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施雯
「有漁民發給我們幾張圖片和一個小視頻,他在海上捕魚撈到一塊奇怪的東西,不知道是什麼?」
1月15日下午,海上通(舟山)衛星通訊有限公司負責人夏先生聯繫錢江晚報記者說:我把漁民發現的「大疙瘩」發到抖音上,有網友說這個東西是龍涎香(抹香鯨的分泌物),還挺值錢的,到底是不是龍涎香,希望媒體幫忙找專家看看漁民的「大疙瘩」。
隨後,錢江晚報記者聯繫上捕撈到「疙瘩」的溫嶺松門漁民陳俊,得知怪石是1月15日中午,漁船在東經124.03,北緯26.22海域內捕撈時,在漁網中發現的。
「我年紀輕,捕魚年份短,這東西從來沒見過,它溼溼的,有點往外滲水,摸起來不硬,手感有點軟,聞著也沒有味道,估計有十幾斤重。」
陳俊還特別提到,怪石的縫隙裡有很多像小蟲的生物在動,時不時會從怪石裡面跑出來。
錢報記者聯繫了浙江海洋水產研究所、浙江自然博物館的兩位專家,得到的比較一致的觀點是,這塊「疙瘩」應該是生物組織,可能是鯨魚消化系統內沒有消化完全的東西形成的,比如鯨魚吃下一隻大章魚,沒有消化的軟骨在腸胃裡形成這樣一坨類似石頭的東西。
生物專家說,龍涎香的形成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相對硬度比較大,一般要鋸子鋸開,而且有特殊芳香氣味,根據目前的情況判斷,這塊怪石是龍涎香的可能性比較小。
因為龍涎香是一位中藥材,錢江晚報記者也就此請教了浙江中醫藥大學藥物研究所的專家。
藥物專家判斷,這個疙瘩可能是太歲(一種大型粘菌複合體),並強調太歲不僅土裡有,海洋裡也可能存在。不過,關於太歲的功能和品質目前沒有科學論證,並不建議大家食用它。
至於這塊疙瘩到底是什麼,海洋生物專家指出,只有切下來做DNA檢測才可能有比較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