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而形成丁達爾效應,放電影也屬於丁達爾效應
丁達爾效應因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於1869年發現而得名。
當光束通過膠體時,看到的光柱是被膠體粒子散射的現象,並不是膠體粒子本身發光。可見的波長在400~700nm之間,膠體粒子的直徑在1~100nm之間,小於可見光的波長,能使光波發生散射;溶液也發生光的散射,但由於溶液中粒子的直徑小於1nm,散射極其微弱。所以,當光束通過膠體時可觀察到丁達爾效應,而通過溶液時則觀察不到這種現象。
這條光亮的「通路」是由於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光波偏離原來方向而分散傳播)形成的,叫做「丁達爾效應」。利用丁達爾效應是區分膠體與溶液的一種常用物理方法。
丁達爾效應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當日光從窗射入暗室,或者光線透過樹葉間的縫隙射入密林中時,可以觀察到丁達爾效應;放電影時,放映室射到銀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屬於丁達爾效應。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探討.
(作品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知曉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