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養生筆記丨處暑:陰陽寒熱始交替,應時收斂祛燥邪

2020-12-05 鄧方朔

處暑,是每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交節點大致在公立的8月23日前後。「處者,止也」,也有認為「處」通「出」,即「出暑」,總之,就名字而言,處暑這個節氣意味著從這天起暑季開始要慢慢結束了。民間俗話「立秋之後還有十八隻秋老虎」,是指立秋之後大概還會熱上十八天左右,十八天後,剛好差不多是處暑了。

處,止也

當然,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很大,據氣象觀察,處暑時節真正進入秋季的,大概只有東北、西北地區,其餘地區較炎熱。此時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南移,夏季控制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副熱帶高壓也開始南撤,而冷高壓則開始南下,冷暖空氣交流的過程中往往會形成降雨,降雨之後,冷空氣逐漸佔據主導地位,故民間有「一場秋雨一場涼」的說法。因此,與其說處暑是一個標誌暑天結束的節氣,不如說,這是一個天地氣機陰陽交替變化的節氣。

既然是陰陽交替,氣機變化,那麼處暑時節的養生就不能像秋分、夏至這一類單獨「秉其一氣所化」的節氣養生一樣,把握一個特性即可。大致而言,處暑要考慮的因素,起碼有燥、溼、熱、寒這四個因素。

處暑隸屬秋季,秋秉燥氣,所以處暑時節,亦是燥氣為主用事。燥者,「肅殺之氣也」,肅殺之氣以收斂之性為主,這點在處暑三候中亦有表現:「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侯禾乃登」,秋季鷹捕獵飛鳥之後,會將它一隻一隻擺開來,猶如祭天,此實際為儲備食物、慢慢進食也;農作物秉收斂之氣而將營養結成果實,是以此時五穀豐登。夏季乃至大小暑之時,空氣潮溼,溼氣中阻,天氣不降、地氣不升,氣機痞塞,此時人體陽氣滯澀不通,故覺煩熱。而此時慢慢開始秋高氣爽,空氣漸趨於乾燥,陽氣運行通暢,在收斂之氣的作用下,慢慢潛藏起來,以待冬季填補。可以說,處暑由溼過渡到燥斂的過程在生命活動中有著重要意義,如果收斂不及,則冬季陽氣外浮,不利於健康。

處暑

具體而言,燥收之氣在健康上的表現有三方面。一是燥邪應時而生,涼燥、溫燥各有不同。一般百姓比較熟悉感冒有風寒、風熱的區別,自己保健、買藥的時候會有所注意,但多數人不知道還有溫燥、涼燥的感冒。道醫認為,外感六邪有風、寒、暑、溼、燥、火,風為百病之長,能兼夾諸邪。許多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疾病都與風邪有關,而風邪往往又兼夾有其他病邪(多為時令之邪)。秋季往往會有風燥之邪,除了常見的咽癢咳嗽、怕冷惡風發熱之外,其最為明顯的特點在於患者往往自覺鼻腔、口腔乾燥不爽,乾咳無痰或者咯少量黃白痰。道醫古籍記載,初秋之時氣溫還比較炎熱,此時感冒往往是風邪合併熱邪、燥邪,稱為「溫燥」;而處暑之後,東北地區已有些涼意,感冒往往兼有風寒,稱為「涼燥」。

第二,在五臟六腑方面,手太陰肺與手陽明大腸五行屬金,胃亦秉陽明燥金之氣,此三者,燥氣最足,這個時期最容易本氣發病,表現為呼吸道(肺)和消化道(胃腸)的燥熱之症。許多人在此時會出現咽幹口燥、甚至喉嚨幹痛,以及大便乾結難解、胃中嘈雜灼熱疼痛等情況即是這些臟腑燥氣太過的情況。道醫認為,人體無非一氣化生,且人與天地相應,臟腑出現問題,往往也容易招致外邪。以上這些情況不注意保養,往往會使人體表裡相互影響,很多人先是喉嚨痛,繼而會出現大便不暢、發燒感冒的情況,即是失於應季的調理。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此外,肅殺收斂之氣不僅表現在軀體方面,對情志也是有所影響的。人體的陽氣受肅殺之氣影響,慢慢趨於收斂潛藏,這也使得人的情緒從春夏的興奮、高興、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漸漸轉為平靜。《黃帝內經》載:「秋三月,此為容平」。如果該人平素陽氣偏弱,自身陽氣不足以對抗天地之氣,被收斂太過,則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悶悶不樂的情況,此即所謂「悲秋」。「何事秋風悲畫扇」「無邊落木蕭蕭下」「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歷代文人墨客喜歡以秋與悲情相聯繫,實際上正是天人相應的表現。

根據上述燥邪致病特點,處暑「防燥」應在以下方面用功:

首先,預防感受「風燥」之邪。風燥之邪,病自外受,因此最好的預防方法即是鼓舞正氣,增強體質。初秋之時氣候不錯,是運動的好時節,許多人夏天怕熱,都多空調房裡不出來,這時候不妨好好做做規劃,保證運動,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平常常有咽喉疾患者,比如容易感冒、咽喉經常瘙癢咳嗽者,可以用些食療的茶飲預防疾病。初秋較熱,不妨用玉竹泡水代茶飲(每次10克左右),深秋氣溫較低,則可常做些杏仁露飲用。玉竹與杏仁皆有潤燥解表之功,不同之處在於玉竹性味辛涼,潤燥之時尚能清熱;而杏仁則更適合涼燥。

如果是內燥的情況,則需要分清是在肺還是在胃。在肺者,表現以呼吸道症狀為主。石橄欖雪梨糖水是一個不錯的養陰潤肺的食療方:取石橄欖10克,雪梨皮一具(一個雪梨的皮),老冰糖適量,將雪梨皮、石橄欖洗淨後與老冰糖一起,加一壺水同煮,煮沸後關小火熬五分鐘即可,濾出藥渣,代茶飲用。冰糖、雪梨皆能潤肺,石橄欖清肺熱且生津,三物合用有清肺熱、養肺陰之用。石橄欖以南方地區為主,北方如果不易購買,可用十克白茅根代替。至於胃陰不足、胃中燥熱,則可適當飲用鮮榨果汁,但需注意,鮮榨果汁較為寒涼,適可而止,切勿貪多,以免傷及脾陽。

情緒方面養護,從根本上講,增強體質,使陽氣旺盛才是根本之法,因此如上提及,不妨多多增加運動,一方面增強體質,另一方面運動也是一項社交活動,尤其是多人戶外活動,最能緩解悲秋之情。此外「事多則煩」,知道自己情緒不穩,當儘可能提前安排好生活工作諸事,須知,動人情緒者,大部分無非都是生活瑣事,提前安排好工作生活節奏,空出時間放鬆,是維持心境平和的實用法門。再者,音樂療法是一個很不錯的調整情緒的方法,節奏歡快、俏皮的曲子能使人愉悅,而悽清、陰鬱之調則增加悲傷情緒。古人認為「喜勝悲」,此時可以多聽些歡快樂曲,以怡情悅性。

秋季以燥氣為主,但同時也應兼顧溼邪以及寒熱之氣。初秋之時,秋雨綿綿,暑溼之氣尚未退盡,雖然燥氣開始用事,但溼邪仍不可忽視。許多人盲目進補、過度服用滋陰之品,導致痰溼內生,形成燥溼並間之局,反而難辦。雖然民間有俗語「秋冬進補,開春打虎」,但進補有講究,秋季進補以清補為主,一是滋補藥食宜清淡,如石斛、麥冬、燕窩、銀耳,以及應季的柚子、橘子、梨,都是不錯的清補之物;二是清與補並用,適當飲用一些陳皮水、蓮子薏仁湯等,利水化溼。至於寒熱方面的養護,則應注意,秋季是一個過渡性季節,早晚溫差較大、一季之中也時時有氣溫起伏。氣溫變化頻繁,往往讓人失於調護而病,「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此時養護需得細心,隨身帶一件衣服,冷時披上熱時脫,雖然繁瑣,但舍此無他也。

總之,處暑屬秋季,秉燥氣,但卻是個陰陽寒熱「變動」的季節,其養生要領在於以「防燥」為主,兼顧寒、熱、溼諸邪,從食療、起居、運動、情緒幾個方面共同入手養護才是。

相關焦點

  • 平分秋色時 中醫專家說:燥邪當道 火鍋類食物要少吃
    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故有「平分秋色」之說秋分後氣候逐漸乾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專家提醒真正的秋天開始了養生要注重陰陽平衡「乾咳的原因有多種,您一直乾咳是因為外感了秋季燥邪所致。」範小芬副主任給小虎望聞問切後解釋道。什麼是燥邪?燥氣為秋季主氣,秋分時節因以其天氣不斷斂肅,空氣缺乏水分之濡潤,因而出現秋涼而勁急乾燥的氣候。大自然燥氣過盛的話,使人易患秋燥病。而燥邪傷人呈現出來的症狀,可見口、鼻、咽、唇等官竅乾燥之象。「是不是還有便秘等症狀?」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醫養生也逐漸被大家所喜愛。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應該是中醫關於健康長壽最早的總結。
  • 寒氣所薄凝而為雪,小雪節氣,推薦養生藥膳
    食養應依時令氣候、地理環境、體質強弱、年齡大小、男女性別等做出調整,即「因勢制宜」。【南北區域之分】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大,小雪時節,北方已經呈現冰天雪地的景象,而南方人可能還穿著單層袷衣。因此,中醫養生也有地域之分,總體來說是南方清補、北方溫補。
  • 廣州日報數字報-養生跟著月亮走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葵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葵(翻拍)  月之陰晴圓缺如何影響人之陰陽盛衰  今年的中秋國慶長假,正值中秋滿月至下弦月之時,養生保健有兩個重點:一是順應季節變化調整起居飲食;二是留意月亮的陰晴圓缺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秋天的氣候特點是乾燥,但有溫燥和涼燥之分。
  • 陰陽學說(之三)
    如心陰心陽、肝陰肝陽、脾陰脾陽、肺陰肺陽、腎陰腎陽,及六腑等都存在陰陽二氣。同時,又將先天得之於父母的陰陽二氣,稱元陰元陽;此外,腎陰、腎陽又稱為真陰真陽。這裡,無論整個人體的陰陽二氣,還是臟腑器官等的陰陽二氣,陰精是指生命的物質基礎,陽氣指的是生命過程的氣化功能,即「陽化氣,陰成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概括人體陰陽二氣的生理作用時,中醫學認為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 中醫十問歌,自辨寒熱虛實
    一問寒熱寒熱是辨別患者病邪性質和機體陰陽盛衰的重要依據。河南省中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劉培民解釋,「問寒熱」指詢問患者是否感覺怕冷或發熱。「寒」可分為:遇風覺冷,謂之惡風;自覺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緩解,謂之惡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緩解,稱為畏寒。「熱」包括體溫升高,或體溫正常而自覺全身、局部發熱。
  • 立冬養生如何養陰斂陽? 中醫專家送七大冬「藏」妙招
    所以,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基礎病患者,在入冬後要特別注意養生保健,防止舊病復發。專家解讀立冬養生遵循「冬藏」自然法則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冬後養生,人們應遵循這個自然法則。」蔣參說,具體養生方法就是「冬藏」。
  • 外關穴,是治寒熱感冒、頭痛、耳疾、眼疾要穴,絡厥陰,通陽維
    特別注重運用陰陽理論來認知這個世界、處理各種事情。道家講究天人合一,儒家講究中庸之道,中醫講究陰平陽秘都是一個追求陰陽協調的過程。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有陰就有陽,人生天地間追求的其實就是一個陰陽平衡。①首先是外關穴是個很特別的穴位,它是少陽三焦經的絡穴,通絡這厥陰心包經,就像昨天講陽池穴時講到的,傷寒六經辨證,把半表半裡證分為少陽病與厥陰病。這樣如果少陽為病,陽氣過盛,可以通過絡穴分流到厥陰經,從而退熱。
  • 四類食物防春燥:水和蜂蜜化燥必備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容易出現急躁、上火等春燥反應。那麼如何預防春燥呢?降火要從內調做起,因此,春季養生飲食是關鍵。那吃什麼可以預防春燥呢?春季多吃以下4種降火食物可避免春燥煩惱!一、寒性果蔬清熱解毒既然是「上火」,那麼就需要寒性的蔬菜或水果祛火,比如芹菜和梨子。芹菜可以清熱解毒,對肝火旺盛、皮膚粗糙的人來說很有益處,而且它含有大量粗纖維,可刺激腸胃蠕動。梨子是眾所周知的降火水果,其他如苦瓜、番茄、香蕉等,也是春天化燥的好蔬果。
  • 陰陽學說
    陰陽失調,是指機體陰陽的平衡協調狀態,由於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壞,導致陰陽之間出現、、、和等情況,是對機體各種病理狀態的高度概括。    陰陽失調之說,首見於《內經》。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的「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和《素問·調經論》說的「陽虛則外實、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等。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生滅有綱紀,陰陽平衡歸本原。方寸丹田有宇宙,身似鼎爐自修煉。內外表裡氣相通,陰陽平衡心神安。經脈律動奏天音,陰陽五行自循環。五調角徵宮商羽,五臟五音流水線。十二經脈十二律,五穀精氣五味變。道法自然守綱紀,五味養生食為天。寒熱溼燥四季風,五味失調五色亂。治病治本治五氣,因果還報雙循環。
  • 養生基本原則:順天隨時,中醫為您講解,四季如何養生,不要錯過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陰陽調和,四季變換各有不同,養生方法也有不同。養生要遵循季節的變化,順天隨時。「智者之養生也,必須四時而適寒暑……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這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一段話,大概講的是養生的基礎是陰陽平衡與協調,而四季的變換對於這種平衡與協調有著很大的影響。養生必須要順應四季變換,趨利闢邪。
  • 冬季養生最宜養腎臟 順應節氣安排飲食起居
    同時冬季戶外寒冷,人們少動而多食,人體吸收功能強盛、合成代謝旺盛,可以很好地涵養陽氣、培補精氣,因此冬季養生最宜養腎臟。人民健康網推出《金臺養生園》欄目,為您盤點最養生的生活方式,今天就與大家聊聊冬季養生的話題。   早臥晚起 適度運動   冬季養生應遵照《黃帝內經》中「早臥晚起,以待日光」原則。
  • 夏至過丨陽氣漸弱,陰氣滋長,陰陽交替,危機四起
    夏至是陰陽轉換的階段,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而喜陽的生物則開始死去,陰陽交替,人體容易患各種疾病。一方面,順應夏季陽盛於陰的特點,此時人體陽氣大量溢出體外,消耗過多則會使陽氣處於內虛狀態,注意保護陽氣,扶陽固本。另一方面,俗話說「夏至陰生」,儘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了。
  • 陽氣始生,顧護好腎精,助來年陽氣生發
    冬至,陽氣始生 冬至,陰陽變化的轉折點。 古人認為,天地萬物,都稟賦陰陽二氣而生。陰陽相反相成,陰盛而陽衰,陽盛而陰衰,交替變化。 而夏至和冬至,是陰陽變化的轉折點。
  •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 陰陽學說理論概念內容在中醫學中有哪些具體應用
    疾病的發生、發展,關係到邪正兩方面,正氣與邪氣,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相互鬥爭的關係,都可以用陰陽來予以概括說明。病邪有陰邪、陽邪之分,正氣則包括陰精與陽氣兩部分。所以,病理上的陰陽失調,多表現為陰陽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且一方面之異常,亦必影響及另一方面。
  • 陰陽--象數療法與陰陽學關係
    它是由初生而成長壯大,當發展到極度就歸於消亡而變為另一種新的事物;當新事物成熟時已隱伏著:消亡之因。當舊事物敗壞之時,已孕育了新生之機。大宇宙擁此,人體這一小宇宙亦如此。人體在正常生理狀態下,陰陽雙方也不是平靜地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是互相排斥、互相鬥爭的。所謂人體「陰平陽秘」也是陰陽對立鬥爭中的動態平衡。總之陰陽雙方的對立鬥爭,推動了事物的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