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我擁有人生第一部手機諾基亞N72時,我怎麼都沒想到,在2020年的今天手機竟然可以變得如此的智能和好看。就如在2007年我國汽車市場年產銷879萬臺,那時以合資轎車為主導的汽車市場,大家同樣沒想到如今我國汽車產銷已躍居世界第一,以及SUV市場份額已經與轎車平分秋色。而且,SUV車型在我國迎來蓬勃發展,離不開中國品牌在近幾年的強勢輸出。
今天的SUV市場,無論設計還是智能化程度均與2007年相比已經有了很大變化,消費者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變的是,汽車消費依然是大宗消費,一臺車開5年以上依然是很常見的事,所以,消費者在選擇車的時候,考慮的是在換車周期內,所選的汽車在各方面依然不過時。那如何才能做到不過時呢?筆者認為,首先是前瞻性設計,其次是智能配置,最後便是色彩與材質的使用。
而說到前瞻性設計,當下車企採取的一個方法便是高度還原概念車設計,例如合資的C-HR、奕澤,自主品牌中的吉利ICON、長安UNI-T都做到了。它們從亮相到上市,憑藉區別當下競爭對手的個性設計,均不同程度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其中,誕生于吉利BMA模塊化架構的吉利ICON,除了高度還原概念車設計外,還有著對未來數字科技生活的前瞻思考與實踐。
極光現象是當太陽光進入地球大氣層時,電離子互相碰撞所產生的絢麗多彩的光輝,這是自古以來令當地居民和旅行者讚嘆的自然景象。同時,極光的產生,令人們有著想去一睹芳容的衝動,更令人們產生了向未來探索的勇氣。
近日,筆者也「近距離」感受了一下極光的氛圍,還體驗了一把糖畫、扎染、銅壺打造等嶺南非遺傳統技藝,以及3D列印、光影瞬間等未來科技。而這一切的體驗來源於上文提到的吉利ICON,和它所打造的ICON·極光鏡界光影科技空間展。
時光總會在每個時代留下獨特的印記,當糖畫、扎染、銅壺打造等技藝被定義為傳統之時,那麼3D列印、光影瞬間則是人們向未來科技探索的開始。而ICON·極光鏡界光影科技空間展,在筆者看來,是ICON在致敬傳統,並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探索未來。回到ICON本身,它致敬傳統的方式是延續汽車經過100多年所發展成的設計,通過科技配置、多色彩搭載等方式探索著未來汽車科技。
隨著消費群體年輕化,各級別的車型不僅在設計上更加大膽和出眾,在顏色的選擇上也提供了更多繽紛的選項,例如雙色車身設計、珠光漆、多色噴塗等,滿足了許多追求時尚的年輕人。對于吉利ICON這款全新SUV來說,其自亮相以來便話題不斷,包括筆者在內的消費者想起它時,產生了兩個深刻印象,一個是設計,一個是配色。而近日, 吉利ICON最具標誌性車型色ICON灰,更是獲得了彩通色彩研究所(Pantone Color Institute)權威認證,甚至被譽為車界「莫蘭迪」。
有人會說,當下採用灰色的車型多如牛毛,ICON灰又有哪些區別以及科技感從何體現呢?首先,採用極簡設計的ICON,其採用的ICON時間符號、圓角矩形設計當與ICON灰搭配的時候,其未來科技感便被充分凸顯出來。其次,靈感來源於宇宙中的「無定形冰」的ICON灰是以灰藍各50°的色域配比值融合而來,所以在不同環境下ICON所呈現的色彩狀態均不一樣,例如在陽光下呈現灰色,在陰天呈現的是藍色,這便是ICON灰的科技感凸顯的地方。
在上文已經提到,吉利ICON的設計是高度還原概念車的設計,也是吉利汽車對於未來汽車設計的前瞻思考。所以在吉利ICON上會看到,時間符號貫穿在新車的各個細節中,例如前大燈、門把手,內飾的撞色設計、空調出風口、中央通道等,都在展現著未來科技感。
而在智能科技配置上,吉利ICON通過搭載L2級智能駕駛系統 、四向360°行車記錄儀、540°全景影像、APA全自動泊車系統、10.25寸液晶儀表和中控屏、最新一代GKUI 19智能車機系統以及車內病毒防範功能的IAPS智能空氣淨化系統等功能,賦予了消費者安全、科技的體驗。
同時,吉利ICON車主的智慧型手機還可以下載GKUI APP把手機變身成車輛鑰匙,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遠程啟動車輛、查看車輛、控制車輛。實現手機與車輛互聯。而吉利ICON在三大件上同樣給消費者帶來了不錯的駕控體驗,這種體驗源於新車通過1.5TD+7DCT+48V BSG輕混的動力組合、前麥弗遜後多連杆式獨立懸掛、35m跑車級制動性能的搭載。
當科技、年輕、智能成為當下乃至未來汽車行業發展的主題時,傳統車企如何突破固有思維去迎合消費者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畢竟,這不是換個更搶眼的外殼、堆砌一些智能化功能等套路式的產品設計,而是這款車從設計理念上傳達出的,是要與社會精神與時代融合,將未來與科技真正通過設計和應用給人相應的體驗。
于吉利ICON而言,它正是做到了當下其它車型所達不到的,所以才獲得了關注。同時,作為吉利首款超現實概念量產SUV,筆者認為,吉利ICON的推出對吉利汽車乃至中國品牌都有著裡程碑的意義,這是中國品牌在設計實力上的進步,開啟了中國品牌在下一階段的創新浪潮。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