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對照組」的意外驚喜:《Neuron》文章挑戰冷暖感知理論

2021-02-20 生物通


赫爾姆霍茲協會(MDC)馬克斯·德爾布魯克分子醫學中心(Max Delbrueck Center for Molecular Medicine)發現了冷受體失活對感知溫暖至關重要。

赫爾姆霍茲協會(MDC)馬克斯·德爾布魯克分子醫學中心(Max Delbrueck Center for Molecular Medicine)發現了冷受體失活對感知溫暖至關重要。

有椎管內麻醉經歷的人會說,麻藥起效後能感覺到一股暖流從腰湧至腳指。為什麼神經麻醉會讓人產生暖意呢?答案可能寫在最近發表的一篇《Neuron》文章中。

MDC的神經學家Ricardo Paricio-Montesinos說,當我們用手端起一杯熱水,我們很快就能感受到它的溫暖,此時我們的神經元不僅有被激活的,也有被失活的。之前我們只知道激活通路,我們的實驗表明,如果沒有第二種類型的神經元我們要麼需要更長時間去感受溫暖,要麼根本感覺不到變暖。

Paricio-Montesinos等人發表在《Neuron》雜誌上的新文章挑戰了非痛覺溫度感知的主要模型。

自19世紀末以來,神經科學家們建立了一個理論,認為只有通過特定的「標記」路線暖感或冷感才能從從皮膚傳遞到大腦。雖然在人類和靈長類動物身上已經有了一些證據,但發現很難證明這個理論。

MDC體感分子生理學實驗室負責人Gary Lewin教授與MDC神經迴路和行為實驗室負責人James Poulet博士合作研究老鼠的非痛覺溫度感知。「溫度仍然是一種神秘的感覺,」 Poulet說。「尤其是與視覺、觸覺或聽覺相比,它的研究非常不足。」

老鼠感知非疼痛性溫度變化的能力還沒有被仔細研究過。通過一系列的行為學研究,他們發現老鼠能像人類一樣敏銳地察覺到溫度的變化——通過前爪試探然後舔飲水機裡1攝氏度升溫和0.5攝氏度降溫的水。

「這是第一次,我們可以證明老鼠基本上和我們一樣能感到溫暖和涼爽,」Lewin說。「甚至它們的閾值與人類完全相同。」

意外的是,研究人員阻斷了過去被認為與暖感有關的神經通路,老鼠仍然能感知2℃的升溫,顯示感知能力減弱,但沒有消失。表明這些路徑是有用的,但不是感知溫暖所必需的。相反,當關閉trmp8基因阻斷與冷感相關的通路時,小鼠反而無法感知暖感了。

「我們真的很驚訝,」Lewin實驗室的聯合第一作者Frederick Schwaller博士說。「我們最初準備把這些trmp8基因阻斷老鼠作為對照組的,卻偶然得到了更重要的發現。」

經過對前爪神經細胞的仔細觀察,研究人員發現了兩件事。首先,沒有一種神經細胞是專門用於溫感的。相反,他們發現大多數神經細胞在溫度改變和鈍器壓力下發出電信號。

「這真令人費解,」Lewin說。「神經系統如何判斷神經元的活動是由於熱、冷還是機械力?」

答案在於研究小組發現的第二件事:一群神經細胞總是在27℃基準溫度下放電。隨著溫度升高,這些細胞的活性降低。失活似乎是關鍵。

研究小組推測,老鼠之所以能夠探測到溫暖,是因為一組神經元增加了活動,而冷感神經元減少了活動。兩個相反方向的信號共同促進一種模式,將「溫暖」傳遞給大腦。這與冷的感受截然不同,遇冷時所有神經元都會增加活動,所以模式都是朝著同一個方向發展的。

Lewin說:「兩種神經元幫助老鼠更容易明確哪種是變暖,哪種是降溫。」

當冷途徑被阻斷時,冷細胞沉默,沒有任何活動傳遞給大腦。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如果沒有這種信號沉默模式,老鼠就不會感覺到溫暖。

研究人員預計,因為我們與老鼠有相同的受體和神經,可以將信息從皮膚傳遞到脊髓和大腦,人類的情況可能與實驗老鼠類似,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認人類是否會表現出同樣的模式,並確定這些信號在大腦或脊髓中的比較位置和方式。

參考文獻

The sensory coding of warm perception

相關焦點

  • Neuron:中科院許曉鴻組發現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
    以往的研究發現,當嗅覺感知的器官--犁鼻器被破壞後,雄性小鼠喪失攻擊行為,並且對雄性和雌性同類都表現出求偶動作。這表明小鼠對於同物種的性別判斷主要依賴於嗅覺信息。雖然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下丘腦內特定核團驅動攻擊行為和求偶行為的發生,但是對於這些核團在生理條件下是如何整合來自嗅覺系統的性別信息,並進一步指導行為發生的神經機制並不清楚。
  • Neuron解讀!揭秘多巴胺和血清素在調節人類感知和決策制定能力方面...
    2020年10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題為「Sub-second Dopamine and Serotonin Signaling in Human Striatum during Perceptual Decision-Making」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記錄了人類大腦中參與感知和決策制定的多巴胺好血清素水平的實時變化情況
  • 實驗組?對照組?還是傻傻分不清,那就請看這篇文章
    一、從兩者的複雜性方面區分:1、實驗組的複雜性:實驗組是複雜的,有許多的變量,須通過「控制變量法」來進行研究。2、對照組的複雜性:對照組是簡單的,幾乎沒有任何變量。二、從實驗的對象方面區分:1、實驗組的實驗對象:實驗組是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2、對照組的實驗對象:對照組是不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對照組也稱控制組,對實驗假設而言的。
  • 腦科學日報|大腦怎樣感知物品的價值?經濟行為背後的生物學理論
    來自哈佛醫學院團隊、清華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底騫博士共同參與,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的一項新研究全面回顧了短期PM 2.5暴露與214組疾病住院負擔的關聯。中國疾控中心創刊的周報(China CDC Weekly)中也刊登了來自疾控中心環境所施小明所長團隊,有關中國人群接觸PM 2.5與特定死因風險的分析。
  • 前所未有的感知理論——感知新人類
    最新所著《感知論.第一部:感知新世界》《感知論.第二部:走進新文明》的部分篇章在網上發布,引起轟動,單篇文章的網絡推薦量和閱讀量達數十萬。王建平創立了前所未有的感知理論,幾乎顛覆了世界既存的所有認識,讓人們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生命和重新發現自己。感知理論意在徹底改變世界和人類,開創人類社會的第二次文明,讓人類世界從此跨入新的紀元。
  • 超出預期,還是意外收穫,哪種驚喜更影響你的情緒?| Paper Alert
    而如果用破傷風毒素(tetanus toxin,TeNT)抑制HO-MG的突觸活性,則發現在回想階段,小鼠與條件刺激相關的記憶受到了損害——這種損害並不存在於習慣化階段的感知過程,也不存在於和聽覺無關的記憶中。
  • Neuron | 王偉/唐世明合作發現大腦中的調色板
    視網膜上作為光探測器的視錐細胞有三種,分別檢測短波、中波和長波段的可見光,因此我們感知到的顏色空間也是三維的。一維是亮度,它反映了對視錐信號處理的「加和」能力,色調和飽和度是另外兩個維度,由不同視錐信號之間的激活差異產生。人類的顏色認知空間,是通過心理認知實驗測量出來的,其中顏色空間的色調維度,被描述為「色調圓盤」;基於紅、綠、藍三原色理論,紅綠藍三種色調在色調圓盤上的距離是相等的。
  • 所有的驚喜都不意外
    1958年,他第一次獲獎後,採訪記者蜂擁而至,其中有記者問道:「請問您是如何看待這一意外驚喜的?」因為在這之前,桑格僅只是個普通的助理研究員,一直默默無聞。桑格十分簡潔地回答說:「驚喜都不意外。」隨後他就銷聲匿跡,淡出人們的視線,在實驗室裡呆了二十多年。
  • 實驗組對照組的區分
    不同的對照方法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常見的對照方法有:自身對照、空白對照、條件對照(1)自身對照:指實驗與對照在同一對象身上進行,不另設對照組①對照組:實驗對象在處理前的狀態為對照組②實驗組:實驗對象在處理後的狀態為實驗組例:八上p4「探究魚鰭在遊泳中的作用」
  • Neuron:我們的大腦為什麼在快速不停的轉換注意力?
    但研究感知的神經科學家現在發現: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會以驚人的速度轉移焦點-每秒四次。集中注意力需要我們的大腦做出平衡舉措:對可能需要更高優先級的活動的進行聚焦。為了做到這一點,感知似乎表現得像一部老式電影,不斷地從一幀到另一幀跳動,比眨眼之間更快。
  • 哪個是實驗組,哪個是對照組?
    ,難免要考慮誰是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問題。我們再看探究實踐: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其中試管1和試管2誰是實驗組,誰是對照組?如果是這樣的話,實際上沒有明確的實驗組和對照組,所以3和4、試管1和試管2就應該是相互對照或稱對比實驗。
  • 你的預測,如何影響你的時間感知?| Paper Alert
    ., PNAS人類能從靜態的鋸齒形梯度圖案(stationary sawtooth gradients,下圖A)中感知到運動,這被稱為「運動視覺」(illusory motion)。近日,來自耶魯大學的新研究發現,果蠅也能夠感知到運動視覺,該感知由運動檢測神經元(motion detector neuron)T4和T5參與。
  • 曹彬談瑞德西韋試驗:堅持對照組設盲
    曹彬認為,隨機雙盲對照試驗(RCT)是非常嚴格的臨床試驗,要驗證藥物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有安慰劑組的對照。如果自己回到兩個月前,重新設計瑞德西韋的臨床試驗方案,仍然會遵從當時設計的對照組的思路。  堅持對照組設盲  根據曹彬在相關臨床試驗註冊網站上的信息,瑞德西韋重症組臨床試驗歷史記錄尚未修改,最近一次更新仍顯示2月24日。  今年3月初,曹彬曾首次披露瑞德西韋重症組的入組情況,當時他表示:「我們現在瑞德西韋2(重症組)的研究已經入組超過了230例患者,達到了中期分析所需要的樣本量。」
  • 3分2區蛋白質組學文章怎麼寫?
    隨著轉錄組測序類文章的發文難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課題組開始了蛋白質組學方面的研究,其中尤以TMT/iTRAQ火熱。
  • 國外專家讓嬰兒挑戰「視覺懸崖」,他們會爬過去嗎?結果很意外
    不過是有很多人好奇,嬰兒是否從小就對危險具有感知能力?這不,國外就有一專家讓嬰兒挑戰「視覺懸崖」,他們會爬過去嗎?結果很意外!在實驗之前,這位美國專家是跟孩子的父母保證,實驗是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是很安全的。為了讓他們信服,他是先讓自家的小孩去參與。只見他是先準備了一個棋牌圖案的視覺懸崖,然後往上面蓋了一層玻璃來保證嬰兒的安全。
  • 實驗|怎樣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
    在對照實驗中,經過這樣的控制處理的一組事物稱為實驗組。為了確證實驗組的結果是由人為進行的這種處理引起的,需要用同樣的研究對象另外設置不作上述處理的一組事物進行觀察,這樣的未作實驗處理的一組事物稱為對照組。這裡之所以強調「一組」,主要是考慮到平行重複的問題。簡單地說,進行了實驗處理的事物是實驗組,自然狀態(未加處理)的事物稱為對照組。
  • 汽車感知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數據則是人工智慧的動力和發動機,感知是數據的燃料。 「汽車、機器視覺和邊緣人工智慧,這也是我們的三個主要市場方向。」安森美半導體智能感知部全球市場和應用工程副總裁易繼輝說到,「我們在包括圖像感知、多光譜/高光譜感知、雷射雷達感知、毫米波雷達感知、傳感器融合等深度感知領域做了很大投入,來推動AI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進步。」
  • 【教學參考】實驗設計中的對照與對照原則
    1 對照與實驗對照原則 除了一個因素其餘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實驗叫對照實驗。對照實驗一般要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是接受自變量處理的對象組;對照組也稱控制組,對實驗假設而言,是不接受自變量處理的對象組。
  • 人類實驗揭示血清素和多巴胺如何協助感知
    ., 2012據一項發表於《神經元》的研究,科學家利用快速掃描循環伏安法(Fast Scan Cyclic Voltammetry),記錄了人腦中與感知、決策相關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水平實時變化。這項研究有助於理解多巴胺和血清素在感知環境並據此作出決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