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來杯豆漿,飯後喝瓶酸奶,下午茶點份奶茶,是不少人的生活日常。這些日常生活中,有一樣我們經常需要使用卻常常忽視的小物件——吸管,你留意過所使用的吸管是什麼材質的,你知道「飲料喝著有塑料味」可能是「問題吸管」導致的嗎?「「毒吸管」和「無毒吸管」之間的區別又是什麼,如何區分它們?京晚實驗室的記者,教你一招燒一燒,巧辨吸管有無毒的妙招。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吸管的材料大致有三種: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但根據國家規定,只有聚丙烯才能用來做吸管。一般來說,有毒吸管是指用聚氯乙烯材料做的吸管。
江蘇大學材料學院高分子學科帶頭人李松軍教授告訴記者,聚丙烯無毒,且能承受100℃的高溫,聚乙烯到了60至70℃就容易變軟,價格比聚丙烯便宜些,但也無毒。聚氯乙烯要製作成吸管,需要添加大量塑化劑,而塑化劑對人的危害很大,「聚氯乙烯和塑化劑都是工業用料,成本低廉,但不適用製作與食物相關入口的東西,它像甲醇一樣非常傷身。」
記者還了解到,聚乙烯與聚丙烯遇火能燃燒,而聚氯乙烯中作為含氯的化合物,不容易被點燃。因此用火來點吸管,看它們能否被燃燒,大致就能判斷出它們有毒無毒。
明白了原理,那我們日常接觸的吸管是無毒的聚乙烯、聚丙烯,還是有毒的聚氯乙烯呢?記者從市場上隨機購買了6種吸管,用打火機一探究竟。
實驗過程:
記者首先從市場中隨機購買、索要了6種吸管。這6種吸管,其中有從小商品市場購買的,記者留意到它雖然標有廠家名,但沒有任何保質期、生產日期以及材質等信息;還有從大超市購買的,包裝袋上各式信息齊備,產品說明裡表示材質為PP(據李松軍介紹,PP即為聚丙烯);另外一種從小超市購得,材質同樣為PP。其他3種則分別來自飲料店、連鎖便利店和快餐店。
記者首先點燃了購自小商品市場的條紋吸管,吸管碰到火焰迅速的燃燒起來並有融化的物質滴落,火焰是明亮的橙黃色。
接著,又點燃了取自飲料店的吸管,這根綠色的吸管被點燃後火焰更明顯,而且燃燒後可以看到有縷縷黑色的煙霧。
便利店的透明吸管也能被點燃,火焰略小一下,但煙霧也最少。
快餐店的吸管點燃後和飲料店的吸管非常相似,有明亮的火焰和黑煙。
最後被點燃的購自大超市和小超市的吸管也同樣可以燃燒,不過也都冒出了些許黑煙。
上圖為大超市的吸管點燃,下圖為小超市的吸管點燃
實驗結果:
根據實驗原理,可以基本判斷,這6根吸管應是「無毒吸管」。但實驗不能窮盡所有類型的吸管,因此在日常生活使用中,應儘量使用來自正規渠道、信息齊全的吸管,如果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異味或者其他問題,最好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