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學院萬帥教授團隊兩項技術提案被MPEG國際標準接收

2020-12-05 西北工業大學新聞網

西工大新聞網5月9日電(王哲誠)2020年4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動態圖像專家組第130次會議(ISO/IEC JTC 1/SC 29/WG 11, MPEG 130th Meeting)在線召開。西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萬帥,博士研究生王哲誠共同完成的題為「Intra occupancy prediction」的提案被基於幾何的點雲壓縮(Geometry based Point Cloud Compression,G-PCC)國際標準正式接收。此外,還有一項提案接收到標準參考軟體。提案的接收標誌著我校在相關領域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同時標準也具有重要的智慧財產權價值。

圖1博士生王哲誠在G-PCC標準會場做現場報告(2020年1月布魯塞爾)

MPEG是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國際標準化組織)與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國際電工委員會)於1988年成立的專門針對動態圖像和語音壓縮制定國際標準的組織,也是多媒體信息編碼壓縮的主要國際標準化組織。在2014年,MPEG 3D圖形編碼小組開始研究開發適應於高級沉浸式應用的工具,最終於2017年發布了點雲壓縮的提案徵集,開始與諸多大型行動裝置製造商、國際知名企業以及高校密切合作開發。

點雲是表示3D真實世界的通用格式,可以應用於許多領域,例如虛擬實境、無人駕駛、沉浸式視頻、數字博物館、導航及地理信息系統等。點雲的壓縮編碼是點雲獲得有效應用的重要技術之一。此次被標準接受的兩個技術提案均屬於點雲幾何信息的編碼,具有高壓縮率、低計算複雜度、低存儲消耗的優越性能。

萬帥教授及其團隊長期從事國際國內標準相關研究,並與國際國內知名企業保持長期合作。2019年該團隊在最新視頻編碼國際標準H.266/VVC(Versatile Video Coding)中貢獻了2項技術。H.266/VVC標準是由國際電信聯盟和國際標準化組織動態圖像專家組(ITU-T SG 16 WP 3 and ISO/IEC JTC 1/SC 29/WG 11)共同制定的最新標準,所屬的視頻壓縮系列標準一貫是全球範圍內應用最廣的視頻編碼標準,約5-10年制定一次。

圖2國際電信聯盟ITU總部會場

萬帥教授擔任IEEE電路系統學會技術委員會成員(MSA TC)和澳大利亞RMIT大學兼職教授,以及ICME 2020技術委員會首席主席(TPC Lead Chair),在視頻編碼方向著有《新一代高效視頻編碼H.265/HEVC:標準、原理與實現》一書,目前已經三次印刷,獲得讀者的廣泛好評。該研究團隊隸屬於「信息獲取與處理」陝西省重點實驗室和電子信息學院「智能光電信息探測與處理」科研團隊,課題組長期堅持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致力於多媒體通信、智能信息獲取與處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國際標準中所獲成果是對團隊長期投入學術研究、科研探索的激勵,也是我校在相關國際標準、相關技術領域的影響力穩步提升的體現。

(審稿:李春林)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