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做燃燒試驗,結果出乎意料,火在太空更危險

2020-12-05 小順子科學咖

火是一個神奇的東西,人類祖先掌握了火這種」工具「,成功將人類帶入了初級文明。但火是難以控制的,一個控制不好,這種工具就會變成火災。

在地球上,人們應對火災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最好的辦法就是防患於未然,加強安全用火意識。但隨著人們對太空的了解與好奇,人類逐漸將活動範圍擴大到了外太空甚至其他星球。

為了安全起見,幾乎所有的太空設備都具備很好的防火能力,但再好的防火能力也總會有意外的時候,無法做到絕對的防禦。因為只要有一點氧氣,任何物體只要達到了燃點都會燃燒。

隨著空間站與火星殖民計劃的推進,科學家不得不考慮,一旦在外太空發生火災,我們該如何應對。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戰勝火災,我們必須先了解火。在地球上我們已經對它相當了解了。但在太空中由於環境的巨大差別,火的燃燒也變得特別複雜。

其中最大的差別就是重力與浮力,別看主要就這兩點,帶來的燃燒效果可是非常不同。在地球上,如果我們點燃一根火柴將它拿在手上,火焰始終會向上燃燒,因為受重力的影響,不同溫度的空氣會產生不同的浮力,熱空氣會始終想向上浮去,熱空氣帶動整體空氣的流動,因此我們看到的火焰始終都是火苗朝上。

但在太空中,由於沒有了重力於浮力,火苗的方向變得更加無序。此時點燃一根火柴,火苗可不會「向上」,朝向四面八方都有個能,甚至沿著可燃物包裹式的燃燒都有可能,極大的加快了燃燒速率。

為了不在純理論中探討火焰在太空中如何燃燒,科學家在數十年的時間裡相繼在太空中做過多次燃燒試驗。

太空中火災的可能性

這不,這次又在國際空間站中做了一次這樣的試驗。科學家通過點燃數種材料,旨在通過觀察想要得知在無重力環境下,火焰轉變成火災的各種可能性。科學家將此次試驗命名為《密閉燃燒》,此次試驗將有助於提高國際空間站和未來可能的星球殖民的消防安全。

科學家可以用這次的試驗數據來改進將來在材料方面的選取以及未來的消防安全策略。科學家開玩笑稱:這次試驗並不是要燒掉一個空間站,考慮到安全性,要在一個密閉的空間中通過加入不同的「刺激」。觀察整個燃燒過程。

試驗中,在零重力環境下,完全封閉的空間內充斥著一些空氣,此時燃燒的火焰會呈現出一個球形,而不是在地面上一樣的淚滴型。這一初級測試在以前也曾經做過,但此次重點是想加入空氣流動觀察不同材料的燃燒過程。

科學家讓試驗環境中加入了一個風扇並持續提供氧氣。經過15次測試,分別燃燒了由棉和玻璃纖維組成的織物以及丙烯酸塑料板。

試驗結果出乎意料,某些材料在太空中與地球相比更加容易燃燒。因為在無重力環境下,火焰會順著空氣的流動方向蔓延並且會拉得很長。流動速度會非常的快,導致它們很難被撲滅。而這僅是試驗中的空氣對流,如果一旦發生真正的火災,空氣流動會變得更加複雜,火焰會順著燃燒氣流,點燃它們碰到的每一個地方。科學家有理由相信,如果在月球、火星建立基地,如果發生火災,危險係數會比地球更大。

太空中的滅火猜想

可以做一個設想,太空中的「建築物」都是封閉且脆弱的。發生火災還有可能導致「建築物」的破損與外部相通造成失壓或洩露。這可以說是缺點,但換個角度想,這或許也會是滅火的優勢。如果一旦失控,是否可以考慮完全抽空封閉環境內的氧氣,或瞬間釋放大量阻燃氣體進行滅火呢?

如果環境中有人,只需要人帶上氧氣面罩即可。或者將這一過程控制在1分鐘內,正常人憋氣一分鐘都沒多大難度,更何況是太空人呢?

相關焦點

  • 太空垃圾橫飛,導致國際空間站虛驚一場
    美國東部時間9月22日17:19(北京時間23日5:19),國際空間站控制中心臨時啟動俄羅斯進步號飛船推進器,持續推進150秒,改變空間站軌道高度,以便躲避一塊太空垃圾。7.66公裡/秒)高速飛掠,距離國際空間站僅僅0.86英裡(1.39公裡)。
  • 警惕:國際空間站微生物變異,太空船墜落或帶給人類恐怖病毒?
    而最近的一則報導顯示,科學家們在國際空間站上對微生物的變異情況進行了細緻的研究,他們用嚴謹的實驗證明了空間站的微生物其實並不那麼可怕。這一消息讓空間站的潛在對環境危險進一步降低。
  • 日科學家建議空間站安裝雷射器 射殺太空垃圾
    北京時間5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一篇論文中提議為國際空間站安裝一個雷射系統,用於「射殺」地球軌道中的太空垃圾
  • 太空旅行的健康風險是什麼?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公布的研究結果吧
    其中一些結果重申了我們對與太空相關的健康問題的了解,而其他研究則提供了新的見解,澄清了以前的結果,或者找到了改善未來實驗的方法。「儘管在過去十年中在了解[太空旅行]的健康風險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使更安全的人類太空探索能夠超越[低地球軌道],包括月球、火星和深空任務,」研究人員在該系列的首要綜述文件中寫道。
  • 太空旅行的健康風險是什麼?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公布的研究結果吧
    其中一些結果重申了我們對與太空相關的健康問題的了解,而其他研究則提供了新的見解,澄清了以前的結果,或者找到了改善未來實驗的方法。太空旅行的健康風險始於太空人在升空時感受到的重力,並繼續暴露於太空中時暴露於危險的空間輻射和微重力中。
  • 除了在太空看星星 去國際空間站還能幹點啥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最早從2020年開始,將開啟私人以遊客身份付費到空間站的太空旅遊。  未來,要想登上國際空間站是否有錢就可以?除了當「旅館」,國際空間站還能做哪些買賣?NASA為何要在國際空間站念起「生意經」?其未來前景又如何?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疑問採訪了航天領域的有關專家。
  • 國際空間站躲過兩倍於己速度的一塊太空垃圾,虛驚一場
    美國東部時間9月22日17:19(北京時間23日5:19),國際空間站控制中心臨時啟動俄羅斯進步號飛船推進器,持續推進150秒,改變空間站軌道高度,以便躲避一塊太空垃圾。公裡/秒)高速飛掠,距離國際空間站僅僅0.86英裡(1.39公裡)。
  • 用太空垃圾代替國際空間站,繼續空間站的任務?美國人腦洞真大
    如今在太空中,人類、物品的運輸與微重力下的科學研究變得越來越頻繁。在這個時代下,空間站有了更重要的作用。而國際空間站原計劃工作壽命為15~20年,自2000年至今已達到極限。近年來空間站故障頻發,甚至於前不久的12月19日,據俄羅斯稱空間站再次漏氣。國際空間站已達到退休的邊緣。要不了多久,中國就會成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 科學家發明新型太空滅火器,可以吸火!真的大開眼界!
    我們知道地球上可以引發火災,但是其實在太空中也會著火,就在空間站內。早在20世紀90年代,蘇聯建造的和平號空間站就曾發生嚴重火災,幾乎導致機組人員撤離。更複雜的是,考慮到微重力環境下火災的怪異行為,典型的滅火器在太空中可能沒有那麼有效。
  • 國際空間站出現空氣洩漏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日在其博客上宣布,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水平出現上升,站內3名太空人將暫時進入俄羅斯分區規避,地面控制人員則在加緊確認解決方案。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報導,NASA表示,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部門正在「制定計劃以隔離、確認和修復洩漏源」,當前洩漏水平仍處在標準範圍內,「不會對太空人或空間站帶來危險」。
  • 人類登上國際空間站20年,太空中人類文明的符號
    可是,在裡根發表講話後的近十年裡,NASA連一個空間站都沒造出來。科學家們在反覆設計反覆試驗的過程中推翻了一個又一個方案,經費也是越燒越多。到1993年時,NASA已經在空間站的設計上花費了整整90億美元,但得到的只是一大堆工程研究成果。這種僵局令美國國會的耐心幾乎耗盡。正是在那一年,眾議院對是否要廢棄整個空間站計劃進行了緊張激烈的討論。
  • 國際空間站成功躲避太空垃圾[組圖]
    由於太空垃圾接近空間站並可能對其構成威脅,空間站內三名太空人於莫斯科時間12日19時35分(北京時間12日24時35分)全部疏散到與空間站對接的「聯盟」號載人飛船上,在空間站成功避開太空垃圾後,太空人們順利返回了空間站,整個過程持續了10分鐘。
  • 生活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會面臨哪些危險?
    事實上,國際空間站(ISS)面臨的巨大危險並不多。準確來說,太空人面臨的巨大危險只有三個:發生火災、空間站突然減壓或有毒物質洩漏。然而,這兩種方法都不能在太空中使用。所以美國科學家設計了有噴嘴的太空滅火器,用於「噴射」空間站面板後面的「火口」(因為線路錯誤最有可能發生火災的地方)。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這是一項由25個空間機構和組織之間的合作成果,截至目前,國際空間站已經接待了241名太空人和來自19個國家的少數遊客,這些人在所有去過太空的人當中約佔43%。  人類的雄心壯志並不止於空間站,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能見證月球和火星任務的實施。而在此之前,了解人類需要做哪些準備,才能在遙遠、危險和封閉的環境中正常生活是很重要的。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這是一項由25個空間機構和組織之間的合作成果,截至目前,國際空間站已經接待了241名太空人和來自19個國家的少數遊客,這些人在所有去過太空的人當中約佔43%。人類的雄心壯志並不止於空間站,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能見證月球和火星任務的實施。而在此之前,了解人類需要做哪些準備,才能在遙遠、危險和封閉的環境中正常生活是很重要的。在太空深處,沒有回家的捷徑。
  • NASA耗資2300萬美元太空廁所即將升空 意義出乎意料
    私人貨運飛船將於9月29日(星期二)從維吉尼亞升空,將大量的新鮮物資運送到國際空間站,包括科學實驗,雅詩蘭黛的護膚品和嶄新的太空廁所。NASA耗資2300萬美元太空廁所即將升空 意義出乎意料這項名為天鵝座14號的任務將在第14趟飛行中交付3,458千克的貨物,以供諾斯羅普·格魯門的機器人Cygnus太空飛行器以及補給飛船的第13項任務,前往國際空間站。
  • 太空迎來新客人 真渦蟲,葡萄蝸牛作客國際空間站
    太空迎來新客人 真渦蟲,葡萄蝸牛作客國際空間站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3日 10:23 來源:    來源: 科技日報   俄羅斯航天控制中心近日透露,莫斯科時間1月20日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的進步М-
  • 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中國空間站有可能成為太空唯一空間站
    美國國際空間站在2024年或者最晚2028年落幕,為什麼會落幕最關鍵原因就是缺少資金支持。參與空間站的國家經歷金融危機以及今年的新冠疫情,都已經沒有精力出資出物。美國新一代空間站目前還在圖紙階段遙遙無期,太空在2022年以後,中國空間站將有可能成為太空唯一空間站!
  • 國際空間站註定要被火「燒死」?面對抉擇,中國航天將何去何從
    在著名的軌道前哨基地升空20年後,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正在決定如何讓這個工作了二十年之久的國際空間站返回。可悲的是,國際空間站,即便國際空間站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人類也無法保證讓它安全返回。但和和人類一樣,國際空間站也在老化,而且,它不可能無限期地停留在軌道上-,它需要定期的助推或來自到訪太空飛行器的燃油噴射。如果這些助推器停止了,或者其他什麼地方出了問題,遲早實驗室會倒塌。
  • 20年近3000項實驗,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研究了啥?
    在此期間,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進行了大約3000次科學實驗,研究涵蓋一系列學科,包括基礎物理學、地球觀測和生物醫學研究(見「在軌研究」)。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一度被批評為意義相對不大,與地球上人們的生活沒什麼關係,但隨著太空人投入更多的時間,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已經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