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預報難題——強對流天氣預報
記者:颮線在我們預報中有什麼難度?是不是比較難預報的天氣現象?
喬林:對流性天氣往往生成的很突然,迅速增強。通常來講,一個對流系統對於某一地區的影響時間也相對較短,同時因為生成速度很快,影響範圍也比較小。像這種尺度小又迅速發展的系統,在氣象上來講是預報的難點。
中央氣象臺發布的強對流天氣潛勢預報,在未來24小時時間段裡,會提示哪些地區可能會有對流性天氣的發生,但這是潛在可能性的預報。到強對流天氣臨近時,氣象部門會發布預警。就這次颮線天氣來說,商丘主要的影響時段在晚上21時到23時,商丘市氣象臺在19時就開始發布雷電預警信號。
對於氣象科技最先進的國家來說,比如美國,強對流天氣產生的頻次也非常高,而且比中國還要多,強度還要強。而美國的氣象部門主要通過監測來觀察強對流雲團發生的苗頭和跡象,然後發布預警。比如龍捲風,通常提前十多分鐘發布預警。對於強對流天氣來講,由於它生成迅速,能夠做到提前十幾分鐘,甚至更長一點達到一小時發布預警,從預報技術上來說已經十分先進。雖然這個時間段很短,但也可以為民眾爭取一些時間,從而採取及時的措施,減輕災害損失。
記者:剛才您說到美國對於非常強的對流天氣也只能做到十幾分鐘的提前預報,那這種天氣的預報在世界上是不是也是個難題?
記者:對於對流天氣來講,它的覆蓋的範圍很小,同時發展的突然、迅速,使得在目前的觀測條件下,不僅是中國,包括世界各地,對於它的信息的捕捉還不夠全面,因此對這種天氣的認識和了解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樣使得針對這種天氣更長時效的預報難度很大。現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對於可能性的預報都只是潛勢預報,即在某一個相對比較長的時間段裡,某個地區可能會有對流天氣的發生。由於時段較長,所以只能全面的給出一個大範圍的預報,並不特別具有針對性。所以為了做好針對性的服務,世界各國就採取臨近預警方式來加強服務和指導。
記者:我國的在災害預警的臨近發布達到了一個什麼水平?
記者:我國對於對流性天氣監測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國進行了很多新一代都卜勒雷達的建設,同時布設了很多自動氣象站和觀測儀器,從空中到地面,能夠及時捕捉到對流雲團的發生和發展。在省區和地市兩級的氣象部門,對於預警信號的發布也是非常重視的。通過這次來看,觀測能力和服務意識的提高,對於這次預警信號的及時發布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