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養生如何養陰斂陽? 中醫專家送七大冬「藏」妙招

2020-11-24 上遊新聞

(上遊新聞記者 向嬌)「冬天進補,開春打虎」「太陽是個寶,曬曬身體好」「冬吃蘿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對於冬季的養生民諺,一些人深信不疑,一些人卻持懷疑態度。11月8日,便是24節氣的立冬,意味著冬季正式開始,這對於本身就有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慢病患者而言,更是一大考驗。那麼,立冬後養生保健到底該如何「藏」才能養陰斂陽,預防疾病呢?

現狀分析

嚴寒易誘發疾病或加重病情

據了解,每年立冬後,尤其是當天氣突然變冷時,因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而到重慶市內各大醫院就診的老年人就會明顯增加。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蔣參分析,這是因為老年人機體衰老,體質較差,本就身患多種慢性疾病。再加上冬季寒冷的氣候,會使許多疾病更容易侵襲人體,導致疾病復發或病情加重。

比如,寒冷的冬天,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又是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高發的季節,平常的感冒,又常常會誘發和加重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基礎病患者,在入冬後要特別注意養生保健,防止舊病復發。

專家解讀

立冬養生遵循「冬藏」自然法則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冬後養生,人們應遵循這個自然法則。」蔣參說,具體養生方法就是「冬藏」。

冬季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體的新陳代謝相對緩慢,此時應該順應自然,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人體多收斂、收藏。而且,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冬季主藏,要「藏精氣而不外洩」。冬天藏的是精氣、陽氣,是人生存的根本之氣。因此,立冬後的三個月,是萬物生機「緊閉堅藏」的季節。

如果違逆了冬藏之氣,使之外洩、損耗,就可能傷胃,到了春天就會發生痿厥病,提供給春天的能量也就少了。正所謂「冬傷於腎,春必溫病」。

專家支招

「冬藏」養陰,專家推薦7招養生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冬後,到底該如何「冬藏」養陰,才有助於春天體內的陽氣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就來看看中醫專家蔣參的養生支招。

1.起居從睡懶覺開始

「冬季,水面結冰,大地凍裂,人們應按照自然界變化的規律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中醫養生學的主張就是: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蔣參解釋,無擾乎陽、必待日光就是指,人不要擾動陽氣,要早睡晚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等到陽光升起再起床。

因為立冬後每天的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早上5時左右,而人體的陽氣尚未充盛,此時外出鍛鍊,易受「風邪」侵害,也易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等病症。而且,「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人體需要採納陽光補充自己陽氣的不足。一般太陽出來半個小時後,寒氣才開始退卻,這就是黃帝內經中要求「必待日光」的原因。

此外,冬季主藏,要「藏精氣而不外洩」,人雖然不需要冬眠,但建議早臥晚起,要避寒取溫,不要使皮膚開洩而令陽氣損失。同時,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則既耗陽氣,又易感冒。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洩,陽氣不得潛藏,寒邪亦易於入侵。

2.睡好覺可以養精蓄銳

「冬藏還可體現在精氣神上。」蔣參指出,立冬後,人就不要急躁,精神上要安靜,做到無擾乎陽。意思就是,要像雪人一樣看上去很開心,但沉默安靜。也不能出現情志過度的變化,使神志深藏於內,安靜自若,好像個人的隱私密藏而不外洩。這樣心安神定,才能使「正氣內存,邪不可幹」;這樣養精蓄銳,才有利於來春的陽氣萌生。

還要睡好覺。「能食、能眠者能長生」,睡能還精養氣,健身強骨,是人體恢復體力的重要途徑。所以,立冬後要注意規律作息,早睡晚起,不縱慾、不憋尿、不熬夜。

3.運動不可出大汗

「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句民諺,足以說明冬季鍛鍊的重要性。蔣參卻指出,雖然說生命在於運動,但運動要講究方法,也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到 :「冬時大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洩陽氣,有損幹人也。」也就是說立冬後運動不能大汗淋漓,不過度勞作,應以調養肝腎為主,比如以打太極拳、做保健操、練氣功、慢跑等為主。鍛鍊不能劇烈,以發熱或者微微有汗出即可。

氣溫下降的環境會反射性地引起人體的血管收縮,肌肉伸展度明顯降低,關節生理活動度減小,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的調控能力下降,因此極易造成肌肉、肌腦、韌帶及關節的損傷。而且,對於患有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的患者來說,在低溫環境下劇烈運動,會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冬季雖然需要進行運動保健,但不宜進行激烈運動。

4.適當吃紅肉補陰藏陽

立冬後,羊肉湯鍋、蟲草鴨、板慄雞……無疑是人們最推崇的養生方式之一。蔣參認為,在中醫上,冬令進補有一定冬藏的功效。比如,適當吃些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色血肉有情之品,就可以補陰藏陽。但要提醒的是,要適時、適量、適度,把握好「不及」和「太過」的關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來年春季的生發奠定良好的基礎。

同時,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冬季因多吃了一些紅色血肉之品,如果脾胃虛弱,就有可能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而蘿蔔有運氣助消化的作用,冬季多吃蘿蔔,就有助於脾胃運化血肉有情之品,藏住陽氣。而姜因能將陽氣散發到體表,因此適合在夏天吃。

5.進補膏方分寒熱虛實體質

除了飲食調整,冬令進補,時下最流行滋補膏方。蔣參介紹,膏方是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臨床表現而確定不同處方,經濃煎後摻入某些輔料而製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或凍狀劑型。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整體,而通過中醫望聞問切,分清寒熱虛實體質而「量身定製」的滋補膏方,可以將平衡人體陰陽與四季氣候的特點有機結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進補膏方,最好在正規中醫指導下服用,以免虛不受補。」蔣參提醒。

6.記「冷麵、溫齒、熱足」六字訣

蔣參說,立冬後養生還應注意「冷麵、溫齒、熱足」六字訣。

冷麵:指用20°左右的冷水洗臉。人體的頭面部是六條陽經匯聚的地方,立冬後用冷水洗臉可以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和抗疾病能力,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幫助心腎收藏精氣,有利於冬季心腎養護。在中醫上,春夏養陽,夏天用熱水洗臉,有助於陽氣散發,而秋冬養陰,用冷水洗臉即可。

溫齒:牙齒是人體的後天之本,如果恆牙缺失就不會再生,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牙齒。而立冬後護齒的辦法就是用35°左右的溫水刷牙漱口。

熱足:足部是三陰三陽交匯的地方,腎的經脈起源於足底,因此,立冬後要注意足部保暖,晚上可以穿襪子睡覺,睡前可以用熱水泡腳。但泡腳時水面要超過穴位足三裡,溫度以40°為宜,時間不宜過長,以開始發熱還沒有出汗即可。飯後半小時以內不宜泡腳。

7.慢病人群要「因病施養」

此外,蔣參特別提醒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統疾病等基礎病的人,立冬後要格外注意預防保養。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保暖,行動放緩,以防止腦血管破裂。平日可在一天中天氣較為暖和的時候做適當的鍛鍊,時間不宜過長,並且要注意方式方法,儘量不做彎腰和倒立這樣的動作。可用西紅花0.3克、生山楂 5克、通草1克煎水代茶飲,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意外的發生。

糖尿病患者、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患者,因其皮膚容易出現紅腫、破潰、瘙癢等症狀,且常伴有肢體末端皮膚發涼、肢端發紺、多汗等症狀,因此,要多加預防,以防引發糖尿病足等其他併發症。

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因三九貼適合中焦虛寒、胃腸功能紊亂、虛寒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因此可在「三九」時節進行穴位貼敷,扶正祛邪,調補陰陽,不僅能鞏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貼的效果,還能控制疾病的發作,達到冬夏皆治,使患者獲得更理想的療效。

專家提醒

立冬養生有6大禁忌

蔣參指出,立冬後有些事最好別做,這不僅影響養生保健,而且可能威脅生命。

1.忌外出過早。冬季清晨是室外溫度最低的時候,外出易引起感冒,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老年人應選擇上午10時後到室外。

2.忌日曬過長。要適當曬太陽,以1~2小時為宜。日曬過長,會損傷皮膚,破壞人體

的自然屏障,還可引起視力減退。

3.忌洗浴過長。冬季空氣乾燥寒冷,每天洗澡會讓身體更乾燥,脫皮屑更多。其實,老年人在冬季可以隔日或隔三四日洗澡1次。

4.忌活動過劇。老年人突然做劇烈運動,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等意外,因此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如慢跑、打太極拳等。

5.忌取暖失度。冬季老年人怕冷,喜歡用熱水袋貼身而臥,這樣可能引起燙傷,所以,儘量不要烤火取暖,尤其是室內烤火,以防空氣不流通而出意外。

6.忌蒙頭睡覺。這樣會造成被窩內的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等增多,影響人體正常呼吸,甚至造成窒息,或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正確睡姿是:右側臥位,低枕頭,頭露出被子外面,雙腿屈伸。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冬」來萬物藏 養生保健康
    明天(11月7日)是冬季第一個節氣:立冬。寒風乍起,萬物收藏,立冬後,生活起居要以「養藏」為主。按照中醫理論:季節與人體五臟相對應,冬與腎是對應的,專家提醒,「立冬」後養生重在養腎。       「立冬」後天氣漸漸轉冷。「早臥晚起,以待日光」是養生的重要方面。中醫認為,在生活起居方面要「陽氣潛藏,陰精蓄積」,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人體陽氣的生發。
  • 立冬●陽退陰生 唯薰香助「陽」生
    立冬●陽退陰生 唯薰香助「陽」生 四季輪迴,轉眼又是立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 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 冬季養生重在養腎 跟著中醫專家學養腎大法
    時節進入立冬,「立冬」意味著風雨、溼度、氣溫等都處於轉折點上,氣候從秋季向冬季轉變。冬,即「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後,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意思是:如果冬天沒有很好地「藏精」,春天容易犯「溫病」。
  • 2019年暖冬的養生思路與方法
    但冬行春令則陽不潛藏,故易發生溫病。治療宜側重益腎填精。可考慮用鹹味滋潤在下的相火,相火宜安撫而不宜折奪。暖冬無益於健康。一則,冬天溫暖,是冬行春令,這是逆反了四時。冬天當寒冷,若反而溫暖,則陽氣不能潛藏,如春日之發洩,甚至桃李反花,冬生大霧,或冬天打雷之類,皆是陽氣外洩。
  • 立冬是什麼意思 教你7招立冬養生法
    天氣開始慢慢轉涼了,很多的人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慢慢的就進入了冬天,那麼,大家對於立冬的了解有多少呢?立冬是什麼意思呢?立冬怎麼養生呢?相信大家很想了解一下,下面就讓我們來好好看一下關於這些方面的情況吧。立冬是什麼意思立冬就是我們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就是代表著冬天的開始的意思。
  • 養生|冬吃蘿蔔夏吃薑,科學嗎?專家建議你冬季這樣吃……
    那麼冬天該怎麼養生,多吃哪些食物好呢?醫學指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臨床營養科博士 劉佳一、冬季養生,重在養腎!冬令進補要漸進:中醫中季節與五臟對應,立冬在五臟中對應腎,而體之陰陽根之於腎,因此冬季攝生的重點是調攝腎之陰陽。「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因而冬季養生重在養腎。
  • 2020年冬天的第一個節氣:立冬要會「藏」
    而今日,2020年11月7日7時14分,冬來了。 立冬,二十四節氣之一,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 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意思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糧入倉,菜入窖」,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了。
  • 初冬進補 醫生推薦養生「乾貨」
    中醫認為,人體養生不能光看溫度,而是要跟著二十四節氣走。所以,在大雪節氣即將到來之際,如何順應時節進補又避免上火,這是初冬時節科學養生的關鍵。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岐黃學者」、嶺南名中醫、省名中醫王小雲教授表示,根據廣東的氣候特點,初冬進補以清補甘溫之味為宜。  進補宜清補甘溫  立冬後,市民可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
  • 養生基本原則:順天隨時,中醫為您講解,四季如何養生,不要錯過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陰陽調和,四季變換各有不同,養生方法也有不同。養生要遵循季節的變化,順天隨時。「智者之養生也,必須四時而適寒暑……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這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一段話,大概講的是養生的基礎是陰陽平衡與協調,而四季的變換對於這種平衡與協調有著很大的影響。養生必須要順應四季變換,趨利闢邪。
  • 今日立冬 | 倏忽秋又盡,今朝恰立冬
    >立 冬傳統二十四節氣NOV.>立冬簡介立冬,冬三月之始。《孝經緯》曰:「鬥指乾,為立冬,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此外,餃子諧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賀冬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如今,我國許多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有了創新,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 2018立冬祝福語簡短 立冬節氣朋友圈說說問候關心句子
    1、立冬到了,願你的事業無往不利,願你的運氣大吉大利,願你的生活順順利利,願你的老婆漂亮美麗。祝你立冬快樂,願你笑口常開!  2、寒風吹過,落葉飄零,冷雨淋過,千裡冰凍。冬意來襲,冬思難訴,冬寒奈何,萬裡似墨。立冬時節,正是相思,遙把情寄,健康和美,願君快樂!  3、我造了一打紙,訂成了一本書,送給我最關心的你。
  • 【走進中醫藥文化】冬終也,物終藏也
    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意味著風雨、乾濕、光照、氣溫等,處於轉折點上,開始從秋季向冬季氣候過渡。「秋收冬藏」,萬物在冬季閉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冬天季節,陽退陰生,生氣閉蓄,萬物開始收藏。傳統是以「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秋季少雨乾燥氣候漸過去,開始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
  • 立冬時間如何計算 2016立冬具體時間:11月7日07:47:38
    立冬時間如何計算 2016立冬具體時間:11月7日07:47:38  立冬在每年公曆的11月7日或8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25°。  那麼,2016年立冬是什麼時候?
  • 冬養腎,藏陽氣保精氣
    冬養腎,藏陽氣保精氣  本期登場:京城名醫談吃療(摘自《孔令謙談:會吃才健康》化學工業出版社)孔令謙/編著  一些身體較弱的人,在冬天的時候往往手腳發冷,喜熱怕冷,這就是陽氣不足導致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火力不足」。  冬季養生重要的是養腎防寒助「火力」。
  • ...今日冬至|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養生小貼士
    【科普周周講】今日冬至|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養生小貼士 2020-12-21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立冬有哪些習俗?要怎樣養生?為什麼很多地方天氣還很熱卻立冬了
    「冬」,當然就是每年的最後一個季節冬季,「立冬」即冬季自此開始,現在很多人會受到祝福,立冬快樂,千萬不要驚訝,在現代,立冬只是一個節氣,但是在古代,立冬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之始,在古代都是重要的節日,也有相應的節日活動。
  • 今日立冬|冬天來了,這些事情一定要注意,才能安穩度過寒冬!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義。 立冬養生 —— Hello,Winter —— 1、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東北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中國有一句俗話:「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 2020立冬簡單漂亮的手抄報模板大全 立冬習俗你知道多少,這裡全了
    這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大家對立冬節氣還是非常重視的,因為這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據了解,古時候有些地方會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來慶賀立冬的到來,而現在立冬節氣也是有著非常多的風俗活動,除此以外,很多學校還會安排學生做立冬手抄報的任務。那麼,立冬手抄報簡單又好看的都有哪些呢?立冬手抄報圖片大全簡單有哪些?立冬手抄報內容有哪些?
  • 中醫12時辰養生指要,每天這樣安排作息可以健康長壽
    先不要驚嘆或者獻上膝蓋,其實中醫養生在更早的時候,已經總結出了非常細緻完善的,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最佳作息規律,只是很少聽說有人能夠像康德那樣,做到極致中的極致。古人對於養生講究天人合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只是其中最簡單的踐行。其他包括一年四季、24節氣怎麼作息養生;一天早中暮晚、12個時辰如何怎麼作息養生,都有非常具體的操作。
  • 2018立冬是幾點幾分幾時幾刻 今年11月7日今天立冬具體時間
    明天就是2018年的立冬了,那麼11月7日立冬節氣是幾點幾分呢?下面小編給大家說下今年立冬的具體時間,順便介紹下立冬是什麼意思,立冬這一天吃什麼。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