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偶爾會看到這樣的現象
這些現象就是是丁達爾效應,是不是很神秘呢~
「丁達爾效應」原理
丁達爾效應 ,當一束光線透過膠體,從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裡出現的一條光亮的「通路」,這種現象叫丁達爾現象,也叫丁達爾效應。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1820~1893年) ,首先發現和研究了膠體中的上述現象。這主要是膠體中分散質微粒散射出來的光。
在光的傳播過程中,光線照射到粒子時,如果粒子大於入射光波長很多倍,則發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於入射光波長,則發生光的散射,這時觀察到的是光波環繞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稱為散射光或乳光。丁達爾效應就是光的散射現象或稱乳光現象。由於溶膠粒子大小一般不超過100 nm,小於可見光波長(400 nm~700 nm),因此,當可見光透過溶膠時會產生明顯的散射作用。而對於真溶液,雖然分子或離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強度隨散射粒子體積的減小而明顯減弱,因此,真溶液對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強度還隨分散體系中粒子濃度增大而增強。所以說,膠體能有丁達爾現象,而溶液沒有,可以採用丁達爾現象來區分膠體和溶液。
來看看原圖
處理後
光線來源分析
Tips:拍攝丁達爾效果的要點
前期拍攝:有光源從樹縫中穿透而下,空氣中有自然霧氣,或者人為的霧氣,最常見的就是燃放煙餅製造微粒讓光源產生散射現象。
後期製作:最好地上有斑駁的光影,通過樹縫的大小拉伸及模糊濾鏡處理光束,最後渲染上色。
後期步驟
第一步 菜單「選擇」—> 「色彩範圍」
第二步 複製選區到新圖層
第三步 「濾鏡」-->「模糊」à「徑向模糊」 方向和大概參數如下
選擇的範圍不同,所產生的模糊和效果就會有偏差。
第四步 為了產光源再加柔和,執行 「濾鏡」à 「模糊」à「高斯模糊」
第五步 按住CTRL點擊當前圖層,再次載入選區,然後 添加曲線調整圖層,將區域提亮
第六步 ctrl+alt+e蓋印圖層 執行 「高斯模糊」,然後將圖層疊加改為「濾色」,透明度20%
再增加一個曲線調整圖層提亮光源部份,蒙板處理如圖。
第七步 新建一個「曲線調整圖層」及「亮度對比度調整圖層」將地面及周邊進行壓暗處理,參數和蒙板如圖,最後降低青色降和度,讓畫面主體再加突出。
最後成果
其它精華帖子請回復以下關鍵詞:
新手、火玫瑰、光影粒子、爆裂效果、多邊形、線框風格、圓點效果、雙重曝光、畫毛髮、畫蘋果、工具圖標、相機圖標、機器貓、火箭、星空、鉛筆、石頭、甜甜圈、盾牌、石頭、牛奶、小人國、水晶、手繪、漂浮、漫畫、波紋線、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