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種了解有關愛因斯坦和廣義相對論的方法

2020-11-08 風卷殘荷87

1.愛因斯坦:《生活與時代》,羅納德·克拉克(世界出版,1971年)(書)

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數字有關的傳記有數十個,但英國作家羅納德·威廉·克拉克在1971年精心準備的傳記肖像是理解德國天才人物的基本參考。這一作品考察了愛因斯坦的生活,揭示了愛因斯坦的人類方面和他的科學貢獻,其水平是任何沒有科學背景的讀者都能接觸到的。克拉克的傳記大量使用書目資源,最後75頁,作為後來其他作品的起點。

2. 愛因斯坦檔案(網站)

20世紀80年代初,愛因斯坦論文項目在加州理工學院誕生,致力於收集和出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所有書面材料。愛因斯坦的檔案被保存下來。該項目涉及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將所有文學作品遺贈給該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是他去世前在美國的專業家園,其出版社出版其作品選集。目前,愛因斯坦檔案在線資料庫包含8萬多份手稿和信件,以及大約2,000份數位化文件。

3.微妙的是主: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命,亞伯拉罕·派斯(牛津大學出版社,1982年) (書)

物理學家和歷史學家亞伯拉罕·派斯在撰寫許多人認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最終的科學傳記時享有巨大的優勢。Pais出生於荷蘭,移居美國,1947年在同一普林斯頓學院擔任相對論作者工作到1955年去世。派斯的傳記側重於愛因斯坦的思考和工作,是那些希望深入挖掘科學和哲學方面的人的基本參考。1994年,佩斯出版了續集:愛因斯坦住在這裡(克拉倫登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4.愛因斯坦在線(網站)

自2004年以來,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字命名的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一直保存著這個關於這位德國物理學家及其作品的廣泛網站,旨在讓一般公眾對了解這個人並了解他的工作感興趣。目前,愛因斯坦在線收集了數百個網頁,來自世界其他機構的專家在其中合作。該網站還包括指向網際網路上其他有價值的內容的連結、閱讀清單、一份完整的字典和專門解釋愛因斯坦對科學偉大貢獻的特別章節。

5.愛因斯坦:他的生命與宇宙,沃爾特·艾薩克森(西蒙和舒斯特,2007年)(書)

愛因斯坦的傳記由《時代》雜誌前主編沃爾特·艾薩克森於2007年寫成,是德國物理學家在普林斯頓大學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發表檔案後首次出版的傳記,因此該書包含了有關他的生活細節以及他在以前傳記中缺席的工作。該出版物將焦點轉向愛因斯坦,作為他時代的人物,作為一個社會思考家和政治家,引入了對一般讀者感興趣的正確科學。艾薩克森的傳記被譽為最完整的傳記之一,與克拉克的傳記一樣,在很大程度上從中引人出道。

6.愛因斯坦透露 ,新星PBS (1996) (紀錄片)

1996年,英國廣播公司和PBS(美國公共電視臺)成功的NOVA科學系列節目合作製作了這部關於愛因斯坦的生與工作的紀錄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愛因斯坦的誕生到1905年他所謂的"奇蹟年",當時他發表了關於狹小相對論的研究。第二部分介紹他的餘生,並特別關注他的一般相對論工作,通過易於理解的圖表和動畫進行解釋。一個演員給一個成熟的愛因斯坦賦予了生命,他在第一人稱中回顧了他的一些想法和經驗。

7.愛因斯坦:傳記,約爾根·內夫(法拉、史特勞斯和吉魯,2007年)(書)

愛因斯坦的傳記最初於2005年以德語出版,作者兼生物化學家約爾根·內夫(Jürgen Neffe)撰寫的傳記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英語。在眾多已經進入市場的德國物理學家的傳記肖像中,內夫的作品以主題而非時間論為中心,以大相對論為中心,取得了關鍵和商業上的成功。 故事開始於1919年11月7日,即倫敦報紙《泰晤士報》首次發表這一理論演示的消息。內夫回憶道,這個事實把這位已經公認的科學家變成了一個受歡迎的偶像。

8.愛因斯坦 ,歷史頻道 (2008) (時間)

這部2008年紀錄片從歷史頻道在90分鐘內合成了20世紀最受歡迎物理學家的專業和個人軌跡。愛因斯坦的一生故事,大量用攝影和視頻材料來說明,穿插著科學家、傳記作家和歷史學家的評論,以完整地描繪了這位天才的性格,同時避免了他生活中更可笑的方面。該計劃強調他堅定的道德承諾,在一個革命和戰爭動蕩的世界支持和平,但並沒有掩飾他對家庭環境的缺乏關注。

9. 宇宙的結構:空間、時間和現實的紋理,布賴恩·格林(Knopf,2004) (書)

許多書籍已經出版,向非專業讀者解釋相對論,當然,包括愛因斯坦自己寫的書,相對論:特殊論和一般理論,一個作品在世界各地重印了幾十年。但是,在目前的科學大眾中,解釋愛因斯坦的理論並探討它們對現代科學的影響,物理學家和作家布賴恩·格林(Brian Greene)在以一種可訪問的方式傳達複雜概念而不降低科學嚴謹性的能力脫穎而出。

10.愛因斯坦和艾丁頓 , 菲利普·馬丁 (2008) (電影)

1919年5月29日,由天文學家阿瑟·艾丁頓率領的英國探險隊從赤道幾內亞海岸普林西比島拍攝了日食。這些圖像顯示,由於太陽的質量,恆星的光是彎曲的,這首次證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正確的。此次活動是2008年由公司電視製作公司和HBO為BBC製作的這一戲劇性作品的中心故事情節,由安迪·塞爾基斯(《指環王傳奇》中的高盧)扮演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發表以後,美國的迪克做到10-11的實驗精度,俄羅斯的布拉金斯基做到10-12的實驗精度,都證明了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嚴格相等。在愛因斯坦那個時代,精度最高的是厄缶實驗。愛因斯坦注意到,實驗表明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精確相等。他又想起了馬赫對自己的啟示:慣性力與萬有引力相似,都起源於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基於空間的「彎曲」能力來解釋引力,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將引力與時空的幾何變化聯繫起來了。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GRT),即這個「特殊」理論誕生十年之後,應用光速,並假設物理定律在任何給定的參照系中保持不變。
  • 愛因斯坦是如何發現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
    有些讀者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他們想知道愛因斯坦是怎麼發現相對論的,是用實驗的方法慢慢驗證推理出來的,還是直接用數學方法和物理思想推出來的。愛因斯坦是怎麼想到要去創立相對論的呢,有哪些時代背景和機緣巧合,為什麼同時代那麼多權威的物理學家都沒有辦到,他一個畢業工作沒幾年的小毛頭是怎麼辦到的?
  •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一切物理問題都是測量問題,就如一切生物問題都是進化問題一樣。萬有引力定律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就要從測量的角度去講述。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揭示了脈衝星的新特徵
    根據文章中的敘述,這項技術依賴於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並同時重申廣義相對論理論是正確的,是可以被觀測驗證的。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Victoria Kaspi評論這項工作 —— 研究結果使研究人員能夠「以全新的方式觀察脈衝星的光束」。脈衝星是一種中子星,是恆星爆炸時留下緻密的殘餘物。強大的磁場引導來自脈衝星的無線電波向外引導。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講的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是物質與空間、運動與時空之間的精妙聯繫,揭示了萬有引力的本質。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時空觀已經顛覆了經典時空觀,但是狹義相對論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只能描述慣性系,無法描述非慣性系。狹義相對論的主要工作完成後,愛因斯坦著手把相對論推廣到非慣性系,在愛因斯坦苦思之時,腦海裡閃過一個想法——電梯思想實驗。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是什麼?
    要了解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這兩個理論大概說了什麼?狹義相對論我們先從狹義相對論說起,其實狹義相對論解決了一個物理學的重大矛盾。後來,26歲的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人說他高舉了奧卡姆剃刀原理才成功的,這個奧卡姆剃刀原理大意是:如無必須勿增實體。翻譯過來就是,咋簡單咋來。既然光速是不變的,那為啥還要假設「以太」?於是,愛因斯坦就以「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為基礎假設,推導出了狹義相對論。
  •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起源
    導語:2015年11月是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百年紀念。本文介紹了廣義相對論的起源,從牛頓物理學與電磁學的矛盾到洛倫茲變換,從只適用於慣性系的狹義相對論到可適用於非慣性系的廣義相對論。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理論?
    簡單來說,愛因斯坦在一百多年前創立的廣義相對論是一種引力理論,描述宇宙中天體的引力作用。關於引力理論,我們最早接觸到的是牛頓在17世紀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那麼,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與牛頓的有什麼區別呢?直到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才得到完美的解釋。根據廣義相對論,空間不像牛頓所描述的那樣是絕對平直的,而是會在質量和能量的作用下發生彎曲。在彎曲的空間中,天體與光都會沿著測地線運動,由此表現出引力效應。
  • 愛因斯坦最偉大的勝利:一個廣義相對論的世紀!
    我們今天觀察到的星系聚類量是重力作用於宇宙時間的標誌,並允許測試廣義相對論是否適用於這些尺度。1915年11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了四篇論文- 每篇論文相隔一周,然後是1916年3月的一份總結論文 - 他在論文中提出了他的廣義相對論,並吹響了人類的集體思想。愛因斯坦早期的狹義相對論(1905年)已經足夠令人困惑,因為它與空間和時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地球表面上再次被證明是正確的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中基於相對性原理利用幾何語言描述的引力理論。該理論由愛因斯坦自1907年開始發展,最終在1915年基本完成。廣義相對論將經典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狹義相對論加以推廣。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被描述為時空的一種幾何曲率屬性,而時空的曲率則通過愛因斯坦場方程和處於其中的物質及輻射的能量與動量聯繫在一起。
  • 請問,愛因斯坦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是否得到實驗的嚴格驗證?
    請問,愛因斯坦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是否得到實驗的嚴格驗證?這些驗證實驗具體如何做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都由愛因斯坦分別在1905年和1915年提出,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理論,為基礎物理奠下了堅實的基礎。也都已經被世界各國嚴格驗證很多遍,種種實驗和觀察都驗證了兩大相對論的正確性,今年的「M87黑洞」照片就是有力的證明。大多數人比較熟知廣義相對論,因為今年4月10日公布過第一張M87黑洞照片,讓大眾上了一堂科普課。而狹義相對論所知者並不多。
  • 科學家發現引力波,圓滿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它的意義非凡
    人類進入科技發展的道路之後,出現了一些偉大的科學家,其中愛因斯坦就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就是相對論的提出,尤中廣義相對論是人類探索宇宙重要的指引。不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不完整,它還缺乏一個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引力波。
  • 關於萬有引力和廣義相對論你應該知道的事
    廣義相對論對萬有引力幹了什麼?   1916年6月,愛因斯坦基於自己建立的廣義相對論在《普魯士科學院會刊》(物理數學卷)發表了第一篇預言引力波的論文。   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用幾何語言描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為什麼能夠把「引力」幾何化?
    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都是圍繞「引力」來談廣義相對論的,大家可能會覺得好奇,為啥廣義相對論非要重點去討論引力,引力有啥玄妙值得我寫好幾篇文章來講。哈哈,其實引力對廣義相對論的作用,可遠遠不止這些,理解「引力變得不是力」,這是你從狹義相對論走向廣義相對論的必經橋梁,這也是一種全新的解決運動力學的思路和方法。
  • 1919年日食是檢驗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實驗,確認愛因斯坦巨星地位
    他是柏林的一位教授、以科學家、知識分子、他的離婚妻子和堂姐而聞名,她很快將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但並不為世人所知。他的巨星崛起始於1919年5月29日,當時月亮和太陽正好對準,形成日食。天文事件的照片顯示出一些奇怪的現象:日食期間可見的一些星星位於錯誤的位置。愛因斯坦已經預見到這一點。利用廣義相對論,他做出了看似瘋狂的賭注,即日食期間恆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甚至可以計算出多少。
  • 事實證明:愛因斯坦又對了!致敬偉大的廣義相對論!
    最新研究再次證明愛因斯坦是對的!搖擺的脈衝星證實了廣義相對論!最新觀測顯示,在距離我們25000光年外的脈衝星正在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搖擺,這種現象立刻在科學界引起了大量關注並為之震撼。因為在一個多世紀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就已經預言了這一現象。
  • 關於黑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這回或錯了,對的是霍金
    Space網站刊文稱,通過對探測引力波的數據進行認真研究,兩名物理學家認為,他們發現可能存在一種新型黑洞的證據:不符合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推導出的光滑的黑洞模型。▲可能存在一種黑洞,違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但符合霍金的黑洞理論在廣義相對論中,黑洞是一種簡單的天體:被無限壓縮的奇點,四周是光滑的事件視界,光線、能量或物質都無法穿過事件視界而逃出黑洞的「魔爪」。在此之前,我們收集的所有有關黑洞的數據,都支持廣義相對論黑洞模型。但在20世紀70年代,霍金髮表的一系列論文表明,事件視界沒有那麼光滑。
  • 廣義相對論又被證實!恆星的運行與愛因斯坦的預測不謀而合
    一顆恆星正繞著銀河系的黑洞運轉並精確的按照愛因斯坦的預測移動。舉個例子吧,三十年前,天文學家們曾經觀測過人馬座a星附近的一個星體的運行方式,研究其是否符合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歐洲南方天文臺用巨型天文望遠鏡在近期的觀測裡證實,這顆星體的運行軌跡是蓮座形狀的,而這再一次驗證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對的。
  • 恆星運動軌跡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
    愛因斯坦在科學上的成就在百年來可以說無人可及。但是,因為超前的理論,其相對論自誕生以來一直被質疑。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觀測宇宙的技術越來越先進,不管是尺度還是精度都日漸提高,相對論裡的理論也隨之一點點被所觀測現象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