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家李蘭娟出現在北鬥發射現場,背後透露出什麼樣的信號?

2020-06-23 酒熟梅子青

在過去幾個月,我們充分體會到在高精尖的科學領域被卡脖子的難受,從晶片到光刻機再到工業設計軟體等,無不印證我們還有許多領域還有需要進步的地方。

然而,就在今天我國的高科技領域有一樣科技取得了重大成就,那就是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成功升空。

醫學專家李蘭娟出現在北鬥發射現場,背後透露出什麼樣的信號?

這次升空可謂意義重大,標誌著我國在衛星導航系統進入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不僅在技術上能夠媲美GPS導航系統,還保證了我國的導航網絡安全不再會被外國「卡脖子」。我們甚至可以暢享若搭配上華為5G技術,我們將在衛星導航領域領先全球。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現場觀看北鬥三號衛星升空的嘉賓中,我們可看到了熟悉的抗疫英雄李蘭娟院士、四川的抗疫戰士等。

醫學專家李蘭娟出現在北鬥發射現場,背後透露出什麼樣的信號?

李蘭娟出現在北鬥發射現場,意味著什麼?

其實,在過去我國的重大科研項目達到準備竣工時期,往往都會邀請一些國家英雄蒞臨現場觀看。這是對他們過去一段時間的貢獻所做的一種褒獎。

李蘭娟院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這次抗擊疫情中,我聽聞北鬥高精度定位助力火神山、雷神山醫院10天完成建設的消息,又實地參觀發射場、觀看火箭發射和聆聽航天人的故事,我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

醫學專家李蘭娟出現在北鬥發射現場,背後透露出什麼樣的信號?

英雄的出現,表明了國家的三個態度:

一是,表明了國家對職業平等的一種態度,那就是儘管大家從事的職業、行業有所不同,但重大科研項目的成功既不開這些科研人員,也離不開各個戰線上奮鬥的人。

從表面上看,李蘭娟和這些四川抗疫英雄等人,看起來似乎和我國的喊你高空航天事業沒什麼關係。

但從實質上看,無論是作為防疫專家的李蘭娟、還是四川那些扶貧幹部,他們都是為國家做出了貢獻,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經濟發展。正因為有他們的貢獻,才會有現在北鬥三號的成功。

醫學專家李蘭娟出現在北鬥發射現場,背後透露出什麼樣的信號?

二是,表達國家對有功之臣的銘記於心。我們絕不能在有需要時呼喚英雄,在不需要的時候將英雄束之高閣。

邀請這些英雄到現場,一來是讓這些富有家國情懷責任感的英雄們感受到祖國的進步,二來也是給全國觀眾們認識這些英雄的機會。

醫學專家李蘭娟出現在北鬥發射現場,背後透露出什麼樣的信號?

三是,表達國家對疫情防控和扶貧工作的鼓勵。

我國歷來有向榜樣看齊的傳統,在場的諸位英傑看到北鬥三號在導航領域取得全球領先水平,自然是會深受觸動的。而邀請他們觀看,其實也是鼓勵大家繼續努力,在疫苗的研發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早日攻克疫苗難關,鼓勵大家在脫貧攻堅上越挫越勇,實現全民小康。

高科技是全民共同富裕的奠基石

我注意到,網絡上有人說應該先把這些錢用在民生上。我卻想說,一來這些科研經費相對於民生而言,可謂杯水車薪,很難覆蓋民生的需要;二來,這段日子我們會發現祖國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就是科技不夠發達,總是被別人卡脖子,所以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相信沒有人會反對這句話。我相信,只要科技上去了,全社會物質進一步豐富,大家的富裕生活會慢慢到來的。

相關焦點

  • 李蘭娟院士被邀請觀看北鬥衛星發射,她完全配得起這份殊榮
    作為在中國抗擊疫情過程中功勳卓著的英雄,醫學專家李蘭娟才可以被邀請到北鬥衛星發射現場觀看發射,她完全配得起這份殊榮。西昌衛生基地成功發射,這預示著世界上僅有的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中國北鬥導航已經具備了為全球提供精準定位服務的能力,在這激動人心的偉大時刻,能被邀請至現場鑑證這一時刻,絕對屬於一份極大的殊榮。
  • 北鬥三號發射背後的故事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摸準天氣「脾性」 離不開日積月累——北鬥三號發射背後的故事6月23日9時43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攜帶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著最後一顆北鬥導航衛星的收官發射,歷時多年建設的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 而這次衛星的成功發射背後,是來自航天氣象保障小組的重要支撐。
  • 李蘭娟等院士專家聚山東 獻策生命科技和醫學融合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李蘭娟等20餘位院士及千餘名中外醫學界、科技界、產業界人士參會,獻策生命科技和未來醫學融合發展,為世界生命科技發展提供中國方案。本屆大會以探索、融合、創新為主題,採取「線上+線下」的形式,設置院士主題報告和7個平行論壇。
  • 摸準天氣「脾性」離不開日積月累——北鬥三號發射背後的故事
    6月23日9時43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攜帶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著最後一顆北鬥導航衛星的收官發射,歷時多年建設的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作為此次發射任務現場氣象保障組4位成員之一,胡云濤提前一個月就進駐發射場區。火箭進入發射塔架後要進行常規燃料和低溫液體燃料加注,這項工作對氣象條件特別是對氣溫有較高要求,火箭控制系統還要根據氣溫情況計算出推進劑加注所需要的溫度和加注量。
  • 袁蘭峰:北鬥推遲發射內幕:中國航天計劃不怕「零」
    事實上,僅僅3個小時後,即6月16日凌晨1點,北京方面就發送了該產品樣品的材料分析結果,問題再次出現。這一次,問題很快又出現了,比長徵五號快得多。2017年7月2日,在第二次發射中,由於引擎故障,衛星未能進入軌道。在那之後,中國太空人經歷了兩年地獄般的生活,日夜分析和故障排除。
  • 美國「李蘭娟」:她是坐鎮白宮的醫學博士,人們卻更關心她的絲巾
    但好在有兩人站在總統背後,持危扶顛。他們被網友稱為「美國鍾南山和李蘭娟」。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美國李蘭娟」。這一周,武漢解封,湖北全省暢通出行。大洋另一邊美國迎來史上最慘痛的一周。紐約、底特律、紐奧良,這三座疫情最嚴重的城市都在本周迎來患者峰值。
  • 北鬥推遲發射的真相,驚心動魄的七天經歷
    今日(6.23)上午,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順利發射,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北鬥三號全球星座部署目標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此次發射原定於6月16日上午,但在當天清晨6點多時,官方宣布因故障推遲發射任務,但未說明具體原因,令所有關心國家航天事業的網友憂心,一時間各種陰謀論甚囂塵上。直到今天重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終於公開了背後的秘密,為公眾揭曉了疑惑。
  • 緊急叫停:北鬥推遲發射的背後,「歸零」是為了最好的結果
    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在西昌發射成功,北鬥導航系統完成了全球組網,這件事情將會成為我國史上值得記錄的時刻。而這顆衛星的原定發射時間是6月16日上午,那麼你知道它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導致推遲了嗎?
  • 火箭副總師回應「北鬥推遲發射」:任務舉國關注,說沒有壓力是騙人的
    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在經歷一次「發射推遲」的波折後,中國北鬥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終於迎來曙光,6月23日9時43分,我國第55顆北鬥衛星即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至此,我國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
  • 【北鬥背後的故事】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
    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 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們的節目將為您講述。  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
  • 北鬥問蒼穹: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任務重啟
    組網收官 嚞星高照  6月22日,距離發射還有1天時間,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衛星已安全地置於火箭整流罩中,在塔架上整裝待發。試驗隊員和發射場工作人員忙碌一如往常,發射任務各系統進行了全航區合練,各測控站點模擬真實狀態下信號的往來測試,信號口令等各類信息正常。
  • 中國北鬥導航發展的背後故事——向科學致敬
    ,當北鬥人認為頻率之爭已經失敗時,竟意外地發現伽利略,只是將衛星送上軌道,並沒有開通頻率,而原因依舊是缺錢,這讓北鬥人重燃希望,只要再接下來地兩年內發射一顆衛星,並開出頻率就能打一場翻身仗,但當北鬥人準備發起最後地衝刺時,歐洲人卻來了一招釜底抽薪,他們拒絕將原子鐘出售給中國,這恰恰是衛星中最核心地部件,沒有原子鐘,衛星就是一個飄再太空中地廢鐵球,而我們一直沒能掌握這項技術,此時距離頻率地七年大限已經不足兩年
  • 李德仁對話李蘭娟:基於北鬥、物聯網、人工智慧的「網絡空間精準管理」替代封城
    今年北鬥最後一顆衛星上天我也看了。在網際網路時代,北鬥系統使我們的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現在到哪裡都有健康碼,它可以控制傳染源,對復工、復產、復學以及正常開展各項活動等,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北鬥衛星系統完成全球組網,北鬥+地面基準站一起工作,可以使手機定位精度達到0.5米。科技部啟動了一項計劃,利用聲光電場等,可以讓手機從室外到室內、到地下室達到亞米級的定位精度。現階段的手機定位,精度大概是十到五十米,農村則是五十到幾百米。這種精度只能做大概的追蹤,不夠精準,無法滿足防疫需求:小於2米是密切接觸者,大於5米才安全。
  • 突破毫米級精度的背後——廣西遙感中心北鬥技術運用現場科研團隊工作側記
    「高精度北鬥時空服務網絡關鍵技術及應用」在近日召開的2020年廣西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得2019年度廣西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這些成績的背後,除了依靠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科技支持外,同時也離不開廣西遙感中心的指導支持,凝聚了該中心北鬥技術運用現場科研團隊的智慧貢獻。該團隊老少結合,歲數大的年過半百,小的只有二十出頭。近日,記者走進廣西遙感中心,解密其奔騰不息的求「精」精神。
  • 北鬥正青春!一張星網耀太空的背後,是北鬥人的堅守
    陳雷早就聽說過北鬥團隊的傳奇故事,並心嚮往之——1995年,國防科大3名年輕博士用薄薄的幾頁寫著一些攻關思路的紙,令陳芳允院士和孫家棟院士眼前一亮。後來,他們一舉突破制約北鬥衛星導航定位工程的技術「瓶頸」。2007年,我國北鬥二號第一顆衛星發射升空後,遭遇強烈電磁信號幹擾,無法正常通信。面對困境,國防科大北鬥團隊用3個月打造出衛星電磁防護「盾牌」。
  • 北鬥三號衛星成功發射背後:原子鐘關鍵指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11月5日19時4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 新華社 圖繼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後,其背後的高精尖技術也在一步步揭開面紗。11月5日19時4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據新華社報導,這是北鬥三號衛星的首次發射,標誌著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步入全球組網新時代。
  • 向時代擔當者致敬「夢之藍M6+」見證北鬥三號收官之星升空
    6月23日9點43分,隨著扣人心弦的倒計時,中國西南邊陲大涼山一聲巨響,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呼嘯衝向蒼穹,我國最後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北鬥三號系統&34;的升空,為世界衛星導航帶來新的亮點。
  • 夢之藍M6+見證北鬥三號收官之星升空 開啟中國航天更好的時代
    6月23日9點43分,隨著扣人心弦的倒計時,中國西南邊陲大涼山一聲巨響,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呼嘯衝向蒼穹,我國最後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北鬥三號系統&34;的升空,為世界衛星導航帶來新的亮點。
  • 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陳忠貴——北鬥「鑄星」璀璨背後是平凡
    北鬥三號的收官之星原計劃6月16日發射,此時很多中外媒體已經應邀來到西昌。就在發射前夜9點左右,火箭測試時發現一個閥門壓力數據異常,經過細緻檢查發現閥門新出現了一個細小裂紋,凌晨3點多決定推遲發射。陳忠貴說,「幸好,在我們火箭研製專家隊伍的努力下,很快就採取措施把問題解決了。」在這段時間裡,大家也沒閒著,每天都要監視衛星狀態。一周之後,火箭將收官之星發射升空,經過1541秒的飛行後星箭分離,完美到分秒不差。
  • 「一箭雙星」成功發射兩顆北鬥導航衛星
    本報北京9月23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5時1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47、48顆北鬥導航衛星。這是繼去年11月北鬥三號全球組網「基本系統」部署任務完成後,今年北鬥中圓軌道衛星的首次發射,正式開啟北鬥三號從「基本系統」向「完整系統」大步邁進、向全球組網的「全面衝刺」。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三號衛星副總師王金剛介紹,此次是北鬥中圓軌道衛星第一次配置輕量化氫鍾,具備更高的精度和穩定度,能夠有效提升衛星的性能指標和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