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總人口可遠遠不止50億。在遠古時期,由於食物來源不能像現在這樣豐富,很多人為了填飽肚子不得不與野生動物搏鬥、和大自然抗爭,並且科學技術水平低下,特別是醫療條件非常落後,有時身體上出點問題,拿現在來看都是毛病,比如感冒、拉肚子等,在古代很可能會是致命的。
以我們國家為例,據研究,北京猿人壽命14歲、夏商時期18歲、唐朝時期28歲,清朝33歲,民國35歲。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平均壽命逐步提高,2018年,我國人均壽命已經達到了77歲。世界範圍來看,這個增長的趨勢也是一樣的,一些發達國家居民平均壽命已經超越了80歲。
根據有關人員研究,在人類文明產生以後的這大約5萬年間,地球上就有1100億的人類在上面生存,也就是說除了現有地球的人口,曾經在地球上存在的人口數,已經超過了1000億。那麼數量這麼巨大的人口,為什麼沒有發現太多的遺骨呢?
這個問題涉及到人類喪葬方式的演化。在人類文明形成之前的人類祖先,其死亡後都是不埋葬的,絕大部分屍體在自然環境下很快就會被分解完畢,只有很少的部分,經歷了劇烈的地質活動被掩埋進沒有空氣和地下水的空間內,最終演化為化石。
在原始人類社會,人的社會地位都是平等的,在喪葬上也是平等而簡單的,沒有墳墓,也沒有禮儀,只有柴草覆蓋,簡易埋在野外,很快也會被分解返回大自然。極少情況下也會形成化石保留下來。
從奴隸社會開始,一些社會等級高的權貴人士,在死亡後開始形成喪葬文化,修建墓宮、流行陪葬,並且越來越注重與外界的隔離,所以,有一定機率把屍骸保留下來。現在通過考古,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古代墓葬、古人屍骸以及陪葬品,對我們研究古代文化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那些社會等級低的貧苦人家,死亡後也僅僅是簡易埋葬甚至暴屍野外,同樣屍骨也保留不下來。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