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輻射話花色
植物五彩繽紛的花朵,除了眾所周知是為了吸引昆蟲來傳花授粉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防陽光過分強烈的輻射。須知,不同顏色的花對不同波長的陽光吸收能力不同。花朵的顏色適應了此種花能忍受的照射強度,能避免過分強烈的日照給花朵帶來的傷害。
為什麼花兒會有不同色彩呢?這自然是花朵內有多種神秘的色素,如花青素、類胡蘿蔔素、類黃酮等所致。在橙黃色的花瓣中,含有大量花葵素和類胡蘿蔔素。花葵素是一種特殊的花青素,花青素較多而佔主導地位時,花色為以紅色為主的橙色;而當類胡蘿蔔素佔主導地位時,花色則為以黃色為主的橙色。白色花能給人以高貴、典雅的感覺。
但白花的白顏色並不是由並不存在的「白色素」產生的,而是由花瓣中大量細小的氣泡產生的。其實,自然界中並不存在純白色的花,再白的花也是帶著肉眼難以察覺的淺黃色的。黃色花包括了奶油色、象牙色在內的各種層次色彩的花。
非常淺的黃色花僅僅含有一種類黃酮色素。顏色較深的黃色則是由類胡蘿蔔素造成的。紅色和粉紅色的花則是以花青素為主造成的。為什麼有的花呈粉紅色,有的花呈紅色?這其實不過是花瓣中花青素含量多少不同而已。花青素含量少者花朵呈粉紅色,花青素含量多者,花朵呈紅色。
與細菌同歸於盡的植物細胞你們見過松樹油嗎?其實,正常的松樹是不流油的。你看那馬尾松,它沒有受到外界侵害時,長得整整齊齊的,枝幹光溜溜的,看不到任何瘤子一類的東西。只有當它被人們砍去某部分枝條時,它的傷口才會馬上流出一種油質黏液來。這種油質黏液將傷口包住,防止了髒物、病菌從傷口大肆入侵,不久傷口便會結下疤痕。這同人體皮膚被劃破後結疤的原理有些類似。這是植物的一種自我療傷方法。
這種自我療傷的辦法有點被動,許多植物還可採取主動行為療傷,直至自殘部分肢體阻擋了細菌入侵。馬鈴薯受到病菌侵襲後,與病菌戰鬥在一線的細胞立即木質化,變得堅韌起來,用身體阻止病菌向前推進。如果病菌突破了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的細胞也立即作出自我犧牲,第三道、第四道防線的細胞也會前僕後繼,同病菌作殊死搏鬥,直至勝利,或者全軍覆滅。
在果樹和某些植物身上,你也會看到細胞與細菌同歸於盡的悲壯情景。在這些植物身上,有一圈又一圈的傷疤、痕跡,這是植物細胞與細菌大戰後的戰場遺址。這些植物為了保全整體,不得不使與病菌作戰的細胞迅速壞死,使細菌被壞死的細胞包圍,進退不得,窒息而亡。那些傷疤痕跡上留下了成千上萬交戰雙方「死亡將士」的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