有些仿生機器人的味道。何謂仿生機器人呢?簡單來說就是模仿生物、從事生物特點工作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往往能夠像所模仿、借鑑的生物一樣,在特定領域發揮出特殊功效。
  • CAA | 科普:一款能輕鬆翻轉的帶尾巴蟑螂機器人
    根據這個原理,仿生學家製造出機械蟑螂,它不僅每秒能夠前進三米,而且平衡性非常好,能夠適應各種惡劣環境。由羅恩·福瑞斯(Ron Fearing)引領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模擬系統實驗室,擁有研究各種不同類型的蟑螂機器人的豐富經驗。 然而,他們最新的roachbot與原始昆蟲存在顯著的脫離:因為roachbot帶有一個尾巴,而實際的蟑螂是沒有的,尾巴的增設意味著它可以輕鬆地翻轉。
  • [視頻]研究人員打造出一款能跳到1.6米高的「蟑螂機器人」
    (原標題:[視頻]研究人員打造出一款能跳到1.6米高的「蟑螂機器人」)
  • 仿生機器人:人類的好夥伴,你想了解它嗎
    相信我們不少人都聽說過仿生機器人,這一產品被稱為我們人類的好朋友。那目前它的發展如何呢?  1、仿生機器人是什麼?  仿生機器人是模仿生物特點,從事生物工作的機器人。它們可以彌補年輕勞動力的嚴重不足,解決部分人口老齡化問題和醫療問題。
  • 布朗大學造蝙蝠機器人來研究蝙蝠飛行原理
    約瑟夫Bahlman,布朗大學的一名研究生,在教授肯尼斯·布魯爾和莎朗•斯沃茨的幫助下,已經開發了一個仿生的機器人蝙蝠翼韌帶,皮膚和結構都模仿真的蝙蝠。這個項目的目的是為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蝙蝠的飛行結構。
  • 荷蘭研究者發明外形類似果蠅的可飛行機器人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3日報導,《科學》期刊最近發表了一篇研究,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者發明了一種外形像果蠅一樣的飛行機器人,目的是用於製造無人機。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者最近介紹了一款可以像昆蟲一樣在空中飛行的微型機器人,它的翅膀每秒震動17次,這樣就可以以每小時25千米的速度飛行,可以盤旋,可以飛左飛右,甚至還能翻筋鬥、做桶滾飛行。這項技術參照果蠅的翅膀的運動,科學家說它會革新人們對昆蟲飛行的理解。
  • 機器人是如何模仿動物行為,執行更複雜的動作?谷歌這樣說
    自本田於2000年發布ASIMO機器人以來,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人類機器人大大提高了其執行功能的能力,例如抓取物體和使用計算機視覺來檢測事物。儘管有這些改進,但它們的行走,跳躍和執行其他複雜功能的能力像人類一樣流暢的腿動作一直是機器人專家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