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生活:未來30年基因治療能否廣泛應用?

2021-01-11 中國政府網

    未來,當一個嬰兒剛剛出生,人們就能預知他的將來可能會得什麼病,這要歸功於基因診斷和治療。這個新技術的實現需要等待多少年?有專家預測,2030年生物醫療與基因改良競賽將出現。

    美國《未來學家》雜誌近日對世界未來發展提出預測:像上個世紀的太空競賽那樣,2030年將出現生物醫療與基因改良競賽。而IBM公司最新公布的「未來5年的5項創新」計劃則指出:未來5年,你將擁有一張基於你的DNA基因圖。醫生為您預測健康風險、提出治療建議,醫藥公司的「對人製藥」都將成為可能。

    醫藥研製真能實現個性化嗎?未來30年,我們能否用基因去治病?

    基因治療:個人的「醫藥工廠」

    隨著生命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許多疾病與人體遺傳基因的結構或功能改變有關。因而,人類開始從基因方面治療疾病。

    「簡單地說,基因治療是指在人體內開一個『醫藥工廠』,將特定基因作為『藥物』輸送到患者體內,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分子治療技術。」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盧大儒教授說。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心實驗室主任胡松年解釋說:「通俗地說,基因治療跟人們吃藥原理相似。例如,一個人可能由於遺傳因素或者是基因突變等原因,患上某種疾病。而利用基因治療就可以對致病基因進行替換或補充,使基因恢復正常,從而預防或治療人類疾病。基因治療的實現需要依靠大量的人類基因組數據研究,並對其進行信息解析。」

    盧大儒認為,基因治療與常規治療的區別在於:「一般常規治療方法針對的是因基因異常而導致的各種症狀,而基因治療針對的是疾病根源異常的基因本身。因此,基因治療能從根本上治癒一些現有的常規療法所不能解決的疾病,譬如:遺傳病(如血友病、囊性纖維病、家庭性高膽固醇血症等)、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如愛滋病等)。」

    基因治療可以實現有效的個性化治療嗎?胡松年說:「利用基因技術可以找到個體致病的靶點,針對不同的靶點採用不同的藥物,從而達到真正精準的治療,使疾病治療向個體方向發展。」

    據了解,IBM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系統,可以為醫生提供相關的工具,幫助其預測愛滋病患者對防逆轉錄酶病毒療法的反應,從而幫助醫生針對任何愛滋病病毒的基因突變選擇最好的藥物或藥物組合。「這是一種預測防逆轉錄酶病毒療法對某一種特殊的愛滋病病毒治療效果的創新方法,這種方法利用了濾過性病毒基因的數據,並整合了歐洲最大的愛滋病資料庫的一些治療反應數據。」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李實恭表示。

    基因治療:將會提高治癒率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副教授朱煥章博士指出:「若要使基因治療技術成為臨床的一個常規治療手段,樂觀估計可能需要20—30年時間。」

    「在未來,利用基因治療,人類疾病的治癒率將會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會越來越好,人類的平均壽命很可能延長。一個人一生下來,就可以檢測出其全套的基因,利用這個分析將來可能會有怎樣的患病風險,提早進行預防或者治療。尤其是對具有家族史病的高危人群進行預防和治療。」胡松年說。

    超越疾病的基因治療已經超越了治療的範疇,在目前仍是禁區。但是理論上,除了醫治疾病以外,基因治療可以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朱煥章舉例說:「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肥胖的人一直希望有一天變苗條,但目前多數人無論採用何種方法仍收效甚微。基因治療技術將給肥胖的人帶來福音,目前已發現了幾個與之相關基因。如果所有與肥胖有關的基因都能夠被發現,它們的作用原理能夠得到闡述,基因治療將會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也就是說,基因治療是治療肥胖問題可以努力的一個方向。再如,通過肌肉的基因治療也可能延緩肌肉衰老、骨質疏鬆。」

    「如果可以實現有效的運用基因技術治療疾病就太好了。」胡松年說,「目前,利用基因檢測來預測疾病風險和預測個體對常規藥物的敏感性的研究發展較快,未來實現真正的利用基因治病還需要有很多的突破。」

    朱煥章認為,基因修飾人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有可能在未來會率先突破用於治療遺傳病或其他疾病。他指出:「許多醫院已開展人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來治療疾病,隨著基因治療載體技術、導入系統和功能基因組研究不斷取得成果,基因治療將有可能廣泛應用於對遺傳病、腫瘤、傳染病退行性疾病等的治療。」

    基因治療:還面臨諸多挑戰

    儘管世界上第一個基因治療產品已在我國上市,但據盧大儒介紹:「理論上,基因治療可以為人類生命健康帶來巨大福音,但基因治療能夠產生多大效果,會不會有副作用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他認為,目前基因治療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表現為基因導入系統缺乏靶向性,效率也較低;病毒載體的安全性問題,特別是遺傳病基因治療的載體要求更高,因而發展可控性、安全性與有效性於一體的新型載體系統是當今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在基因圖譜領域的進展甚至可以幫助製藥業改變其開發新藥物的方式,製造出針對某一個體需求的最有效的藥物,而不是將重點放在研發麵向一般人群的藥物上。」李實恭表示。

    胡松年認為,實現基因「治病」還是一項很艱巨的項目。「基因輸入人體,人體可能會有不良的應激反應。人體很精密,外來的基因放進去,是否可以與其他原有的基因或細胞相互合作、像過去一樣精確地起作用?雖然,從2000年人類基因組數據發表以來,對人類基因研究的數據發表的速度越來越快了,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還是以西方人群的基因為主。而我國,人口地理分布廣,特別是有些地方與外界接觸不多,個體之間的差異會較大,亟須有更多的中國人群的基因組研究數據支持。」

    作為一項科學技術,基因治療技術同其他眾多技術一樣具有雙重性,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基因隱私、基因興奮劑、基因宿命論、基因武器等。(實習生 梁鑫 劉飛)

相關焦點

  • 專訪新科諾獎得主杜德納:未來10年,CRISPR將融入生活
    去年5月,杜德納接受了《環球科學》專訪,為我們講述了CRISPR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故事。杜德納認為,在未來10年裡,CRISPR將更加融入生活——從我們吃的食物到醫生給我們推薦的治療方案,CRISPR都可以在其中發揮作用,它的應用將覆蓋整個生物世界。
  • 專訪新科諾獎得主杜德納:未來10年,CRISPR將融入生活
    去年5月,杜德納接受了《環球科學》專訪,為我們講述了CRISPR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故事。杜德納認為,在未來10年裡,CRISPR將更加融入生活——從我們吃的食物到醫生給我們推薦的治療方案,CRISPR都可以在其中發揮作用,它的應用將覆蓋整個生物世界。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杜德納和紹斯塔克一道做出了一個重要發現。
  • 未來10年科技預測之十一-基因編輯將廣泛應用人體試驗
    2020年,我們已經進入21世紀的第3個10年,外媒對未來10年,2020-2030年的科技進行了20個預測。第10,基因編輯將廣泛應用人體試驗在過去的十年中,人類基因編輯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遭受了嚴重的倫理道德問題。
  • 什麼是基因編輯技術?基因治療能否掀起未來醫療新革命!
    在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採用分子生物學手段治療遺傳疾病、腫瘤、心血管和代謝性疾病等已然成為本世紀的一大熱點領域。而說起21世紀生命科學領域最為火爆的生物技術,那無疑就是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結果證實,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能夠為徹底治癒一些先天性遺傳病、腫瘤、愛滋病及其他惡性疾病開闢出一條全新的路徑。基因編輯技術是什麼?
  • 基因治療:趨勢與風險
    據醫藥市場調研機構EvaluatePharma不久前的報告,預計在未來6年內,將有多達60種基因療法獲得批准。  美國《科學》雜誌2018年指出,基因療法最初被設計用以治療先天性遺傳疾病,但近年來的科學發展讓基因療法在後天獲得的疾病領域也有了用武之地。
  • 基因塑造未來
    她本想成為一名醫生,但最終選擇投身基因科技。未來,是商周春在採訪中經常會提到的一個詞語。另一個同樣被她反覆提到的詞語是應用。就她的工作而言,主要是針對基因科技的研究被應用到實際的醫療場景中幫助醫療工作者診斷和治病救人,而這些應用塑造著我們人類的未來。「未來和應用」——這兩個詞語背後所顯現的圖景是她之所以選擇繼續在基因科技領域深耕的最根本的原因,也代表著基因科技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 國內科學團隊開展應用CRISPR治療肥胖症的前沿科學研究
    近日,華夏源(上海)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上海市東方醫院(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再生醫學研究所、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開展了應用CRISPR治療肥胖症的研究,並在國際學術期刊《Protein Cell》上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參考資料[1])。
  • 未來醫療納米機器人能否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和成熟應用?
    打開APP 未來醫療納米機器人能否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和成熟應用?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等在內的2600多位專家,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從《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等五家雜誌推薦上來的全年各項科學研究進展中,評選出最終的10項獲得殊榮。  而「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是本次上榜名單中唯一的機器人研究項目。
  • 邀請函 | 基因科學 引領未來,2020年賽默飛基因科學與臨床測序業務...
    基因分析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臨床分子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冠疫情中,基因分析及檢測發揮了重要作用。做為科學服務領域的世界領導者,賽默飛世爾科技多年來持續致力於創新和開發基因分析整體解決方案。
  • 科普: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爭議和未來
    美國和歐洲 2018年,美國和歐洲進行了CRISPR人體試驗。 目前(截至2018年2月13日),賓夕法尼亞大學正在等待FDA對於一項研究的最終批准。 該研究旨在評估應用CRISPR治療多發性骨髓瘤,黑色素瘤和肉瘤患者的安全性。 歐洲也可能會在2018年首次進行人體CRISPR研究。
  • 噬菌體治療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就這些大眾關心的問題, 《科學通報》專訪了中國微生物學會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專業委員會相關專家(以下簡稱專家), 請他們談談噬菌體治療的前世、今生, 並暢想未來。  在蘇聯的影響下,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也開始了噬菌體治療的研究和實踐。原大連生物製品研究所最早開展噬菌體研究和生產應用, 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在1958年前後也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試生產。
  • 未來40年基因測序展望
    研究人員對基因測序數據的需求越來越大。Eric Green、Edward Rubin和Maynard Olson三位科學家對未來40年基因測序技術的應用進行了展望。四十年前,也就是1997年前,兩篇論文首次報導了確定DNA片段中化學鹼基順序的簡易方法。在此之前,分子生物學家們只能檢測DNA片段,而不能檢測鹼基。
  • 人源抗體基因小鼠研發及其在治療疾病中的應用
    19世紀末,應用動物來源的血清治療感染性疾病,成為抗體藥物研發的最早嘗試。1975年雜交瘤技術的成功建立,極大促進了治療性抗體的基礎研究發展。1986年第一個治療性鼠源抗體藥物批准臨床應用,更加速了生物醫藥企業研發以抗體為重要治療藥物的方向。治療性抗體已成為目前治療腫瘤等人相關疾病的主導藥物。
  • 《科學》深度綜述:CRISPR-Cas指引基因工程的未來
    ▎藥明康德編譯整理(來源:《科學》)2018年,頂尖學術期刊《科學》推出了「變革生物學的技術」特刊,為我們詳細介紹了數種目前正在給生物學領域帶來革新的重磅技術。CRISPR-Cas基因編輯系統的鼻祖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A. Dounda博士和她課題組的Gavin J. Knott博士在《科學》雜誌上撰文,對這一技術的優勢、進化趨勢和應用進行了盤點。
  • 美國發布重大科技趨勢報告:未來30年,這20項技術將顛覆人類生活!
    在未來的30年裡,這些技術將成為主流科技。事實上,早在1991年就有人提出了「網絡上的珍珠港」這一警告。 但是在未來的30年裡,隨著物流網的發展以及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連接,網絡安全將會成為網絡行業首要的話題。 目前,雖然世界上的網絡攻擊越來越多,但是它們大多數的目標都只是個人或者企業。
  • 生命科學讓生活更美好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    生命科學必將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提供突破口    近年來,隨著基因測序、組學分析、基因編輯生物合成等核心技術的加快突破,生命科學與農業、醫學、工業等應用領域深度融合,生物技術的引領性、突破性、顛覆性特徵也越加突出。
  • 從生物美容到外用治療 胚胎幹細胞應用或將引領未來醫療
    有關醫藥的研究和應用,從早期的小分子化合物,到如今抗體類藥物的廣泛運用,未來又將指向何方?  在第二屆錢塘之星創新創業大賽中大放異彩的「動物胚胎幹細胞促導傷口癒合醫用技術平臺的建立與應用」項目,或將帶給我們答案。
  • 當眼睛遇上基因療法,能否碰撞出光明的未來?
    《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Gene Therapy for Human Genetic Disease?」彼時,這是科學界的靈魂拷問,讓人們看到了一個無限潛力的未來。此後的幾十年間,關於基因治療的研究數量激增。這篇論文首次揭示了基因治療的巨大潛力方向——用來治療人類的遺傳性疾病。
  • 獨家深度報告:基因編輯改寫人類的未來
    ▲CRISPR技術入選《科學》2015年度突破技術(圖片來源:《科學》) 雖然基因編輯最初的重點主要針對罕見的遺傳性疾病,但它其實具有更加廣泛的應用。它可以用於攻擊傳染人類的病毒,或者通過修改蚊子等生物的基因來預防傳染疾病(如瘧疾)的傳播。
  • 俄羅斯狂奔趕追基因編輯技術,目標10年內開發30個編輯動植物品種
    俄羅斯正式敞開大門,準備迎基因編輯入戶!據 Nature 雜誌 5 月 14 報導,未來十年內俄羅斯將耗資 1110 億盧布(約 17 億美元)啟動基因編輯項目,計劃在未來十年內開發 30 種基因編輯的植物和動物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