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個月,我們充分體會到在高精尖的科學領域被卡脖子的難受,從晶片到光刻機再到工業設計軟體等,無不印證我們還有許多領域還有需要進步的地方。
然而,就在今天我國的高科技領域有一樣科技取得了重大成就,那就是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成功升空。
這次升空可謂意義重大,標誌著我國在衛星導航系統進入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不僅在技術上能夠媲美GPS導航系統,還保證了我國的導航網絡安全不再會被外國「卡脖子」。我們甚至可以暢享若搭配上華為5G技術,我們將在衛星導航領域領先全球。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現場觀看北鬥三號衛星升空的嘉賓中,我們可看到了熟悉的抗疫英雄李蘭娟院士、四川的抗疫戰士等。
其實,在過去我國的重大科研項目達到準備竣工時期,往往都會邀請一些國家英雄蒞臨現場觀看。這是對他們過去一段時間的貢獻所做的一種褒獎。
李蘭娟院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這次抗擊疫情中,我聽聞北鬥高精度定位助力火神山、雷神山醫院10天完成建設的消息,又實地參觀發射場、觀看火箭發射和聆聽航天人的故事,我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
英雄的出現,表明了國家的三個態度:
一是,表明了國家對職業平等的一種態度,那就是儘管大家從事的職業、行業有所不同,但重大科研項目的成功既不開這些科研人員,也離不開各個戰線上奮鬥的人。
從表面上看,李蘭娟和這些四川抗疫英雄等人,看起來似乎和我國的喊你高空航天事業沒什麼關係。
但從實質上看,無論是作為防疫專家的李蘭娟、還是四川那些扶貧幹部,他們都是為國家做出了貢獻,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經濟發展。正因為有他們的貢獻,才會有現在北鬥三號的成功。
二是,表達國家對有功之臣的銘記於心。我們絕不能在有需要時呼喚英雄,在不需要的時候將英雄束之高閣。
邀請這些英雄到現場,一來是讓這些富有家國情懷責任感的英雄們感受到祖國的進步,二來也是給全國觀眾們認識這些英雄的機會。
三是,表達國家對疫情防控和扶貧工作的鼓勵。
我國歷來有向榜樣看齊的傳統,在場的諸位英傑看到北鬥三號在導航領域取得全球領先水平,自然是會深受觸動的。而邀請他們觀看,其實也是鼓勵大家繼續努力,在疫苗的研發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早日攻克疫苗難關,鼓勵大家在脫貧攻堅上越挫越勇,實現全民小康。
我注意到,網絡上有人說應該先把這些錢用在民生上。我卻想說,一來這些科研經費相對於民生而言,可謂杯水車薪,很難覆蓋民生的需要;二來,這段日子我們會發現祖國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就是科技不夠發達,總是被別人卡脖子,所以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相信沒有人會反對這句話。我相信,只要科技上去了,全社會物質進一步豐富,大家的富裕生活會慢慢到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