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納米粒子量子殼效應被證實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德國斯圖加特的馬普固體研究所專家利用隧道掃描顯微鏡研究錫納米粒子證實,金屬粒子的電阻損耗與粒子大小有關,當金屬粒子呈納米狀態時,材料獲得超導性能的溫度會大幅增加。因此,在粒子足夠小的前提下,通過量子效應可增強金屬粒子超導性能60%。這一理論還可預測粒子的納米精度,並為開發室溫環境下的超導電線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出版的《自然材料》雜誌上。

理論上,超導電線可以做到在夏天高溫環境下也能無電力損耗傳輸,但目前即使最好的超導體也只能在低於零下170攝氏度環境下達到零電阻。雖然實現室溫超導目標仍有距離,但馬普固體研究所的這項研究,使材料獲得超導的臨界溫度有了很大提高,並在實驗室裡生產出了具有一定直徑的球狀金屬納米粒子。

馬普固體研究所所長克勞斯·克恩介紹說,超導體有一個所謂殼效應,這個效應可以提高材料的超導性能。很早就有物理學家預言,量子力學也存在一個殼效應理論,即類似電子在單個原子排列中形成的電子殼,在金屬納米粒子裡也存在著電子殼。在電子殼中一定數量的電子容易構成庫珀電子對,它可以沒有阻力地在材料中移動,電子在電子殼中聚集的數目取決於金屬粒子的大小和形狀。

利用實驗來證實預言的量子力學殼效應是極其複雜的,為此馬普研究人員先在一個極端真空條件下用錫和鉛金屬生成金屬納米顆粒,顆粒直徑控制在1納米至50納米。然後利用馬普所自己開發的一種特殊隧道掃描顯微鏡,研究納米粒子在溫度接近絕對零度,即零下273攝氏度的電子特性。通過極高解析度的隧道掃描顯微鏡,研究人員確定了每個粒子的超導能隙,從超導能隙測算出現超導現象的臨界溫度。

實驗顯示,錫納米粒子的超導能隙對粒子大小反應非常敏感,既不是持續減少,也不是穩步增加,而是在兩者間跳躍式變化。克勞斯·克恩稱:「這看起來就像噪音的頻譜,但卻符合理論的預言。」在達到臨界溫度時,納米粒子中只有1納米的一小部分發生變化。鉛納米粒子的反應比錫納米粒子要更弱,這兩種材料在粒子小於4納米時,都不會產生超導性能。

研究人員伊萬·布裡韋加表示:「雖然50年前就有物理學家對殼效應理論的預言,但現在我們首次對單個粒子進行了證實。」由於所有材料都可以出現量子力學殼效應,它們可以被用來提高許多材料的超導性能,克勞斯·克恩認為:「通過材料的納米結構化,量子工程開啟了超導材料一個全新視角,並提供了非常有前途的技術前景。」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證實谷能斯特效應
    格勒諾布阿爾卑斯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大學
  • 準粒子首次證實存在 可開發新型量子計算機(圖)
    核心提示:以色列魏茲曼科學院物理學家首次證實了只有四分之一個電子電荷的準粒子存在。這種粒子具有特別精確的編織和獨特的材料特性,因此它們的發現將是開發功能強大且高度穩定的新型量子計算機的首次突破。    此扁平沙漏形裝置被用於證實準粒子的存在中國網6月6日訊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報導,以色列魏茲曼科學院物理學家首次證實了只有四分之一個電子電荷的準粒子存在。
  • 疊加態、光速極限和量子隧穿效應都已經被證實,我們卻難以接受
    微觀世界裡的粒子,基本都存在著多種狀態,在我們沒有觀測它的時候,粒子會表現出在各種位置的疊加態。而當我們觀測它時,它身上的疊加態便會消失,展現出確切的本徵態。光速極限說到它就不能不提愛因斯坦,他在提出相對論的時候就點出了光速是宇宙萬物的極限速度。
  • 量子隧穿效應,真實存在的粒子穿牆術
    量子隧穿效應,在量子物理學的世界中,微觀粒子可以穿越障礙物,就算粒子的能量不足,這個機率也非常大,我們的科學家把這種粒子運動的現象叫做量子隧穿效應要知道宇宙中任何事物,宇宙真空以及人類都是由粒子組成的,隨著人類研究量子物理學的逐漸深入,我們發現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通俗一點來說,粒子既有波的性質也有粒子的性質,這就給量子隧穿效應提供了理論基礎,如果我們在加入薛丁格方程以後,我們就對粒子有了一個形象的認識。
  • 原子會被「看」「發呆」嗎 芝諾效應是否被證實—新聞—科學網
    此前有報導稱,該實驗證明了原子的空間位置可以通過持續「觀察」而被鎖定,也就是所謂的「芝諾效應」被證實。 疑問: 原子真的是害羞的「小姑娘」,你若盯著看,她就不動嗎? 「芝諾效應」真的被證實了嗎?而通過無限增加「觀測」頻率而使運動的物體變為「不動」的效應,就被稱為「芝諾效應」。 「量子理論確實存在一個預言——當你觀測一個運動系統時,你的觀測可以讓這個系統停止運動。『芝諾效應』在經典力學的框架上似乎是荒謬的,但在量子理論下是可能的。」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杜勝望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 科學家證實2種次原子粒子存在
    綜合媒體報導,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大強子對撞機(LHC)的研究證實,2種理論上的次原子粒子的確存在。
  • 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而形成丁達爾效應,放電影也屬於丁達爾效應
    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而形成丁達爾效應,放電影也屬於丁達爾效應丁達爾效應因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於1869年發現而得名。當光束通過膠體時,看到的光柱是被膠體粒子散射的現象,並不是膠體粒子本身發光。可見的波長在400~700nm之間,膠體粒子的直徑在1~100nm之間,小於可見光的波長,能使光波發生散射;溶液也發生光的散射,但由於溶液中粒子的直徑小於1nm,散射極其微弱。所以,當光束通過膠體時可觀察到丁達爾效應,而通過溶液時則觀察不到這種現象。這條光亮的「通路」是由於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光波偏離原來方向而分散傳播)形成的,叫做「丁達爾效應」。
  • 通過觀察者效應,完善未被證實的理論
    原因很簡單,因為結果被確定了,確實存在觀察者效應,而觀察者改變了粒子形態,那麼是什麼原因改變的不得而知。所以一定是有什麼我們現在不理解的,未知的力量形成了這個結果。比如已知的試驗中,出現的都是都是對於量子,粒子,這種微觀級別發生的觀察者效應。而宏觀上的觀察者效應並不明顯,甚至說沒有。所以精神作用力的量級應該是不大的,或者說普通情況下,自然散發出的精神作用力量級不大,只能影響到微觀領域。那麼不正常的呢?
  • 神秘的量子隧穿效應,居然讓粒子學會了穿牆術~
    不過,在微觀世界裡,粒子們卻真的會穿牆術,而這就是著名的量子隧穿效應。舉個例子,假如人在趕路,前面有一座大山擋住了去路,那麼人如果要前往大山的另外一邊,那麼你就只能翻過山去。但是對於粒子而言,它可以直接穿過去,即使能量不足,也可以穿山而過。這就是粒子穿牆術——量子隧穿效應。
  • 張首晟等科學家宣布找到「天使粒子」
    這是物理學家夢寐以求的神秘粒子之一,還有四大神秘粒子尚待證實:引力子、磁單極、暗物質和Majorana費米子。而就在今天,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與他的兩個實驗團隊發現並證實了「Majorana費米子」的存在。
  • 量子隧穿效應,真實存在的粒子穿牆術,這是怎麼做到的?
    量子隧穿效應,在量子物理學的世界中,微觀粒子可以穿越障礙物,就算粒子的能量不足,這個機率也非常大,我們的科學家把這種粒子運動的現象叫做量子隧穿效應。量子隧穿效應的具體由來!要知道宇宙中任何事物,宇宙真空以及人類都是由粒子組成的,隨著人類研究量子物理學的逐漸深入,我們發現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通俗一點來說,粒子既有波的性質也有粒子的性質,這就給量子隧穿效應提供了理論基礎,如果我們在加入薛丁格方程以後,我們就對粒子有了一個形象的認識。
  • 專家稱尚不能證實上帝粒子存在 數據結果誤差大
    據英國媒體今晨報導,歐洲原子能中心(CERN)昨高調宣布,在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實驗中,觀察到一種新粒子,與科學界尋覓近半世紀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特性一致。若最終證實「上帝粒子」存在,這一粒子將有助解釋物質為何有質量。
  • 日專家證實基本粒子質量在高密度環境下減小
    日專家證實基本粒子質量在高密度環境下減小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10日 15:2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東京12月10日電(記者錢錚)日本科學家經實驗證實,基本粒子若被置於高密度環境下,它們的質量會減小。
  • 科學網—提出「動態尺寸效應」決定納米粒子穩定機制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量子效應被揭曉!神秘的「反氫」粒子獨佔鰲頭!
    好消息,神秘的「反氫」粒子揭示了神秘的量子效應!反氫是什麼?這就要從反物質開始說起。反物質反物質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物質,在我們的宇宙中很少見,它幾乎完美地模擬了物質,只是所有的屬性都顛倒過來而已。例如,電子是帶有負電荷的微小物質粒子。
  • 曼德拉效應(27)2012粒子對撞實驗進行過嗎?
    2013年南非總統曼德拉逝世的消息公布後,很多網友表示記得八九十年代曾經報導過曼德拉逝世的消息,之後世界各地開始關註記憶與事實不符的現象,人們把這種對自己記憶與現實混亂的現象稱作「曼德拉效應」這種效應表現為:當一群記憶A的人遇到一群記憶B的人時,常會發生爭論。
  • 神秘的「反氫」粒子揭示了不可思議的量子效應
    舉個例子,電子是帶負電荷的微小物質粒子。它們的反物質就是帶正電荷的微小「正電子」。把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一個更大的帶正電荷的物質粒子)結合起來,你就得到一個簡單的氫原子。把一個反物質正電子和一個「反質子」結合起來,你會得到反氫。規則物質和反物質接觸時,物質粒子和反物質粒子便相互湮滅。
  • 物理學-宇宙的粒子深度
    處於基態的量子場在不斷地振動,具有零點振動能,且具有相互作用(包括自作用),真空中各種量子場不斷地有各種虛粒子在產生、消失和轉化。在某種意義上真空像是介質,類似於電磁學中電場對電介質的極化、真空與外電磁場的相互作用產生真空極化。真空極化反過來會影響粒子的性質,導致可觀測的後果。氫原子能級的蘭姆移位和電子的反常磁矩是其兩個典型的實例。
  • 來自太陽的「幽靈粒子」 證實「胖子」恆星的產能方式
    80年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想盡辦法去證實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的存在,直到最近才有了答案。 11月25日,《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科學家通過高靈敏度檢測器檢測到了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對於這些中微子的測量,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進一步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
  • 來自太陽的「幽靈粒子」證實「胖子」恆星的產能方式
    義大利拉奎拉鎮,亞平寧山脈地下1000米深處,一個裝有近300噸液態烴的大罐子,正在靜靜地等待,等待著1.5億千米之外的太陽釋放一種「幽靈粒子」——中微子。這種中微子來自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80年前,有科學家提出了碳氮氧循環的理論,這種碳氮氧循環反應是太陽次要的核聚變方式,它產生的能量還不足太陽整體能量的1%,但它卻被認為是較大型恆星的主要能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