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歷史的老照片,路橋的民營經濟發展是一本閃光的「書」,而路橋民營經濟檔案就是這本書的承載者。民營經濟是路橋最大的特色,是經濟發展的支柱和優勢,也是路橋發展的基石。而民營企業家們的故事,被歲月記錄下來,塵封起來,成為歷史的檔案。當你翻開它時,依然會被這些企業家們精彩閃爍的故事徵服,驚嘆於他們發出的耀眼光芒。
發端:長風破浪會有時
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從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臺,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新裡程碑,全國人民都在歡欣雀躍,當年國內生產總值達2426.4億元。當時,中國的經濟以合作社經濟及國營經濟為主,民營經濟佔比極少。然而就在那個時候,路橋時年25歲的青年張小赧卻誤打誤撞,打開了中國民營經濟新世界的大門,成為台州民營經濟的發端者。
1971年,人均國民收入120美元,按照當年的平均匯率折算,1美元可以兌換2.2元人民幣,每人每月收入為22元。就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張小赧和24位農民朋友以打硬股的方式自籌2500元資金,借用靖海廟三間破屋作廠房,創建了以生產牡丹牌衛生香的作坊式小廠,定名為卷橋綜合廠衛生香加工場。摸爬滾打了幾年,從最初生產白油、工藝編織品、尼龍網袋、民用小刀等日用小商品,張小赧也漸漸地摸準了方向,企業以經營塑料紡織器材為主,並在1984年正式更名為黃巖縣塑料紡織器材廠。
此時,改革開放思潮日益興盛。1987年,人們經商下海的心就像費翔《冬天裡的一把火》,熊熊火焰照亮了每個人。大家都開始上山下海闖天地。路橋一位叫李書福的年輕人,用在街頭巷尾為路人拍照賺的錢,開了照相館,然後開辦冰箱廠,開始了他神奇的企業家之旅。沒有人會想到,拍照和生產冰箱、製造摩託車、製造汽車跨距如此大的行業卻可以無縫銜接。
拍照、開照相館掘取人生第一桶金以後,李書福開始製造摩託車。吉利摩託車的成功,讓李書福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1997年,這位「不安分」的路橋人突發奇想:造汽車。有了摩託車的造車經驗,他流水線生產的第一部轎車叫吉利豪情。該車一面市,就以超低的價格掀起了汽車市場的腥風血雨。他的戰略很簡單,那就是「做中國最便宜的轎車。」不得不說,他的戰略是成功的,吉利汽車在汽車市場上如蛟龍翻江,使中國民營汽車行業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春天。而就在李書福創業伊始,當年國內最長(871米),採用計算機控制、日生產能力200輛的轎車總裝線在上海大眾公司落成,桑塔納開始國產化了。據年報統計,2019年1-11月桑塔納(轎車)產量為22.0030萬輛,同比下降12.58%。吉利汽車2019年總銷量達217.8萬輛,同比增長1.23%。不管產量還是銷量,數字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民營經濟的果實是在經歷過風雨後收穫的。
蔣開儒在《春天的故事》中寫道: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徵途上揚起浩浩風帆。這位老人的南方談話,成為中央的決策主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概念也第一次被提出。市場經濟的發展確立,使得國家政策聯合銀行等融資機構形成「放水養大魚」的默契。第二年,王鈞和其他6個年輕人,用100萬元的資本金註冊了黃巖市泰隆城市信用社,這就是浙江泰隆商業銀行的前身。當時租的營業部門口還搭著腳手架,60多平方米的門面房就是營業場所,在兩串喜氣洋洋的鞭炮聲中泰隆「呱呱墜地」了。
當時的路橋,各類批發市場雲集,可以說是「無街不市,無巷不販,無戶不商」。新生的泰隆就將目光投向了那些被擋在大銀行金融服務門檻外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家庭小作坊,並將第一家網點設立在路橋的賣芝橋。由於市場定位準確,操作靈活,又為小微客戶提供貼心特色服務,泰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慢慢站穩了腳跟。1993年到1996年,短短3年,泰隆的規模擴展為1個營業部、9個網點。這種有別於傳統銀行,與路橋經濟結構相匹配的理念,在具有路橋特色小微企業信貸服務模式的運營方式中走出了全新道路。而這種探索最終將路橋發展成為「金融之城」,成為路橋的一張「金名片」。
發展: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2001年,三友公司升格更名為三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2005年,該公司進行二次改制,設立浙江三友塑業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取之於「歲寒三友」之意的草根民營企業,在隨後的幾年裡蓬勃發展,成為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單位、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副會長單位、中國塑協塑料家居用品專委會副主任單位。主營業務涉及製造業、進出口貿易、房地產、酒店、再生資源、小額貸款等行業,涵蓋「衣、食、住、行、金、貿」等六大領域,形成「一業為主,多元發展」的產業結構,並以紡織器材(塑料筒管)系列產品為龍頭,集摩託車、日用品家居系列等產品製造於一體,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際市場,深受消費者青睞。「中國製造」這四個字裡有著中國民營企業豐富的註腳。
2010年,「三友塑業」成功上市,進入資本市場運作。努力把三友打造成一個百年品牌,這是張小赧的目標,也是他一直腳踏實地在做的。
2001年是令人亢奮的,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加入WTO是一道漂亮的彩虹門,根據中國與WTO達成的入世協議,汽車製造業將有6年的保護期,在這期間,緊扣關稅逐級下調,進口配額將徹底取消。雖然之前李書福一直都在苦惱,如何拿到吉利的「準生證」,但是在2001年11月9日,有關部門突然增發一批汽車許可公告,吉利赫然在目,吉利拿到了汽車「準生證」,並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轎車生產資格的民營企業。第二天,中國在多哈會議上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入世」與「李書福入局」,成為微妙的聯想,但是誰都想不到台州民營企業家以這樣的方式,正式躋身世界舞臺。
從此,吉利給汽車插上了翅膀。2002年的路橋汽車城,總投資49.1億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台州市最大的工業製造基地;2003年1月28日,中國第一輛國產跑車——吉利「美人豹」在路橋基地下線,此舉打破了中國一直以來沒有國產跑車的歷史,標誌著路橋吉利整體開始運行;2004年伊始,吉利金剛經歷五代車型,對路橋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2015年吉利集團戰略轉型,2018年遠景X3上市……實現了2015年銷售51萬輛、2016年銷售76.6萬輛、2017年銷售124.7萬輛的三級跳。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2010年,是吉利汽車的一個重要拐點,李書福「以蛇吞象」,通過成功併購沃爾沃把吉利集團送進了世界500強,成就了汽車產業迭代創新的新時期。對於這個歷史性事件,李書福有一個比喻,他說吉利收購沃爾沃,就像一位農村小夥子愛上了一位電影明星。英雄莫問出處,在隨後的日子裡,吉利已經不能用「農村小夥子」來形容,戰略布局從原來「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向「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讓吉利汽車走遍全世界」的核心轉變。這種核心轉變也讓「電影明星」死心塌地跟著「農村小夥子」,因為「他」今非昔比。
然而,1996年到2006年十年間,王鈞和他的夥伴們日子顯然沒那麼好過,一場全國範圍的城市信用社清理、整頓隨即而來,剛剛起步的泰隆面臨著生存危機。但因為泰隆將企業定位為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2002年,泰隆在大整頓中被保留下來。而此時,全國5000多家城市信用社僅剩400餘家。
2005年,是泰隆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年,那年各級政府、人民銀行和銀監部門下發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勵小企業貸款業務發展的重要文件。泰隆銀行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2006年,經中國銀監會批准,改制為浙江泰隆商業銀行。泰隆商業銀行堅持對國有資本「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替代、附屬而不僭越」的立場,因此在後續發展中如魚得水,並相繼在三門、麗水、杭州、上海等地開設分行。泰隆商業銀行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看到了小微企業市場很大,時間的印證和實踐的檢驗發現這種模式完全是可複製的。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僅推動了數字產業化,更促進了產業數位化。在堅持傳統進鄉入企的信貸方式時,也緊跟時代步伐,堅持用金融科技賦能小微金融結合泰隆原本商業模式,建立了全新的「百年泰隆」發展新規劃,2019年,浙江泰隆商業銀行實現營業收入96.13億元,實現淨利潤31.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59%和14.77%。
一個時代一定會有弄潮兒。1902年,梁啓超在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中,憧憬著一個「中國夢」。現在,中國的經濟總量已位列世界第二,發展日益呈現「大潮奔湧逐浪高」的壯闊景象。但是過往的每一天,都是歷史,「今世可以知古,後世可以知今」。
歷史留痕於檔案之上,歲月凝固於檔案之中。歷史的檔案是滾滾發展大潮中被車輪碾壓的一道轍,是過境的風景,也是留給世人的一點光。未來的路還長,願每一位民營企業家都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弄潮兒,舒展「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的豪邁,創造屬於新時代的新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