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意義上說,大自然是指除去人類世界以外的世界,包括天空、大地、海洋中的一切物質。在人類還沒有出現之前,大自然就已經存在,而且在不同的時期,神奇的大自然總是維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下,即使經歷了數次的大滅絕事件,也會有新的物種崛起,來填補生態的空缺。因此,大自然確實是奇妙的。
在自然平衡中,有一個重要的約束,那就是生殖隔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近親繁殖的限制性。那麼,生物為什麼會出現生殖隔離呢?這到底對大自然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簡單的說就是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親緣關係較近的兩個種群間不會交配或者是交配後無法產生後代亦或是產生後代但是後代不具備生育能力。關於生殖隔離,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驢和馬、老虎和獅子,這兩對動物雖然都能機率性的(一般都低於2%)產生後代:騾子和獅虎獸,但是無論是騾子還是獅虎獸都是沒有生育能力的。
在生殖隔離中,神奇的大自然將同科,甚至是同種不同亞種的動物分散到不同地的地方(比如花豹有9個亞種,每個亞種的棲息地沒有重合),這就是生殖隔離中的地理隔離。除此之外,許多親緣關係較近的動物有著不同時間的發情期,這也是一種生殖隔離,被稱為時間隔離。
當然,除了以上兩種隔離方式外,還有許多,諸如生態、行為、機械等等隔離方式。總之,大自然在利用一切的方法阻止近親繁殖。
近親繁殖的危害
在自然環境下,在生殖隔離的約束下,即使在相同生境中的兩種親緣關係極近的動物都不會交配,比如在非洲大草原上,斑馬的三個亞種細紋斑馬、平原斑馬和山斑馬是同一生態位中的同種動物,但是,即使在發情期相遇,它們也不會交配。
看到這裡,許多小夥伴就會問了,為什麼人類有的會近親繁殖?其實嚴格意義上說,人的近親繁殖並不屬於生殖隔離的範疇,因為現存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人科人屬智人種下的動物,而智人種下沒有亞種分化,只是因為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人不同的形態和膚色而已,因此,無論是哪國人和哪國人之間都是不存在生殖隔離的。
近親繁殖無論是對哪一種動物來說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因為我們說的近親其實就是有著同體祖輩或者父輩基因的兩個個體,這樣的兩個個體會因為有著共同的遺傳病基因而遺傳給下一代,這樣就大大增加了下一代有疾病或者缺陷的可能性。
正是因為這樣,大多數的群居動物在雄性後代成年後都會有 一個共同的習性,那就是驅趕剛成年的雄性後代。比如獅子、角馬等等。
阻止近親繁殖的意義
任何一種現存的生物都是經過漫長的進化而來的,在進化的過程中,經過了優勝劣汰,經過了各種嘗試後,生物們都找到了最有利於自己種群發展和基因穩定性的生存方式。像上面我們說的獅群驅趕剛成年的雄獅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的做法,一是能大概率避免遺傳病基因的負面影響,而是能夠讓雄性經過歷練後,保持更加優良的基因。
因此,與其說是大自然阻止了動物近親繁殖,倒不如說動物在進化的過程中自己摸索到的一種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