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DNA的人體細胞為何命運職責皆不同?專家這樣說

2021-01-15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生命科學到了全新的階段,應改變基於嚙齒類動物研究的現狀。」近日,以「靈長類細胞解碼」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S51次學術討論會在上海召開,中科院院士季維智表示,通過對包括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細胞解碼計劃,可以使得生命科學離生命真相更近一步。「利用新的單細胞多組學技術、開展靈長類細胞多組學的多學科交叉研究,有利於我們深入了解人類本身,為解決相關疾病問題提供理論基礎和靶點。」中科院院士陳潤生如是說。

新技術讓人類從「線性認知」走進「3D、5G時代」

人類基因組計劃破解了人類23條染色體上DNA的序列密碼後,人們認為解碼後將「破譯」生命謎題,但在獲得了22000個功能基因之後,基因的表達調控以及基因間的相互作用卻向人類展現了更浩瀚的未知。

「帶有同樣DNA的人體細胞為什麼『命運』『職責』皆不同?」單細胞基因組學奠基人、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表示,生命組成的最小單位——細胞,存在「千胞千面」的現象,依靠「線性」認知基因組序列密碼無法解釋,不僅需要從基因立體構象的3D視角理解基因的表達,還需要實時在線探查「單細胞事件」的動態。

在空間維度,通過高解析度和高精準度的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謝曉亮團隊研究單個二倍體人細胞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結構。他們觀察到:直線距離很遠的基因在某一類細胞的三維結構裡很可能「比鄰」,而在另一類細胞中又可能很遠。進一步研究表明,3D距離而非序列距離的遠近可能決定基因間的關聯親密度。

在時間維度,他們發現單個細胞裡,基因的表達有「作息」,每個基因的「上班時間」的不同。「它們(活動力)的漲落不會是相互獨立的,那又有什麼關係呢?」謝曉亮說,細胞內部通過轉錄因子的結合和甲基化修飾等調控手段決定基因的表達,如同一個信息網絡。因此基因組功能解碼需要尋找基因間的社會關係,類似於5G網絡。

謝曉亮認為,轉錄因子是探尋這張超複雜網絡的關鍵點。「人體中,1000個轉錄因子控制著22000個基因的表達,幾個轉錄因子的組合猶如一串密鑰打開或關閉一個特定的基因。」謝曉亮說,傳統的技術在細菌細胞裡可以觀測到轉錄因子像一把鑰匙一樣開啟和關閉幾個基因,而其實驗室最新的技術可以重現轉錄因子是如何像鑰匙串一樣調控網絡中的基因模塊,並研究轉錄因子的協同性、相關性,和共定位。新的單細胞基因組數據,不僅可以對細胞進行分類,而且了解不同類型的細胞是如何行使職能,從而實現人類基因組的功能解讀。

單細胞技術,繪出深層生命圖景

人體全部40萬億個細胞的起始原點是一個受精卵細胞,毋庸置疑,與這個細胞相關的事件是所有細胞事件中最重要的。

1變2、2變4……直到胚胎著床,在起始階段,其中的每個細胞都與眾不同。「早期發育與疾病發生密切相關,把發育問題解釋清楚,很多疾病問題會解釋清楚。」季維智說。

如果能夠了解初期的每個細胞內發生了什麼,將離生命發生的真相越來越近。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湯富酬表示,通過研究人早期胚胎19—21周的主要器官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目前已經獲得了數十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數據,將會描繪有時序、高精度、顯示發育進程的單細胞圖譜。神經系統、造血幹細胞等領域的細胞解碼也備受關注。在神經系統方面,神經環路如何構建、不同類型神經細胞的功能特徵與數量組成如何將有望找到答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研究員認為,「單細胞技術為神經科學研究帶來嶄新視角與空間」。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旭說:「單細胞技術能夠幫助建立以細胞及其基因表達為內容的情感與記憶神經網絡圖譜,從基因表達水平來鑑定腦區及其核團中神經細胞的亞型。」也就是說,通過尋找一個神經元細胞的前世今生,不僅可以細分它的類型,也有可能將其與複雜的情緒和記憶關聯、對應。中科院院士強伯勤認為:「一方面要用好現有的技術,另一方面要發展新的技術,如何將數據和解決臨床問題聯繫起來,是我們要重視的問題。」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強調,科學問題為引領,依託技術以及數據分析等來解決這些問題是關鍵。中科院院士周琪也表示,擁有國際領先的技術並以解決科學問題為目標,聚集一批以需求為導向的科學問題並開展研究,是努力方向。

而以單細胞技術對造血幹細胞進行圖譜構建,是最接近臨床應用的領域。通過單細胞技術對造血幹細胞移植前後細胞成分的精確分析,有望進一步提高移植效果,拓展治療範圍。「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對造血幹祖細胞的譜系分化以及異質性研究發展迅速。」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教授程濤表示,人血細胞分子圖譜的構建將為解決現代醫學無法早期診斷及治癒的疾病,提供新策略。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達瑞醫學檢驗無創dna,無創親子鑑定多少錢一次
    羊水穿刺細胞培養失敗不願意再次接受或不能再進行有創產前診斷的孕婦;  希望排除胎兒21三體、18三體、13三體症候群,自願選擇行無創產前檢測的孕婦。  6.血清篩查陽性的孕婦以及對產前診斷有心理障礙的孕婦。  做DNA親子鑑定怎麼看是不是親生的呢?  利用DNA親子鑑定,對於凡任何含有人體細胞核的細胞皆可用作親子鑑定的樣本,十分的方便。
  • 發光探針在人體活細胞中發現罕見的四螺旋DNA
    編輯/文龍科學家通過一種新型探針在人體活細胞內看到了與分子相互作用的四鏈DNA,並揭示了其在細胞過程中的作用。眾所周知,人體內的DNA通常是兩條纏繞在一起的鏈組成的經典雙螺旋結構。儘管DNA可以在試管中形成各種奇特的形狀,但在實際的活細胞中卻很少見。但是,最近在人類細胞中發現了自然形成的四鏈DNA,也稱為G-四聯體。
  • 人體確認存在新的DNA結構,或與人類衰老、癌症有重大關聯
    「當我們大多數人想到 DNA 時,我們就會想到雙螺旋結構,」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抗體治療研究員 Daniel Christ 說,「但是,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生物中還存在著完全不同的 DNA 結構,而且這些結構很可能對我們的細胞來說非常重要。
  • Science:發現神經幹細胞命運的重要決定機制
    線粒體發生裂變的細胞分化成神經元(上圖),含有管狀線粒體的細胞仍然是祖細胞(下圖)。祖細胞中的細胞核標記為藍色,新生神經元標記為白色。圖片來源:VIB - Ryohei Iwata線粒體是一種小型細胞器,為人體內的所有細胞提供重要能量,尤其是高度耗能的大腦。
  • 我的世界:Mojang給了它們相同的黑色眼睛,但卻是不同的命運
    為何黑色眼睛怪佔據大半世界細心的小夥伴也早注意到,哪怕在怪物中,黑色眼睛也是佔據著絕大多數!若要了解我的世界為何如此鍾愛黑色眼睛,可先從其含有來探索,黑色眼睛往往代表著黑暗、空洞與恐怖。由此可見殭屍與屍殼雖具備黑色的眼睛卻有著不同命遠,尷尬的事情,它們還是一個物種,屍殼入水後是會變成殭屍的!倘若殭屍在沙漠中會被曬成屍殼,這樣的設定會不會更好些呢?
  • dna親子鑑定原理和鑑定步驟
    如果檢測到某個dna位點的等位基因,一個與母親相同,另一個就應與父親相同,否則就存在疑問了。利用dna進行親子鑑定,只要作十幾至幾十個dna位點作檢測,如果全部一樣,就可以確定親子關係,如果有3個以上的位點不同,則可排除親子關係,有一兩個位點不同,則應考慮基因突變的可能,加做一些位點的檢測進行辨別。
  • 人體細胞與營養
    人體其實是數兆億細胞的聚合。每個細胞 又是數百萬原 子的聚合,每個原 子 又是 高速旋轉的「星球」構成的球體。 生物學家於是發問,這樣的系統要吃吃喝喝之類做什麼 用?太陽系要吃吃喝喝之類做什麼 用?我們已經記載經過考證的不吃的 人們,40天到40年不等。
  • 誰是兇手,DNA在說話——法醫實驗室DNA鑑定的那些事兒
    在兇殺案中,血液、精液、頭髮和其他人體生物樣本可以使案件一目了然。雖然確實存在一些例外和局限性,但人們普遍認為dna證據在當下具有最高的可靠性。提取過程通常包括材料製備,接著再進行細胞或細胞膜的破碎,以釋放和分離所收集樣品中的dna含量。
  • Cell:新研究闡明為何每種給定類型的細胞具有相同大小
    2019年2月12日/生物谷BIOON/---在人類中,不同細胞的大小相差100倍以上,從微小的紅細胞到較大的神經元。但是,在每種細胞類型中,與標準大小的偏差非常小。在一項以酵母為實驗對象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將細胞培養成正常大小的10倍,並發現它們的DNA無法滿足產生足夠的蛋白來維持正常細胞功能的需求。
  •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優勢是培養細胞
    一種特殊的高解析度檢測人體細胞染色體序列的方法。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的,優勢是無需體外體內培養細胞,只需要利用細胞核酸展示培養的酶可以將人體細胞核中基因序列複製到細胞中,與原核細胞核酸片段一一對應。基因晶片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重複性、高解析度、高重複性、無菌等。
  • 七年後又獲進展,英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形成
    先前的研究都需要殺死細胞或使用高濃度的化學探針來觀察G4的形成過程,因此研究人員還未在正常的活細胞中追蹤到它們的實際存在。這一次,Shankar Balasubramanian帶領的團隊聯合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螢光標記,該標記能夠附著在人體活細胞中的G4上,這使他們首次觀察到該結構的形成方式及其在活細胞中的作用。
  • 為何古人既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又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相信關於讀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既有人說覺得讀書時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捷徑,也有人尊崇「讀書無用論」,那麼到底讀書重不重要呢?其實這個思考古來就有之,既有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有人道「百無一用是書生」,那這兩句話都出自何處?到底是不是矛盾的呢?
  • 細菌主宰人體:共生細菌數量為人體細胞10倍
    各司其職的細菌不管是細胞數量,還是擁有的基因數量,寄生在人體表面和內部的細菌都遠超人體本身。但在過去十多年中,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並不是一座自給自足的世外小島。它更像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一個龐大的社會。在我們的身體內,住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它們寄生在我們的皮膚、生殖器、口腔,特別是腸道等部位。實際上,人體細胞並不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細胞,共生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
  • 由同一個祖細胞發育而來的兩個CD8+記憶T細胞亞群具有不同的細胞命運
    由同一個祖細胞發育而來的兩個CD8+記憶T細胞亞群具有不同的細胞命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3 16:29:37 義大利IRCCS-基金會Enrico Lugli及其研究團隊發現,在人體中兩個幹細胞樣CD8
  • 人體細胞內存在全新DNA結構
    科技日報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3日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內發現了一種新的DNA結構——被稱為「i-基元」(i-motif)的「DNA扭結」。最新研究負責人、伽爾文醫學研究所的丹尼爾·克裡斯特指出:「當大多數人想到DNA時,腦海中浮現的是雙螺旋結構,但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著完全不同的DNA結構,i-基元是DNA的四鏈『結』,與雙螺旋結構大相逕庭,且其很可能對我們的細胞至關重要。」
  • 人體中被忽視的60%「垃圾DNA」並非毫無作用,或與衰老有關!
    LaRocca說,「10到20年後,我們可能會從醫生的辦公室裡採集樣本或進行某些測量,從而了解他們的生理狀況,這樣我們就能知道如何最好地治療他們,最大限度地延長他們的健康壽命。如果這些重複元素RNA是衰老的生物標記,那麼也許有一天你可以做這樣的測量來看看重複元素是如何被表達的。它們是不是太多了?這會有什麼問題嗎?」
  • Neuron發表論文:「星爆無長突細胞」控制細胞命運之路
    視網膜上緊湊排列著近百種不同類型的神經細胞,它們連結成複雜的神經網絡,飛速傳遞信號和整合信號,讓大腦實時感知到眼睛所見的盛景。在這些視網膜細胞中,有些成對存在的神經元,其中一個在光亮增強時有所反應,另一個在光亮減弱時有所反應,這樣的設置對我們感知光的明暗變化至關重要。
  • 新冠病毒如何侵入人體細胞?專家最新成果揭曉答案
    此前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要想侵入人體細胞,必須藉助它表面的S蛋白抓住人體細胞膜表面的ACE2蛋白,並與之結合,才能進入人體細胞為非作歹。那麼,S蛋白是如何抓住ACE2蛋白的?ACE2蛋白長的什麼樣?兩者結合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 看《佛說入胎經》,對小孩子和命運的思考
    我們常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乾乾淨淨的,就看我們怎麼就教。確實是這樣,我們好好教,孩子好好學,互相滿意。有人說,人死如燈滅,他不相信人生有三生三世,可他又思考不透,為何人會生而不平等,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下來白白胖胖,健健康康,可是現實裡總不是這樣,有些孩子生下來就帶有殘疾,讓父母心痛。
  • 癌細胞和幹細胞或有相同起源
    南加州大學克可醫學院的病理學副教授鍾江(音譯)和加州橘子郡兒童醫院、紐約好撒瑪利亞醫院醫學中心的科學家通過抑制被致癌基因所編碼的p53蛋白的表達,成功地將人體的皮膚細胞變成為腦細胞。這項最新研究表明,p53的變異有助於確定細胞的命運讓細胞成為好細胞還是壞細胞,而不僅僅是變成癌細胞。  鍾江表示:「現實比我們的想像更加複雜。什麼是幹細胞基因?什麼是癌症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