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妥瑞氏」不如站出來做自己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嗨,我有「妥瑞氏」 一個人拍一部長篇紀錄片 一個執念引發的小宇宙 一種暫時或是永遠揮之不去的苦痛 修煉成更好的人

    我太愛這群人了

    「來,試試,別眨眼睛。別眨,對。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

    當被問到患有妥瑞氏症,卻要拼命抑制住自己不發作,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時,英國妥瑞氏症網站Touretteshero創辦人Jess用這種方式來回答。

    妥瑞氏症,不傳染、不致命,也不影響患者的情商、智商,只是會讓患者不由自主抽動。有的症狀表現在動作上,比如抽搐、搖頭晃腦、擠眼、聳肩、抖手、跺腳、做鬼臉等,另外一種是聲音上的,包括清喉嚨、大叫或發出怪聲,聲音較大,也較頻繁。

    妥瑞氏症在國內又被稱做 「抽動症」或「穢語綜合症」。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妥瑞氏症。

    在英國,有超過30萬的成年人和兒童患有妥瑞氏症。在臺灣,幾乎每兩百人中,就有一人患妥瑞氏症。

    在中國大陸,因為沒有妥瑞氏症協會,所以沒有一個官方的準確數字,若根據臺灣和英國的比例,中國大陸的患者人數大概超過百萬。

    更衣室裡的「青蛙叫」

    蔣雲生,人稱「大蔣」,1983年生人,患有輕度妥瑞氏症,他說自己「生不逢時」。小時候醫生也不知道大蔣是什麼病症,扎過針灸、吃過中藥,最後大夫沒招了,家裡只能默默放棄。2006年,大蔣來到上海,從事平面攝影、設計、動漫工作,也接一些拍視頻的業務。2010年,一次,他去酒吧參加外國人的派對,有外國人拍他肩膀,問他是不是有妥瑞氏症,這是大蔣第一次聽到這個詞,上網一查,症狀全符合。活到27歲,他終於知道自己得的是什麼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症狀。

    這樣的經歷也讓他意識到,這種在國外已經普遍被認知的病,在中國還乏人知曉。

    英國妥瑞氏症網站創辦人Jess說,自己在遊泳或畫畫的時候,抽動症狀會減輕。對大蔣來說,是遊泳或者打鼓。有一次遊完泳,大蔣在更衣室裡換衣服,他發出的聲音,引來旁人一句「有青蛙在叫喚」。大蔣平靜地對那人說:「嗨,我有妥瑞氏症。」那人立馬對大蔣道歉。走在路上,大蔣也時常遇到路人在背後對他指指點點,他常常利用這些機會,坦誠地去告訴別人自己有妥瑞氏症,他說:「你說一次,也許你就讓一個人知道了妥瑞氏症狀。」

    美國電影《叫我第一名》的主人公,是一個在動作和聲音上都有明顯抽動表現的男孩,電影改編自Brad Cohen的真實故事。在成長中、受教育過程中、求職、談戀愛方面,Cohen遇到重重阻力。上小學時,小Cohen常常要拼命咬住鉛筆,以免自己不受控制地發出怪聲,即便如此,他依然常常被老師拎到講臺前,向同學們道歉,並且承諾不再在課堂上「搞怪」。小Cohen的父親不理解兒子的病症,他常常在任何場合,比如棒球場、車裡、家門口,指著兒子,命令他不要發出怪聲。長大後的Cohen申請研究所的考試,需要自己一人一間房,並且,因為抽動的幹擾,他需要比別人多得多的時間來完成考試。

    在夢想成為一名老師的路上,Cohen遇到無數次拒絕,都因為媽媽電話裡的一句「不要讓妥瑞氏勝過你」而選擇繼續努力,最終,Cohen獲得機會進入課堂,教低年級的學生,並被選為年度最受歡迎教師。

    而大蔣,在2014年選擇裸辭,離開公司單幹。一段時間之後,他產生了為妥瑞氏症患者們拍一部紀錄片的想法。

    一個人拍一部長紀錄片,行嗎

    2015年初,剛成為自由職業者的攝影師大蔣還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只是有一個想法,就是要拍一部展現國內妥瑞氏患者生存狀態的紀錄片,為和他有相同症狀的人群發聲。但當他向幾個朋友徵詢意見時,得到的回答卻是,「這是不可能的任務」。拍一部長篇紀錄片,需要腳本、攝影、燈光、美術、剪輯、配樂,需要大量的人力勞動和時間投入。可是,現在這個年代,哪來的人和錢,讓你去辦這樣一件有投資無回報的事?有人勸他放棄。

    「可我還是想試試」,大蔣說。於是他就去做了。找投資、找拍攝對象、搜集素材,做剪輯和推廣……對原來只是按部就班地在公司做設計的他,都是新的考驗。所幸有些朋友非常熱心地支持他,甚至幫他找到了投資人。錢的事情落實後,他便馬上以自己為主角拍了一部預告片,尋找願意像他一樣曝光自己故事的病友。

    可是,就在已經有50多人報名,事情進展樂觀的時候,投資人卻突然決定撤資。

    所有人都為大蔣捏了一把汗,而他,卻拿出了自己早就寫好的眾籌文案。原來,他早就有兩手準備。在他看來,眾籌不失為比投資更好的方案——既可以籌錢,又能起到廣而告之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我想看看,在這些看不見又摸不著的『群眾』裡,到底有多少人會支持我做這樣一件事情?」

    出乎意料的是,眾籌的發起,撬動了許多人心中凍結的記憶,善意的雪球開始滾動。

    為了辦一場有影響力的路演,大蔣找到了上海知名的音樂人王廠長,問能不能加入他在思南公館門口舉辦的街頭音樂演出。沒想到,這居然勾起了王廠長兒時的回憶,讓他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短暫地出現過抽動症的症狀。他不僅爽快地答應了大蔣的請求,還在演出時為他們大聲疾呼。這讓大蔣喜出望外。

    巧合的是,在為這場路演準備易拉寶的時候,列印條幅的人看到文案和圖片,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的好同學也是妥瑞氏症患者,便免去了他們的費用。

    之後,一個電臺的女主播在採訪大蔣時,說她的丈夫在一次馬拉松比賽中,遇見過一位不停口吐穢語的人,不禁訓斥了他,後來才知道對方患有妥瑞氏症。採訪後,她還主動提出要幫大蔣補足眾籌後還不夠的錢。

    最關鍵的是,有位家長知道這個眾籌之後,把它轉發給了海夫人——國內第一位民間的妥瑞氏症兒童關愛和康復博主。一時間許多熱心家長慷慨解囊,也幫大蔣解了燃眉之急。

    眾籌頁面上的資金就這麼一塊、兩塊、五塊、十塊地漲上去,大蔣所設定的五萬元的目標很快就達到了。這個過程,讓他越發有了將這件事堅持下去的信心。他說自己在其中「看到了力量」。

    在眾籌到58002元之後,大蔣於2015年9月開拍這部名為《天使的鬼臉》的紀錄片。紀錄片的三位主人公鎖定在杭州、廣州、臺灣,分別是一位11歲的患兒、一位18歲患有妥瑞氏症的女生和一名35歲的臺灣花藝大師。

    2016年6月28日,《妥妥的幸福》在浦東圖書館舉辦了首映分享會。天空下著雨,但擋不住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們。能容納150人的報告廳開場時已經坐滿,後來陸陸續續入場的人只能站著觀看。

    觀眾中有來自上海郊區的、杭州的、寧波的、廣州的,還有西安的,其中還有大概三四十人左右是患者和患兒家長。他們要看看導演一個人能講出怎樣的故事。

    一個執念引發的小宇宙

    雖然最後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每集只有30分鐘左右的四部紀錄片,但是這加起來150分鐘左右的畫面,其實耗費了大蔣走南闖北九個多月的心血。

    他把這段經歷稱為「一個執念引發的小宇宙」。正是他的一些堅持,才換來了銀

    幕前無數人的動容。

    比如,選角方面,他堅持要尋找樂觀積極的主人公,傳達對這個疾病的正確態度。因為「當患者在網絡上搜索妥瑞氏症,並且好不容易找到一部大陸拍攝的片子時,還是以悲慘結尾。」為此,他不惜輾轉上海、杭州、廣州、福州、青島等幾個城市,甚至一路跑到臺灣去採訪「花藝鬼才」吳尚洋。

    吳尚洋是大蔣唯一主動去聯繫的被採訪人,他早就在網際網路上了解過對方的事跡。雖然患有妥瑞氏症,但吳尚洋卻在花藝界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吳尚洋說:「有沒有病,本身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啊。為什麼會因為有病或沒病,去決定我的人生該怎麼走?」自9歲學習花藝以來,他從未讓妥瑞氏症成為自己的阻礙。對他而言,妥瑞氏症不是敵人,而是他自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至於當大蔣問他「如果有一種藥能夠治癒妥瑞氏症,你會不會採用」的時候,他竟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因為他知道自己早已將之接納並超越了它。

    在杭州,他跟拍了一個有兩位妥瑞氏患兒的家庭。在多數人的想像裡,這樣的處境頗為不幸。可在大蔣的鏡頭裡,這個家顯得平凡、溫情,甚至比許多的一般家庭看起來還要圓滿。

    這裡也有普通家庭會出現的衝突——年幼的弟弟玩了哥哥的玩具,不成熟的哥哥向弟弟大發脾氣。可是仔細觀察,你依然會發現這個家庭的特殊——母親隱忍著不讓自己發火以照顧孩子容易激動的情緒,但又不得不用嚴厲的語氣告訴他是非對錯,語氣裡透出些許心酸與無奈。

    大蔣總是喜歡從這樣的角度去表現妥瑞氏症,即患者和患者家人也是普通人,也有喜怒哀樂,也會經歷一般人所面臨的挑戰。他們往往要拿出更多勇氣和耐心去面對,卻也將因此修煉成更好的人。

    瞬間詮釋了所有的意義

    雖然立意上有明顯的側重,但大蔣在紀錄片真實性上還是有自己的堅持。為了能以實際的生活畫面而不光是訪談講故事,他在每個地方都駐守了一個月,就是為了捕捉到最精彩的細節。為了展現吳尚洋真實的生活情況,他可以配合對方無序的作息一直工作到凌晨5點。

    或許是這樣的誠意與他同為患者的身份,讓他很快就能融入到採訪對象的生活中。在他看來,這也是一個人單獨拍攝的好處。

    家住廣州,18歲的少女果果曾經飽受自己病症的困擾。她在求職時遭遇過歧視,也一度不敢走出家門跟人交往。但是回學校讀書之後,知識的力量和朋友的鼓勵讓她漸漸能夠敞開心扉,主動向好奇的路人解釋自己的病。不過她與母親始終處在一種微妙的緊張關係中,兩人雖然互相關心,卻總是發生激烈的爭吵。

    有一次,在大蔣拍攝她們吃飯的場景時,她們又突然一言不合,當著他的面就大吵特吵起來,完全忽視了攝影機的存在。這讓大蔣目瞪口呆。「作為一個崇尚真實的記錄者,那樣的時刻是閃光的。無論之前的等待再漫長,這一瞬間就詮釋了所有的意義。」

    但也是在廣州,他感到了一絲動搖。那時,為了拍下日夜交替中顏色不斷變換的廣州塔,他租了個帳篷搭在空天台上,從下午4點一直守候到了第二天上午9點。陪伴他的,只有初秋微涼的風,和耳旁呼呼作響的冷氣機。那天早上,望著粉紅色的朝霞與薄雲,他突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

    他想:這麼辛苦,又沒有錢賺,我何苦這樣折騰自己?為什麼要將這件事做成不可?

    可是一想到那被託付的幾萬塊錢,他的心又沉下來,他知道自己得給這些滿懷期待的人們一個交代。

    上帝畫下的一個圈

    5個月的拍攝結束後,大蔣積累了3個T的視頻素材。即使之前每天都已經分門別類地整理好,他還是花了四個多月才完成剪輯。其間,他經常在朋友免費提供的工作室裡,一坐就是一整天。

    據他所說,每一集的背後積累了至少10000個素材。但挑挑揀揀、組合拼貼的過程中,他也學會了取捨。這就像他對這一整件事的態度一樣。在別人看來,他相當於是無償地付出了這麼多時間和勞動,但在他自己眼裡,這件事情帶給他的意義,要遠遠超過金錢上的回報。

    為了做成這件事,他幾乎是刨箱底般的翻出了30年生命裡積累下的所有技能,動用了所有能夠動用的人脈關係。但是,途中所受到的幫助——不管是眾籌時幫忙捐錢和推廣的陌生人,還是勇於現身的被採訪者,或是免費提供配樂的朋友們——都向他證明了「做一件事還是會吸引一些有想法的人」,而且「沒有絕對完成不了的事情」。

    他對妥瑞氏症的看法沒有改變,但通過這部紀錄片,他讓更多人得以分享到這種看法。他常常說:「人人都有『妥瑞氏症』。」在這裡,它不光指一種病,而象徵著「一種暫時或是永遠揮之不去的苦痛」。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煩惱,也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解決之道。

    或許,妥瑞氏症就像上帝畫下的一個圈,有的人能看到圈外無限廣大的世界,勇敢地跨越這個界限;而有的人只能看到圈本身,在自己的小天地裡作繭自縛。通過這部紀錄片,大蔣在向這些人喊話,告訴他們走出來是可能的,不要用病人這樣一個身份將自己框住。而且,他也要讓社會知道,「我們和你一樣,雖然身體上有些小殘缺,但是你能做的我們也能做,而且比你做得更好。」

    「我太愛這群人了」,他說。他的固執皆來源於此。「我只不過是有妥瑞氏症的攝影師,做了自己本分的事情。」

相關焦點

  • 妥瑞氏症患者拍片為群體加油:不喜歡被叫「抽動穢語綜合症」
    紀錄片主角之一、妥瑞氏症患者的媽媽「海夫人」,已經科普妥瑞氏症知識近10年。和妥瑞氏症糾纏多年的兩人,不約而同開始自發做這個疾病的志願者,「不能等著別人來普及,我自己要做這件事情,將來盲目的家長就會越來越少」。
  • 妥瑞氏症也無法阻止我追逐夢想,請《叫我第一名》
    而布萊德的自信樂觀與頑強堅持,使他最終完成了自己成為一名教師的夢想,並且受到了大家的認可與喜愛。這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影片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我們學習的模範,除布萊德之外,這一路上陪伴他、鼓勵他、改變他的人或事都是發人深思的,他在領獎臺上說過,他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他生命中的老師們。
  • 「抽動穢語症候群」都被拿來罵人了,能別這麼叫我嗎?
    妥瑞氏症全球患病率約每一萬人中有五到十人,1990年的報告更高達1/200。在美國5-17歲的孩童有此症狀大約是0.6%,在中國臺灣則是0.56 %,幾乎每兩百人中就有一名妥瑞氏患者。其實,「抽動穢語症候群」這個名稱本身,並不是十分恰當。「穢語症」只是諸多伴隨症狀的一種,並非所有妥瑞氏患者都有穢語表現。
  • 孩子擠眉弄眼,也許是病,認識妥瑞氏症
    在日常生活中,家人應以平常心和妥瑞兒相處,旁人更須對此症狀有所了解,給予最大的包容。根據統計,6至12歲兒童患妥瑞症的發生率約1/200,且男生多於女生。從門診的人數來看,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雖無法確定現今環境是否為影響因素之一,但電子產品的使用、攝取咖啡因食物,以及甜食,對於孩子症狀的顯現不可忽視。什麼是妥瑞症?
  • 為何孩子上課發出怪聲小動作多,奇怪的妥瑞氏症你了解嗎
    有位小學老師說;她班上有個奇怪的孩子,第一天就發現她總是不停地打嗝,不管老師是不是在講課,同學是不是在發言,總是控制不住打嗝,尤其是自習時間,安靜的課堂上讓人很難忽略這個聲音。這個打嗝的孩子每次都努力控制自己,低下頭,肩膀還時不時地聳動。
  •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內心的「北極星」
    妥瑞氏症讓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什麼是「妥瑞氏症」妥瑞氏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 抽動(Tic) 是一種頻繁出現而無法抑制發作的運動性動作或發聲,常是一種突發、快速與重複的型式。抽動的類型包括有動作型抽動或發聲型抽動,而抽動是妥瑞氏症的主角。
  • 提高免疫力,人人都能學會的自然站樁功
    正氣足則邪不可幹關於新型肺炎疫情的消息內容,我覺得沒必要天天關注,好多消息內容魚龍混雜龍,還有造謠的,不如這個時候靜靜心儘量把自己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活動下,就可以了。第二步:吐故納新用鼻子輕輕地吸氣,然後在用嘴巴慢慢地呼氣,呼氣時感覺身體的濁氣出來了。重複三次。這一步其實也在進一步放鬆身體。
  • 讀《圍城》:與其在一座座圍城中輾轉掙扎,不如跳出來活出自己
    我想,人人都想活成《圍城》中的趙辛楣,可最終男人都活成了方鴻漸,女人都活成了孫柔嘉。趙辛楣不是《圍城》的男主,他的生活細節我們無從知曉,或許在趙辛楣的世界裡,他就是另一個方鴻漸呢。第二次提到圍城時,一行五人奔赴三閭大學的途中,從一座圍城中逃了出來,繼而奔向另一座看起來美妙無比,卻又是糟糕透頂的另一座城。最終,趙辛楣率先從那座城裡逃了出來,方鴻漸和孫柔嘉隨後一同離開,衝進了婚姻的圍城。生活的雞零狗碎,讓方鴻漸和孫柔嘉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是分是和不得而知,但結局不論是離婚亦或是重修於好,似乎都是情理之中,這就是平凡的生活。
  • 華策力捧李易峰、胡一天,歡瑞親養成毅,新麗:你們都給靠邊站!
    華策力捧李易峰、胡一天,歡瑞親養成毅,新麗:你們都給靠邊站!近期看到很多盤點2021年假將播出的待播劇劇集,尤其是各大影視平臺,爭先放出片單,吸引了不少網友們的眼球,每個平臺都有自己力捧演員的新劇。華策力捧李易峰、胡一天,歡瑞親養成毅,新麗:你們都給靠邊站!
  • 我和你,沒什麼不一樣:淺談妥瑞氏症
    患者於孩子時期發病,並且在十一歲左右到達症狀的巔峰期,有三分之一患者的症狀會在成年之前消失,而此種症候群的症狀主要以『抽動』的方式呈現。雖然說是妥瑞症,但是這種疾患既不影響智力,也不會致命,更不會傳染。妥瑞症可能有什麼症狀呢?
  • 美法拉瑞公司的董事長-趙建宇:成就普通人的夢想[組圖]
    趙建宇揮了揮手,顯出有些激動,「戶外對於個人而言,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動輒就是珠峰,,幾百裡的沙漠穿越,南極,等等,這些對於一個普通人或是一般驢友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不過是一個新聞罷了。難道我們要鼓勵人人登珠峰,人人去南極?這是不現實的。戶外的立足點還是應該在大眾身上,戶外不應該是某幾個人的天地,不應該是某幾個人的風光。」
  • 在農村,用廢鋁倒出來濾過,到底好不好,這麼多人都來做
    對於農村人來說,勤儉節約可以說是每個人都在做的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收藏垃圾的小地方,並且還有一個放柴火的地方,沒有柴火可以說是,就不能做上一頓人氣騰騰的飯菜。幾乎勤儉節約已經成了本性,這不今天村裡就來了一個倒鋁鍋的,村裡人都出來把家的廢鋁線及廢棄飲料瓶子的易拉罐都拿了出來,做鍋用了。村裡每家每戶都來到了這裡,拿著自己積攢多年的廢鋁,只見師傅把拿過來的鋁倒入自己早已加熱好的爐子內,把廢鋁沒有多久就融化,接著老師傅就把融化好的鋁水,撇去上面的雜質,用特製的鐵瓢把鋁水灌進磨具內,沒有多久就把一個新的鋁鍋給做出來了。
  • 虛擬網絡時代人人都想做意見領袖
    在網絡世界裡我們自以為代替了某一群體的觀念,互相傳遞不同的價值觀,都想做背後的意見領袖。今年熱議的衝突與暴力成為了很多人喜好的點,因此我們在網絡中扮演著所謂」自由俠。遊記於各個話題事件中得以展開激烈的爭議。當然有人願意做領頭的羊,羊群中自然有羊。所謂羊群效應,願意從屬於某個群體中,為了保持隊伍的整體性,避免自己脫離羊群,所表達的話語觀念的一致性或者說人云亦云。
  • 人人都有讀心術
    日常生活的讀心術心理學將「讀心術」定義為理解他人思想感情,並能站在他人主觀立場思考的能力。我們天天都在使用它。在掌握這項讀心術之前,我們對身邊的風吹草動處處留意、惶惶不安,極力將自己封閉在母親的保護之中,但一旦有了「專注共享讀心術」,我們就踏實多了,我們看穿了以父母為首的周遭世界,他們威嚴和高大的身軀之中有顆憐憫慈愛之心,它非常在意我們的想法,能夠理解和滿足我們的需求,於是我們可以懶洋洋地指指奶瓶,心安理得地等著父母把奶餵到嘴邊。
  • 打前站 | 折射中瑞關係的「三稜鏡」
    中瑞兩國何以越走越近?新華社記者結合近日走訪瑞士多地的見聞,用三個關鍵詞來回答。【創新】 談起創新,中國建設銀行蘇黎世分行行長龔偉運最有感觸。圖片由分行提供)龔偉運告訴記者,蘇黎世分行在瑞士開展的所有業務都經歷了一個創新的過程。而分行得以設立並取得今天的成績,本身就是中瑞兩國創新戰略夥伴關係的最佳體現。然而,創新的動力並非與生俱來。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依靠利差的傳統盈利模式已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國際金融環境,建行將部分資源轉移到海外以開拓國際市場也是必然之舉。
  • 不瞞你說:古人稱氏不稱姓,姓和氏有啥區別?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然而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尤其是名字這一項也是經歷了很多年的發展,比如在以前有一個特性那就是稱呼一個人是稱氏不稱姓,什麼意思呢?就拿戰國時期來說吧,在戰國時期有很多人都姓羋,可是人們不會稱呼他為羋某某,而是用氏來代替。那絕對美味。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說「人生繞不過一臺3系」。麵食是人們生活中最常吃的主食。連接著鍍鉻裝飾下隱藏的另一個黑色幅格柵形成的V形設計。
  • 子蘭讀名著:她們都是寡母,教出來的孩子不太一樣
    具體有下面兩點:第一、第九回頑童鬧學堂,本是賈瑞金榮看不得秦鍾和賈寶玉的要好,故意生事。想不到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不知道什麼人拿著硯瓦幫金榮打人,不小心硯瓦就砸了賈蘭和賈菌的桌子。當時賈菌就怒了說道:「好囚攮的們,這不都動了手了麼?」,當時就要拿硯磚打回去。可是在一旁的賈蘭去拉住了賈菌,並說:「好兄弟,不與我們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