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於網絡實在太差,無法下載圖片配圖,真是抱歉,將就一下吧)
提到放射性物質,很多人就很害怕,因為放射性物質會產生核輻射,人吸收多了,對身體危害很大。
歷史上就發生過很多次放射性物質洩露,產生巨量的核輻射,給人類造成深重的災難。
比如車諾比核電站爆炸,導致幾十萬人背井離鄉,數萬人罹患癌症,身體出現殘障等等。
所以,對於核輻射,要小心防護。
如果必須要用到放射性物質,那都是把它們裹得嚴嚴實實的,而且使用的人要停在安全距離之外。
比如去醫院裡拍胸透,也就是胸部X光,醫生會在你前面放上一塊鉛板,擋住一部分輻射,然後關好防護門,他在小房間裡按下開關。
核輻射令人如此小心,不過,曾經有一段時間,有一些人不但沒有遠離,反而自願把會產生核輻射的放射性物質植入到自己身體裡。
怎麼一回事呢?難道這些人是瘋了嗎?並不是,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事兒。
這些人其實是患上了一種疾病,他們的心臟出了問題,不能按規律好好跳動了。
心臟是人體血液流動的動力來源,它有規律的收縮,血液才能從心臟裡泵出,流經身體各個部位,才能把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如果一個人的心臟出了問題,那麼他就很容易死掉。
那心臟為什麼會跳動呢?那是因為心臟肌肉在有規律的收縮和舒張。而醫生們發現,心臟肌肉的收縮運動,是因為心臟裡有個「小發電機」會規律地產生電流,被電流一次次地激發,心臟才會一下下的收縮。
很多人的心臟問題,都是因為那個小發電機壞了。
那對於那些心臟小發電機壞了的人,我們能不能給他們人造一個小發電機放在心臟邊上,幫助心臟繼續跳動呢?還真可以。
這個人造的小機器還有個名字叫做「心臟起搏器」,意思就是讓心臟開始跳動的機器。
那麼問題來了,要這個起搏器工作,就需要給它提供動力啊,比如電風扇轉動,要電吧,那這個起搏器工作,怎麼讓它通電工作呢?
接根電線進去,外面安裝一個插頭?這肯定不現實,電線要從人體裡穿出來,那傷口就沒法癒合了。
那裝個電池呢?這個辦法好,不過那時候的電池技術不行,用不了多久就沒電了。總不能三天兩頭把胸口剖開換電池吧?
於是,有人想到了用放射性物質。為啥呢?放射性物質產生的射線就是一種核能源啊,核電站就是利用核能來發電的。
如果我們把放射性物質產生的射線攔截下來,再把它轉變成電能,不就得到了一個電量特別充足,幾十年都有電的發電機嘛。
但問題是,放射性物質會產生輻射,如果打到了人體,那也是會造成損傷的,也許沒等病死,輻射卻把自己搞死了,得不償失啊。怎麼辦呢?
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叫鈽[bù]的放射性物質,它能放射出很強大的核輻射,但是它的輻射很容易被一些金屬屏蔽,可以很輕易地將輻射效應降到最低。而且它產生輻射的時間很長,可以為心臟提供足夠長時間的動力。
就這樣,在1967年的時候,誕生了一種叫「核動力心臟起搏器」的東西,它可以利用放射性物質,來幫助心臟規律跳動。當時有100多人植入了這個裝置,非常好用,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
但是,過了10幾年,就沒有人用這種裝置了,為什麼呢?因為大家發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人死了之後,是要送去火化的,萬一這裝置忘記取出來,被一起火化了,那裡面的放射性物質不就洩露了嘛,太危險了。
另外呢,這種裝置強度有限,不能承受子彈等穿透,萬一裝了這種起搏器的人受到了槍擊,鈽核心被打碎,那麼這些洩露的輻射可能會使受害者死亡,而且還會對周圍產生核輻射,造成二次傷害。這樣一來,核動力心臟起搏器就成為了隱形炸彈。
而且,後來電池技術進步了,人們發明了續航能力強的鋰電池,你的手機用的也是鋰電池。
心臟起搏器可以用鋰電池,雖然不能用一輩子,但是用個十來年還是沒問題的。所以,醫生就不再繼續給心臟病人使用核動力起搏器了。
到今天,世上差不多就剩幾個人身體裡還有放射性物質的心臟起搏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