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林:探秘樹木與微生物的「夥伴關係」

2020-11-26 中國林業新聞網

袁志林(右一)等在攀枝花採集櫟樹根系樣品 袁志林供圖

    微生物無處不在,但它們太小了,小到人類無法用肉眼觀察,以至於人們對微生物的認識遠遠滯後於對大型動植物的認識,微生物主導的很多生態過程被視為「黑箱」。而中國林科院「第四屆傑出青年」、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副研究員袁志林,從事這項「黑箱」研究已達15年之久,他的研究為我們認識樹木與微生物之間的「夥伴關係」打開了一扇窗。

    袁志林自2002年攻讀微生物專業碩士起,便開始研究植物共生微生物。2005年碩士畢業後,他應聘到位於杭州市富陽區的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工作。工作期間,他拿下了浙江大學植物病理專業的博士學位,併到奧地利維也納理工大學進修一年。

    在微生物領域,袁志林應該是典型的「科班」出身了。但他坦言,自己是到2012年後才真正悟出門道:「以前對林業了解不夠透徹,腦子裡只有生命科學的概念。現在發現,微生物只是載體,一定要多往林子裡跑,多觀察多研究,才能用微生物講好林業故事。」

    的確,林學中的很多重大基礎性科學問題都與微生物息息相關,特別是在森林生態、森林培育領域。

    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營,聚集著數量眾多的細菌、真菌、原生動物。這些年,袁志林率領課題組圍繞林木根際微生物群落開展了多項研究工作。這些研究以內生真菌及微生物組資源和開發利用為導向,從表型、基因和生理等不同層次揭示了植物共生菌的作用和價值,旨在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微生物製劑,以期應用於林木促生、抗逆和生物防治。

    袁志林介紹說,土壤中的微生物種類特別多,有一些種類還不能進行人工培養。他們的做法是,從植物根際取樣,把樣品拿到實驗室培養,從可培養的微生物群體中再篩選有研究價值的類群進行鑑定、研究,工作量非常大。

    黑化真菌是袁志林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他從博士期間就開始關注這一類群。他們研究發現,黑化真菌廣泛分布於植物根系組織,如針葉林、闊葉人工林、竹林植被等,特別是在乾旱、鹽鹼地等極端環境下分布較多。研究表明,這種新型共生真菌可能對協同宿主植物抗逆至關重要。國內外已有研究表明,黑化真菌對植物具有顯著的促生、耐鹽和抗病效應,人們將這類真菌接種到黃瓜、玉米等農作物根際,以增強農作物的耐鹽鹼能力,提高產量。因此,袁志林認為,待技術成熟後,我們也可以開發出黑化真菌製劑應用於鹽鹼地農林業生產,以提高鹽鹼地綠化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要將黑化真菌應用在樹木上,目前還有一些困難需要解決。樹木的實驗周期長、根系木質化程度較高、個體差異大,做接種實驗要比農作物複雜很多。另外,菌株有沒有耐鹽鹼特效是一回事,能不能接種成功是另一回事,接種之後能不能競爭過土著微生物又是一回事。」袁志林說,課題組目前正在開展大量的接種試驗,摸索更高效的接種方法,比如,在根系表面製造更多創面,以增加可供真菌侵染的表面積,提高接種效率等。

    此外,袁志林等還利用新技術解析了鹽生植物根圍、葉圍和種圍等生態位的真菌和細菌分布特徵,繪製了微生物組草圖,這為構建功能性人工合成菌群提供了關鍵線索,建立了一套獲得微生物組天然群體培養物的方法體系,包括高通量絕跡稀釋培養、直接發酵和直接提純等。

    在研究林木共生真菌過程中,袁志林所率團隊還意外分離出了一類麝香黴,這是我國境內首次發現有麝香黴分布,這種真菌能產生強烈的揮發性香味。據悉,2001年,美國科學家在全球率先發現麝香黴,他們認為,麝香黴主要分布於赤道附近。而袁志林團隊先在雲南西雙版納發現了麝香黴,後又在浙江鳳陽山-百山祖自然保護區的白豆杉和百山祖冷杉中分離出了麝香黴,而且,在該保護區發現的麝香黴類群更為古老。由此說明,麝香黴在赤道以北早有分布。

 內生菌促進養分循環 袁志林供圖

    「麝香黴對多種植物病原菌有明顯的抑制或致死功能。它能有效緩解水果腐爛變質,對植物的土傳病害也具有一定的防治功效,我們就想,以後可以通過人工培養麝香黴,開發成新型真菌源生物燻蒸劑。」袁志林認為,麝香黴是一種可遇不可求,非常有應用前景的真菌。實驗表明,它對桃子、香蕉、蘋果等水果的防腐效果非常好。但讓人惋惜的是,人工培養條件下,麝香黴對營養要求非常苛刻,且活性強的菌株往往生長非常緩慢,遠遠達不到產業化利用的需求。

    袁志林是一個非常善於琢磨的人。為了從一個環境樣品中培養出最大豐富度的微生物菌群,他提出了整合分離培養技術,即使用多種高營養和低營養的培養基,並添加多種活性物質,刺激「緩慢型」真菌加速生長、「快速型」真菌減速生長,並特異性富集某些真菌類群。通過這一方法,袁志林成功分離獲得了一大批新穎的、未被描述的物種。他還發明了一種可高效特異性檢測植物組織中內生真菌多樣性的「環境PCR」方法。

    微生物,肉眼看不見,伸手摸不著,從事微生物研究不僅需要細心,更需要恆久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在微信朋友圈裡,袁志林曾這樣感慨:「科學研究訓練的是人直面問題的勇氣和能力,就如同前面有一塊石頭,科研的思維是想辦法怎麼粉碎石頭,而不是走捷徑繞開石頭。科研工作者要培養對科學問題的真誠,構建科學知識體系,誠實面對學科和個人知識體系中的空缺,一層層地探索、發現、排查和解決問題。」

    袁志林的科研路經歷了漫長的孤獨。2005年,他到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工作時,所裡只有陳連慶研究員一位老專家從事微生物研究,2009年老先生退休後,更是只剩他一人,單槍匹馬。對科研人員來說,孤獨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經費,沒有項目。2011年10月評上副研究員之前,他申請課題受到極大限制,所幸他都扛過去了。

    2012年,袁志林可以獨立申請項目,並作為碩士生導師招收研究生了,情況慢慢好轉。他逐漸組建了自己的科研團隊,申請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鹽生植物特異性招募『黑化』內生真菌的基礎生物學研究」,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馬尾松針葉內生真菌分解凋落物性能及生理生態機制」等重要課題,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17年8月,袁志林申請的《森林土壤微生物》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也被稱為「小傑青」,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的鋪墊性科技支撐基金。2012年以來,中國林科院共有5位優秀青年獲得該基金的資助,袁志林成為其中之一。

相關焦點

  • 人體微生物組~2~新發現的人類進化夥伴
    這就是這一講的標題,「微生物組,新發現的人類進化夥伴」身上。這個標題,有三個關鍵詞:新發現的、微生物組和進化夥伴。我們下面一個一個來解釋。*先說「新發現的」。怎麼算是「新發現」呢?微生物組的研究方法,是一個全新的思路。
  • 樹木微生物可幫助作物從肥沃的土壤中汲取磷元素
    樹木微生物可幫助作物從肥沃的土壤中汲取磷元素2020-11-27 15:01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然而事實證明,加入一種微生物就能「解鎖」它。 當把磷作為肥料的一部分施用於作物時,磷往往會與土壤中已有的礦物質發生反應,與它們形成化學複合物。這些複合物不能被植物的根部吸收,所以磷只是停留在土壤中。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農民往往會在田地裡施用過量的化肥。這樣做不僅成本高,而且很多化肥最終會流向周圍的水道,汙染水道。
  • 合作夥伴關係領域的眾多選擇
    「合作夥伴關係」是指全方位的業務關係和聯盟關係,包括戰略性B2B合作夥伴、本地軟體集成、會員計劃、社交媒體網紅、app-to-app集成、企業社會責任項目/慈善事業、傳統聯盟會員、優質發布商和品牌大使。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每種類型的合作夥伴的真實實踐情況。
  • 微生物和您的愛情生活有什麼關係?
    在潮溼和溫暖的環境中,微生物通過抵抗病原體來保護我們,這種關係使我們在充滿病原體的世界中成長[1]。這種共生有多重要?所有的動物都不遺餘力地將選定的微生物傳給它們的孩子,例如小馬會去吃馬媽媽的便便,因為它需要攝取母親糞便中的微生物。在人類中,產道為早期微生物的形成提供了的途徑。母乳中含有的細菌會進一步建立嬰兒的初始腸道微生物群。
  • 科學網—探秘海洋微生物
    海洋調查發現,神秘的海洋幾乎到處都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構成複雜的生物群落。隨著地理位置、海床結構、海洋深度等因素變化,不同環境的海洋中,生物群落的種類、組、結構、數量、個體大小、形態、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 不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萬儒坦言,人們在關注海洋生物和環境的時候,往往重視的是動物和植物,而忽略了微生物。「客觀地說,海洋微生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環境和飲食與腸道微生物的關係
    (圖片來源:Robert Pringle)近年來,微生物領域研究發展迅速,提出了有關人類和動物體內微生物的新知識和新問題。一項新的研究通過使用DNA分析來研究飲食、環境和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對這一領域的基礎知識進行了補充。
  • 推動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絡(新知新覺)
    中國在主要大國中率先把建立夥伴關係確定為國家間交往的指導原則,同100多個國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突破了非友即敵、或結盟或對抗的冷戰思維,在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方面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為當今世界處理國與國關係提供了新模式,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夥伴關係是一種平等外交關係。
  • 腐植酸與土壤微生物的「微妙關係」!
    土壤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就是土壤微生物。大家知道,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營,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天然培養基。腐植酸貫穿於土壤生命之中,是土壤的「生命核」。沒有腐植酸,土壤將失去活性。據此,理清「土壤—腐植酸—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對保護國土資源、促進土壤可持續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解析: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是啥樣的鐵關係
    4月20日,習近平主席同巴基斯坦總理謝裡夫舉行會談,雙方一致同意將中巴關係提升為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籤署和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關於建立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全天候」意味著什麼?中國跟其他國家又是什麼樣的夥伴關係?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高程。
  • 獨家直播|地球漫遊計劃:探秘全球最高洞廳
    8月3日(下周一)10:00,地球漫遊計劃「地下有什麼」系列直播第一站——重慶武隆,全網獨家直播,為你探秘世界第一洞廳——二龍口洞。話說二龍口洞有多厲害?他們攜帶雷射測距儀、GPS定位裝備、羅盤等,在洞內對洞廳的面積、高度、距離等進行了詳細測量,並從洞廳內帶回巖石、微生物等樣本,送到中國地質科學院進行進一步研究。該洞廳形成於沉積巖,距今40萬年,已探明長度13.4公裡,佔地面積5.1萬平方米,有十個足球場大,最高處352米。還不快來預約!
  • 探秘世界最長花園迷宮
    探秘世界最長花園迷宮,平均1.5小時方可找到出口。由於迷宮的路線過於複雜,對於修建樹木的園丁來說也是一項挑戰。而為了讓挑戰者不要迷路太久,迷宮內共有6座灰白色木橋,挑戰者可以站上去觀察目前的所在位置。此外,迷宮內還設置有數個「迷失」(Life in Lost)板子,如果實在找不到方向,挑戰者可以舉起板子求救。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不少人開始用谷歌地圖等幫助自己尋找快速出去的路。
  • 樹木年輪不只代表年齡 更神奇作用被發現
    洋流可將海洋中重要的營養物質傳輸至淺海域,目前,科學家通過對600年前樹木年輪的研究分析,發現洋流可以影響魚類和其它海洋生物,以及如何改變海洋棲息環境。科學家對600年前樹木年輪的數據記錄分析,發現美國西海岸湧升流的強度從1950年開始發生顯著變化。
  • 4億年舊物種如何適應環境找到優勢,不被淘汰策略《日本的樹木》
    「樹木並不是突然出現的,它是陸地植物的一類,與微生物和動物具有相同的祖先。距今4億多年前,原本生活在海裡的光合作用生物登上陸地。」---館野正樹樹木的祖先在4億年前,由居住地海洋移民到了陸地,不清楚義無反顧的離開舒適區的原因
  • 解密腐植酸與土壤微生物的微妙關係!
    據此,理清「土壤—腐植酸—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對保護國土資源、促進土壤可持續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 土壤微生物2、土壤微生物(1)土壤微生物組成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營,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天然「培養基」。
  • 【百科探秘】物種多樣性——帶你了解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PS:生物多樣性是指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地區所有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物種及其遺傳變異和生態系統的複雜性總稱。它包括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生物多樣性四個層次。)各位小夥伴,咱們的探秘之旅這就啟程了!
  • 那個複雜微妙的微生物世界,等待我們的探索
    雖然人類從18世紀30年代之後就已開始研究微生物,但現在的我們依然對微生物充滿了誤解和偏見。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微生物世界與各種生命體之間神奇的「共生」關係被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們不該「談菌色變」,我們需要的是正視它們與我們之間複雜的「共生」關係,為地球的美好未來共同努力。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這是一種古老的進化共生關係,會影響我們的健康,一旦受到破壞就會造成嚴重後果,包括腫瘤。 腸道微生物起源於哪?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的關係 腸道與免疫的關係千絲萬縷。
  • 外媒關注:印澳將兩國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參考消息網6月6日報導英媒稱,印澳6月4日籤署軍事後勤支援和防務技術合作協議,兩國採取了諸多措施欲將雙邊關係從「戰略夥伴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 腸道微生物與高血壓的微妙關係
    Credit: Chelsea Turner/MIT根據MIT的一項新研究,腸道中的微生物有助於防止高鹽飲食帶來的負面影響。MIT團隊與德國研究人員合作研究發現,無論是小鼠還是人類,高鹽飲食都會使某種有益菌的種群減少。所以,稱為Th-17的促炎性免疫細胞的數量會增加。
  • 最早的森林是樹木嗎?解讀樹木發展史
    最早的森林是樹木嗎?解讀樹木發展史。評世間萬事,覽人間美景,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樹木是如何從古代一步一步走向繁榮,又是如何從所有植物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上數量最為龐大的「族群」的呢?也許在這裡你可以找到答案。森林,廣義上指由樹木為主體構成的植物群落和生態系統,本文中所提及的森林概念,為木本植物組成的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