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新知速遞 第218期|李殿友副主任醫師發表肌張力障礙腦深部電刺激蒼白球和丘腦底核不同靶點的療效差異研究

2021-02-12 瑞金醫院圖書館

[Abstract]

OBJECTIVE Surgical procedures involving 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of the globus pallidus internus (GPi) or subthalamic nucleus (STN) are well-established treatments for isolated dystonia. However, selection of the best stimulation target remains a matter of debate. The authors』 objective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DBS of the GPi and the STN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dystonia.

METHODS In this match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authors searched an institutional database for data on all patients with isolated dystonia who had undergone bilateral implantation of DBS electrodes in either the GPi or STN in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30, 2014, to June 30, 2017. Standardized assessments of dystonia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using the Burke-Fahn-Marsden Dystonia Rating Scale (BFMDRS) and SF-36 were conducted before and at 1, 6, and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No patients were lost to the 6-month follow-up; 5 patients were lost to the 12-month follow-up.

RESULTS Both GPi (14 patients) and STN (16 patients) stimulation produc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dystonia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ll 30 patients found in the database search. At the 1-month follow-up, however, the percentage improvement in the BFMDRS total movement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p = 0.01) larger after STN DBS (64%) than after GPi DBS (48%). At the 12-month follow-up, the percentage improvement in the axis subscore was significantly (p = 0.03) larger after GPi DBS (93%) than after STN DBS (83%). Also, the total amount of electrical energy delivered was significantly (p = 0.008) lower with STN DBS than with GPi DBS (124 ± 52 vs 192 ± 65 mJ,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GPi and STN are both effective targets in alleviating dystonia and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However, GPi stimulation may be better for patients with axial symptoms. Moreover, STN stimulation may produce a larger clinical response within 1 month after surgery and may have a potential economic advantage in terms of lower battery consumption.

【中文摘要】

目的: 蒼白球(GPi)和丘腦底核(STN)的腦深部電刺激是目前治療肌張力障礙的公認手術。然而,選擇最佳刺激靶點仍是一個爭議問題。本研究目的在於比較肌張力障礙患者GPi和STN腦深部電刺激的療效。 

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2014年1月30日至2017年6月30日期間接受雙側GPi(n = 14)和STN(n = 16)刺激的肌張力障礙患者30例。肌張力障礙和生活質量的標準化評估使用Burke-Fahn-Marsden肌張力障礙評定量表(BFMDRS)和醫療結果研究36項短式綜合健康調查(SF-36),分別在在手術前和術後1,6和12個月進行評估。 

結果: 30例患者和25例患者分別完成了6個月和12個月隨訪。GPi和STN刺激都產生了顯著的臨床效果。我們發現兩組在刺激後一個月的療效有顯著差異(GPi,48%; STN,64%; P = 0.01),表明stn可能比GPi腦刺激起效更快。同時,我們在比較兩組對於身體不同部位的症狀療效後發現,GPi對頸部和軀幹等軸性症狀的改善更為顯著(GPi,93%;STN,83%; p = 0.03)。同時,在比較兩組總電能消耗量後,發現STN在刺激中輸送的總電能遠低於GPi(GPi,192±65.3; STN,123.9±52.2; p = 0.008),表明stn耗電量低,具有經濟優勢。

結論: GPi和STN腦深部電刺激都是肌張力障礙患者的有效靶點。GPI刺激對於有軸性症狀的患者來說可能療效更好。STN在電池消耗方面具有潛在的經濟優勢並且通常起效更快。

相關焦點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73期|吳逸雯副主任醫師發表「睡眠」DBS術治療孤立性肌張力障礙的電極植入準確性、療效和安全性研究成果
    近期研究表明相比局麻下的MER介導的術式(「清醒」DBS),影像介導(「睡眠」 DBS)電極植入準確性和手術療效均無差別,但手術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更低,這表明「睡眠」DBS可能是一種更佳手術方法。然而,僅有有限的證據報導使用這種方法治療孤立性肌張力障礙。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接受「睡眠」DBS的孤立性肌張力障礙患者的臨床結局和電極植入的準確性。
  • 功能神外| 華西醫院王偉:繼發性肌張力障礙的神經調控治療
    功能神外周刊第18期演講視頻實錄請直接點擊下方圖片收看(時長15分27秒)編審團隊點評腦深部電刺激(DBS)療法對原發性肌張力障礙的治療效果已經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對於繼發性肌張力障礙的DBS治療,目前國內外病例相對較少,因此臨床經驗不足。
  • 第三大運動障礙疾病——肌張力障礙,致殘率高並可嚴重影響患者
    肌張力障礙是主動肌與拮抗肌收縮不協調或過度收縮引起的以肌張力異常的動作和姿勢為特徵的運動障礙症候群,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續性的特點。雖然大家對「肌張力障礙」可能感到有些陌生,但《肌張力障礙腦深部電刺激療法中國專家共識》 指出,肌張力障礙是位列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之後的第三大運動障礙疾病,致殘率高並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
  • 學術動態| 解決DBS手術韁核和Gpi靶點顯影難題 瑞金醫院磁共振成像...
    近年來,腦深部電刺激作為一項新技術,在運動障礙疾病,如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特發性震顫,及精神類疾病,如強迫症、抑鬱症中應用廣泛。通過將電極植入腦內特定靶點,如內側蒼白球GPi、韁核Hb,並向核團發送電刺激,以調控異常神經環路,達到治療效果。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59期|李殿友副主任醫師發現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患者軀幹前屈症狀與臨床療效關係
    【中文摘要】背景:既往研究發現丘腦底核深部腦電刺激(STN-DBS)對帕金森病(PD)患者的軀幹前屈症狀有效。然而,這種臨床療效與腦電刺激的活化組織體積(VTA)及大腦結構連接性之間的關係仍少有研究。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孫伯民課題組招聘...
    研究方向1、腦深部電刺激方法、治療機制與臨床研究;2、神經心理學(記憶、強迫與衝動行為等)機制研究;3、帕金森病、抑鬱症等神經環路病的神經調控研究。每年功能神經外科手術數量及質量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曾在國際上開創多項新的手術治療方法,在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神經性厭食等精神疾病手術治療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在國際功能神經外科界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十幾年來,中心已經成功地為數千名運動障礙病、精神疾病、癲癇患者進行了微創立體定向手術治療。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而是與眶前回—紋狀體—蒼白球 —丘腦環路的功能障礙相關。 損毀術是直接對大腦特定部位予以破壞,是不可逆的;而腦深部電刺激術是可逆的、可調節的,可根據患者的需求和不良反應,調整電刺激的部位和強度,或將電極取出。 而療效如何呢?對不同大腦部位的實施刺激的研究結果不同,尚無定論。
  • 清華和哈佛兩個團隊在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機制研究上取得...
    這項研究首次發現了響應丘腦底核電刺激的兩條包含小腦的神經通路,並闡明了它們各自在頻率敏感性與可塑性方面的特點,以及與帕金森病不同症狀的關係,從而深入揭示了丘腦底核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腦功能機制,對開發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 科學家揭示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郭穎)中國科學家領銜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為開發帕金森病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參考。腦深部電刺激療法,又稱腦起搏器,通過植入大腦中的電極可以直接調控大腦不同的功能網絡,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類疾病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能有效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
  • 專訪中國科大附一院牛朝詩:探索腦深部核團功能分區 推動DBS手術...
    第一是功能神經外科手術的術前評估方面,運動障礙疾病的評估通常很耗費時間,目前我們在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智能化穿戴設備和智能化評估系統,希望實現運動障礙性疾病術前評估客觀化和精確化,有利於疾病診斷和治療方法的科學評價 第二是核團的功能分區,我們正在研究智能化地設計靶點和通道路徑,利用手術的電生理和影像等資料
  • 肉毒素治療頸部肌張力障礙!DaxibotulinumtoxinA 3期臨床獲得成功...
    近日,該公司公布了3期ASPEN-1臨床試驗的陽性頂線結果。這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平行組3期試驗,評估了DaxibotulinumtoxinA型肉毒桿菌毒素(RT002)治療頸部肌張力障礙的療效和安全性。頸部肌張力障礙是一種影響頸部肌肉的慢性、致衰性神經系統疾病。
  • 這些「電刺激」療法,對抑鬱症的有效率有多高?
    在臨床中,要對付抑鬱症,除了常見的精神科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之外,「電刺激」療法也可派上用場。現在,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最為常見,改良電休克治療(MECT)次之,而腦深部電刺激術(DBS)的應用相對較少。
  • 研究發現丘腦底核在新發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記憶中的作用
    10月24日,Movement Disorders在線發表了題為《丘腦底核在新發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記憶中的作用》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與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 肌張力障礙(DT)大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來源:3-硝基丙酸(3-NP)導致肌張力障礙模式動物品系:SPF級SD大鼠,健康,6~8W,體重為180g-200g實驗分組: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組、受試藥組三個劑量組實驗周期:2~4w>建模方法:肌張力障礙是繼特發性震顫和帕金森病後的第三大運動障礙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