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巴」過境,秋分如何安度?防寒防燥防鬱

2020-12-04 澎湃新聞

今年第17號颱風「塔巴」周末過境,秋分便接踵而來。一場秋雨一場寒,疾風大雨煞了「秋老虎」威風,秋意漸濃。

自秋分之日起,北半球晝短夜長現象越發明顯,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氣溫逐日下降。氣虛質、陽虛質、氣鬱質和血瘀質的人群容易出現各種不適症狀,感冒、咽炎、鼻炎、哮喘、腹瀉、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等疾病也高發。

故「多事之秋」更要遵循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從飲食、起居、情志等方面進行調攝,防感冒,防腹瀉,防秋燥,防過敏。

呼吸道疾病如何防治

《黃帝內經》云:「肺為華蓋,易受邪侵,肺為嬌髒,不耐寒熱」,秋分過後,天氣轉涼,肺為嬌髒易感受寒邪,導致肺「宣發不足、肅降太過」引起咳喘等呼吸道疾病,應該如何防治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風溼科主任薛鸞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稱,可遵循「順之則為補」原則,「順應人體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即恢復亦或促進肺的宣發與肅降功能,可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有氧運動, 比如:登山、步行快走、打太極拳、八段錦等適度的有氧活動。」

飲食上可用甘寒滋潤之品煮粥來吃,例如梨子、荸薺、甘蔗等。「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秋季早晚溫差大,應根據溫差變化適當增減衣服防身體著涼。

唇乾咽幹也是秋燥

夏末秋初,溫燥縈繞,秋燥之邪極易侵犯人的口鼻、皮毛等部位而出現口、唇、鼻、咽等部位乾燥,或大便乾結不通,甚則出現皮膚瘙癢、乾裂、流鼻血等症狀。薛鸞主任醫師建議:皮膚乾裂者可使用尿素維E乳膏或參皇乳膏外用,改善乾裂症狀,口唇乾燥可使用潤唇膏外塗。

飲食上重點在於滋陰潤燥,應多食百合、荸薺、梨子等甘寒之品,而體寒、血糖升高者應慎食或在醫生建議指導下食用,同時忌食辛辣煎炸之品。多喝蜂蜜水可潤腸通便,清腸排毒,有助去除秋燥。

早睡早起,防心腦血管病

秋冬季節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期。秋季,古人稱之為收容平藏之季,在生活起居方面,人們應早睡早起。

活動時以靜為主,適度運動以避免大汗,宜配合養肺功健體促進血液循環維持正常的心血管功能。

關節易痛,注意保暖

秋天溼寒,氣溫反覆無常,亦是關節炎的高發季節,大多數風溼病關節炎患者在遇冷後都會加重病變關節的疼痛,如果患者平時不注意關節的保暖和保養,很容易加重病情,尤其類風溼關節炎患者。

薛鸞主任醫師稱,關節炎患者應該注意身體及關節局部的保暖、適當的身體鍛鍊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關節的靈活度。飲食上切記少食生冷、冰鎮、辛辣煎炸之品。

若有明確診斷的風溼性疾病導致的關節炎患者,應在專業的風溼科醫生指導下採用藥物控制加自身鍛鍊。

陽氣虛,怕冷明顯的關節炎患者也可選擇參加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敷貼治療以提升機體陽氣增強自身抗寒能力,減少秋冬季節的發病。

勿讓「悲秋」情緒傷肺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在陰陽中屬陰,七情中應悲,故有「傷春悲秋」一說。薛鸞主任醫師指出,秋季五行屬金,五臟屬肺,中醫講久鬱化火,人在情緒抑鬱時容易動怒,生肝火,火克金,則傷肺,所以在秋季,更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要心氣平和,以便清肺,倘若氣動,肝火動,心火動,傷肺以後,冬天陽氣收藏不住,容易腹痛、洩瀉,易生各種病。薛鸞主任醫師建議,秋天應該這樣調節自己的情緒:

1.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以順應時令。

2.應以「收」以「靜」為主,適當選擇一些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有氧運動以調節自己的情志,如:打太極拳、八段錦等。

3.切記動怒,少發脾氣,應保持心平氣和。

4.抑鬱症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結合藥物進行調理。

天涼腹瀉,少吃寒性水果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秋分過後天氣逐漸轉涼,再加上海秋季多雨多溼,寒溼病邪最易困厄脾陽。中醫上講「無溼不成洩」,寒溼困脾極易造成腹瀉等胃腸道疾患。

薛鸞主任醫師提醒,脾虛之人在秋分之後生食瓜果應尤為注意,吃水果前先了解水果的屬性,「一般而言水果可分為寒涼、溫熱、甘平3類。寒涼類水果有柑橘、香蕉、梨、柿子、西瓜等。溫熱類水果有棗、桃、杏、龍眼、荔枝、葡萄、櫻桃、石榴、菠蘿等。甘平類水果有梅、李、山楂、蘋果等。平素脾虛之人秋分之後應儘量選擇甘平的水果來吃,寒涼類水果儘量少吃,或者煮熟成羹來吃。」

螃蟹寒涼,可配紫蘇「解毒」

「秋風起,蟹腳癢」——螃蟹雖然美味,但  是其性寒涼,不宜和上述寒性水果一起食用,以免傷脾胃,導致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中藥紫蘇,其性溫,味辛,有解表散寒,行氣寬中,解蟹毒之功效,同時紫蘇也是增香調料之一,所以在蒸煮螃蟹時可添加紫蘇葉、生薑、蔥白等溫性藥材,這樣不僅能緩解螃蟹之寒性、毒性,還能增添其美味。

多喝粥有助潤肺防燥

關於秋分飲食,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中醫預防保健科主任醫師方泓指出,秋季多喝水,多喝粥有助於潤肺防燥,「喝水時可以用麥冬、菊花、幹青果、玄參等中藥用以衝泡,代替茶飲。」

小米粥、山藥薏米粥等都適合在秋季食用。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藥、梨、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

養陰潤燥食物因性多寒涼,有礙脾胃,對於脾胃消化功能虛弱的人可能會出現腹瀉或大便溏薄,此類人群建議食用陳皮、佛手、山藥等健脾胃的食材,或者吃一些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蔔。」

【推薦食療】

雪梨羅漢果湯

【配方】雪梨1個,羅漢果半個。

【製法】將雪梨洗淨,連皮、核切碎,羅漢果洗淨,然後放入沙鍋,加適量清水共煎,煮沸30分鐘,去渣飲湯。每日2次,連服3日。

【功效】潤肺消痰,清熱利咽。適用於秋季咽部微痛,或有異物感,音啞、咳嗽等。

沙參百合鴨湯

【配方】北沙參、百合各30克,肥鴨肉150克

【製法】將北沙參、百合、鴨肉分別洗淨,一同入鍋,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燉至鴨肉熟爛即成。

【功效】養陰潤肺,清熱化痰。適用於肺熱陰虛所致的咳嗽咯痰、痰黏難咳、口燥咽幹、大便乾結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秋分為什麼叫秋分,要注意什麼?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中,已經是秋分了。 秋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 秋分是什麼,為什麼叫秋分?
  • 2020年秋分時間幾點幾分 9月22日今天秋分節氣具體時間
    2020年9月22日秋分節氣具體時間>>  新華社天津9月20日電(記者周潤健)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9月22日21時31分迎來「秋分」節氣。此時節,西風吹,衫袖冷,桂樹婆娑桂香飄。
  • 趁微風不燥,秋光正好,再努力一下!二十四節氣之「秋分」古詩詞
    到了夏至的時候,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而到了秋分,白天和黑夜又變成一樣長了。而從立秋開始算,秋分這天,秋天就過了一半了。所以,秋分這一天,是真正的平分秋色。我明明覺得剛剛在洛陽才和你分開,轉眼就到了秋分時節了。雖然我們相隔遙遠,但我們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而在群山間漂浮的,也是相同的一片白雲啊。
  • 今日「秋分」
    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古時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動,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中秋節),中秋節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 100年難遇的秋分來了!秋分啥意思?秋分天氣如何?
    100年難遇的秋分來了!秋分啥意思?秋分天氣如何?時間:2020-09-22 12:1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100年難遇的秋分來了!秋分啥意思?秋分天氣如何? 秋分秋分,有平分秋色之意。根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秋分的解釋為:八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 秋分已過,你的肌膚還水靈靈嗎?
    秋分已過暑熱餘氣漸消九月的南方,雖然仍然炎熱但氣溫也在逐漸下降氣候也越來越乾燥而氣候乾燥口燥、舌幹、目澀等症狀都屬於「秋燥」」秋燥「是怎麼回事?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秋燥」是怎麼回事?「秋燥」該如何應對?
  • 第17號颱風塔巴最新消息 第17號颱風塔巴什麼時候登陸
    昨天下午(9月19日14時),今年第17號颱風「塔巴」(名字來源:馬來西亞,意為一種淡水魚),在「難產」了十餘天之後,終於在琉球群島東南洋面上生成預計未來它將以10公裡/小時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增強。
  • 【二十四節氣】秋分
    庚子年,秋分。如今的秋分已經不僅是24節氣之一,更是作為農民豐收節而被慶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八月中,解見春分。其實,關於秋分,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寒暑平,晝夜均」,由於農曆中秋季的開始於「立秋」,結束於「霜降」,共計90日,而秋分恰好平分秋季。而「晝夜均」則是因為,秋分時節,太陽運行到黃經180°,也就是赤道,此時北半球晝夜平均,自此以來,夜長晝短。
  • 124年來「最早」秋分!就在今天
    今年進入「秋分」的準確時間是在9月22日21時31分,這也是近124年來最早的一個「秋分」,比這更早的則要追溯到1896年,這一年的「秋分」準確時間是在9月22日21時3分。秋分至,預示著將進入寒涼的秋季。此時日漸短夜漸長,冷空氣開始活躍,氣溫明顯下滑,我國秋季版圖達到鼎盛。預計今年秋分節氣前半段南方雨水偏多,氣溫偏低,江南大部或將加快入秋進程。
  • 124年來「最早」秋分!就在今天!
    今年進入「秋分」的準確時間是在9月22日21時31分,這也是近124年來最早的一個「秋分」,比這更早的則要追溯到1896年,這一年的「秋分」準確時間是在9月22日21時3分。秋分距離秋季開始和結束各約46.5天和45.4天。而因為節氣和公曆都代表了太陽的周年回歸運動,二十四節氣在公曆中的日期都相對固定,本世紀之內,秋分都發生在9月22日或23日。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主任張暘說,天文學上講,秋分是指太陽沿黃道自北向南移動經過赤道的一刻。此時,太陽位於地心視黃經零度,直射赤道,地球上各地白晝和黑夜等長。
  • 四類食物防春燥:水和蜂蜜化燥必備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容易出現急躁、上火等春燥反應。那麼如何預防春燥呢?降火要從內調做起,因此,春季養生飲食是關鍵。那吃什麼可以預防春燥呢?春季多吃以下4種降火食物可避免春燥煩惱!梨子是眾所周知的降火水果,其他如苦瓜、番茄、香蕉等,也是春天化燥的好蔬果。二、水和蜂蜜化燥必備春天,乾燥的天氣容易消耗掉人體內的水分,所以,春天多喝水是第一要務。《本草綱目》上記載,蜂蜜有「清熱、解毒、潤燥」等功效,是「健康長壽的妙藥」。早上起床喝一大杯溫蜂蜜水,對化解「春燥」很有好處。
  • 颱風「塔巴」將移入朝鮮海峽 中央氣象臺發颱風藍色預警
    新京報快訊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中央氣象臺9月21日18時繼續發布颱風藍色預警:今年第17號颱風「塔巴」(颱風級)的中心今天(21日)下午5點鐘位於韓國濟州南偏西方大約630公裡的東海南部海面上,就是北緯27.9度、東經125.3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2級(33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
  • 今日秋分關於秋分的詩句 形容秋分的優美詩詞秋天美景的句子
    專家提醒,隨著「秋分」節氣到來,冷空氣開始日漸活躍,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公眾要注意添秋衣,以防著涼感冒。  據了解,每年9月23日前後,太陽達到黃經180度時為「秋分」節氣開始。「分」就是半,「秋分」就是秋季90天中的中分點。  「秋分」時,陽光幾乎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
  •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暑退秋澄氣轉涼 日光夜色兩均長
    當夏日的餘熱退場涼爽的秋風就接踵而至了秋天像個溫婉素淨的姑娘不動聲色地穿過時光的縫隙暈染了季節的眉梢2020年09月22日庚子年八月初六秋分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有兩層意思:一是,晝夜時間均等。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南半球則相反。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繼續南移,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夜,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晝。二是,氣候由熱轉涼。
  • 2018秋分是幾日幾時 9月23日9時正式進入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的到來預示著天氣由涼轉寒,人們在這個季節應該多穿衣服,注意防寒保暖,再下幾場秋雨,天氣就會變得寒冷了。    2018年9月23日09:54:01,農曆2018年八月(小)十四,星期日進入秋分節氣。
  • 今日秋分|日夜均平分秋色,萬物收碩果滿倉
    逐步進入深秋季節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不再打雷了。古人認為,電乃龍所為,春分雷乃發聲,秋分雷始收聲。龍,春分登天,秋分潛淵,非常契合雷電的起止時間。二候「蟄蟲坯戶」。蟄蟲們並非完全封閉門戶,而是把洞穴壘得結實一些,洞口開得再小一些,等到天寒時封堵洞口,「閒人免進」,安然過冬。三候「水始涸」。
  • 北方花卉越冬如何防寒
    花卉栽培過程中,大多的花朵在北方都是怕冷的,因此在冬季來臨時要及時做好防寒抗凍的準備,避免寒冬過去,我們心愛的植株也跟著失去生命力。那麼冬季應如何防寒。 1、在霜凍到來之前,在土壤上覆蓋稻草、麥稈、落葉及草蓆等。此法防寒效果較好,且普遍。
  • 道醫養生筆記丨處暑:陰陽寒熱始交替,應時收斂祛燥邪
    既然是陰陽交替,氣機變化,那麼處暑時節的養生就不能像秋分、夏至這一類單獨「秉其一氣所化」的節氣養生一樣,把握一個特性即可。大致而言,處暑要考慮的因素,起碼有燥、溼、熱、寒這四個因素。處暑隸屬秋季,秋秉燥氣,所以處暑時節,亦是燥氣為主用事。
  • 9月23日秋分太陽直射點在哪 2017秋分幾時幾分 秋分具體時間介紹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9月23日4時2分將迎來農曆24節氣中的「秋分」,晝夜在春分之後又一次平分。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說,秋分是農曆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在每年的公曆9月23日前後。秋分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間,有著「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把光芒和溫暖平均分配給南北兩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