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學第二定律也就是熵增定律說:在一個封閉的系統裡,熵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熵」是一個物理量,通俗的說就是描述一個系統中無序、混亂的程度,比如說一個摔碎了的杯子的「熵」就比一個沒摔碎的杯子大。
舉例說,一個打掃乾淨擺放整齊的房間,墒是最小的,隨著房間變髒變亂,墒就越來越大,這個過程就是熵增。用墒增定律來解釋世界和事物規律,基本就能得出世界永遠會沿著從有序到無序發展這一結論。這不是宿命論,而是物理規律,古人不懂熱學第二定律,但是觀察事物的變化之後,也把這種物理規律歸納到宗教或者哲學裡去了。
一個社會也這樣,承平日久之後就會熵增,就會陰柔化和白左化,陰柔化的表現是對壓力和疼痛的承受能力變得極低,一點點負面的情況就會引發社會動蕩和集體恐慌,白左化的表現就是對一些小眾的並不是特別重要的社會問題浪費極大的社會資源,比如LGBT話題,比如動物保護等。
前面是說社會層面的,個人層面也一樣,個人的陰柔化就是過度脆弱和自私,一方面覺得追求極度的個人自由是天經地義的,社會的穩定和富裕是天經地義的,寬容和高度文明化是理所應當的,一旦不如意就脆弱崩潰。個人的白左化就是對一些遙遠的第三方群體表現出的情感甚至遠超對身邊人,愛非洲的窮人遠過於愛自己的身邊親人朋友,愛貓貓狗狗勝過於愛自己的孩子,哦,不對,他們有些人甚至害怕和憎恨生孩子。
為什麼呢?因為愛遠方的人和愛貓貓狗狗比較簡單,嘴上說說就行,需要的時候還可以抹抹眼淚表現出自己的愛心,轉過頭該怎樣生活還是怎樣生活。愛身邊的人則需要付出耐心、韌性和實實在在的時間精力和情感,愛身邊的人要付出會累,需要承擔責任,愛遠方的人則不需要,「表現出愛」就行了。
同樣的,關注那些空泛的看似不容辯駁的大詞和理念,只需要做價值判斷就行了。自由好不好?肯定好啊,富饒文明好不好?肯定好啊,民主和諧好不好?肯定好啊,要不要?肯定要,要多少?全部要啊。這些好的東西是客觀上天生就每個人每個國家都有嗎?有中間過渡形態和不同解釋角度嗎?他不管他不聽。實現這些美好的目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價,他願意嗎?他不願意。他只想享受。要他耗費巨大的代價去努力實現而不是由他馬上享受,他馬上就哭天搶地了。
任何一種美好的結果,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收穫。不懂這些的人,就會自艾自憐。
比如說前幾天高考結束,媒體上到處都是考完試學生釋放壓力之後的那種喜悅,那是一種努力奮鬥後釋放了壓力的由衷的快樂。我看很多人都說這是專屬於年輕人的快樂,言下之意就是成年乃至中年之後這種快樂就越來越少甚至沒有了。
其實不是的,只要你去努力,去奮鬥,去殫精竭慮又沒日沒夜為一個目標拼搏,這個目標達成之後,都會獲得類似於這樣的快樂的。小到減肥成功之類的小確幸,大到事業有成或者失敗之後再成功的大歡喜,都是一樣的,你是要去付出時間努力了。就能收穫這種快樂。
如果你是說出那種「我再也沒有這種快樂」這種話的人,那麼你要小心,你可能太久太久沒有努力了,這很危險。
成年人的熵增比少年大,並不是因為成年人天然失去了快樂,而是成年人失去了初心和努力奮鬥的動力,變得懶惰和油膩,躲在舒適區裡一動不動。
熵增定律說,一個好的杯子會碎,一個碎的杯子卻不可能回到原來的狀態,對抗熵增是每一個人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