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川德陽民營經濟破千億 民營企業稱新政乾貨滿滿如沐春風
「民營企業大都面臨市場銷售難、融資貸款難、轉型升級難等困局和瓶頸,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與政府的大力支持息息相關!」近日,特變電工(德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莫川鄰在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時坦言,德陽及時召開了全市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大會,緊鑼密鼓出臺了26條針對性極強、非常「解渴」的政策措施,可謂乾貨滿滿,讓民營企業信心大振,如沐春風!
德陽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央廣網發 杜成攝)
特變電工(德陽)電纜是德陽民營企業陣營的佼佼者。該公司作為西南最大的電線電纜產品的出口研發基地,集科研、製造、銷售和出口為一體,立足西南,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以製造業與製造服務業雙輪驅動,以節能、環保、智能化電纜研製為發展方向,涵蓋輸變電線路、國際成套項目工程設計、製造、施工、安裝、調試及運營為一體,年均利稅5000餘萬,解決就業崗位1300餘人。
特變電工(德陽)電纜的生產車間(央廣網發 杜成攝)
感同身受的還有四川英傑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劉世偉。他告訴記者,德陽將通過實施融資解困行動、欠款清收行動、遺留問題攻堅行動、要素保障創新行動、營商環境提升行動等「五大行動」,著力解決民營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實際困難,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這些行動與政策將實實在在破解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點、痛點,讓大家備受鼓舞,直呼痛快!」
四川英傑電氣相關負責人介紹情況(央廣網發 杜成攝)
據了解,在雄厚重工業基礎的帶動下,德陽民營經濟發展起步早、勢頭旺盛。除了上述民企之外,四川琪達實業集團有限司、德陽東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迪弗新材料有限公司、四川艾華電子有限公司、四川宏發電聲有限公司等知名民營企業不勝枚舉。據統計,民營經濟為德陽貢獻了55.8%的GDP和65.1%的稅收,同時,創造了79.4%的就業崗位。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德陽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其民營經濟發展也走在全省前列。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德陽規上工業民營企業達1284家,位居全省第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德陽民營經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2017年實現增加值1094.6億元,突破千億大關。
德陽一民企正在埋頭工作的工人(央廣網發 杜成攝)
今年66歲的四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洪思新是本次四川省表彰的優秀民營企業家,出生本土的他現任德陽市工商聯副主席、德陽市建築業協會會長,歷任四川省十一屆、十二屆人大代表、德陽市私營經濟協會會長。創業近30年來,洪思新一路見證了德陽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而他執掌的四匯建設集團自1993年7月創辦以來,已經發展成為涉足施工建設、房地產開發、創業孵化園、酒店服務等行業的大型民企集團。
在當地人眼中,洪思新出身草根,是一位典型的「草根」民營企業家。洪思新回憶說,此話不假,從1990年開始,他們六人從國營企業出來下海創業,每人懷揣2000湊了1萬2創業起家,剛開始幫別人家裡補「耗子洞」、修修補補幹起,第一年就掙了10萬元。「當時公司法還沒出臺,國家政策還不允許私人創辦企業,必須要有政府主管部門來帶頭,一直到了1993年,這項政策才開始在德陽試點、逐漸放開!」
四匯建設集團董事長洪思新接受採訪(央廣網發 杜成攝)
民營經濟是「草根經濟」,歷來備受爭議,洪思新對此感觸良多。他說,這次從省上到市上,黨委政府對民營經濟的重視和支持程度是空前的,德陽重磅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從氛圍到細節,都很實在和給力,對民營經濟給予了前所未有的肯定與認同,「給點陽光就會燦爛,給點雨露就會生根發芽,民營企業從來都不怕困難,缺乏的是社會肯定和發展信心,相信德陽的這一攬子新政會讓民營企業更加堅定信心,再鑄輝煌!」(記者 劉濤)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