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醫藥文化】冬終也,物終藏也

2020-11-22 澎湃新聞

上海市楊浦區少年宮官方微信,讓藝術和人文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打下亮麗的底色!

01

立冬的風俗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鬥柄指向西北,太陽黃經達225°,於公曆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意味著風雨、乾濕、光照、氣溫等,處於轉折點上,開始從秋季向冬季氣候過渡。「秋收冬藏」,萬物在冬季閉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冬天季節,陽退陰生,生氣閉蓄,萬物開始收藏。傳統是以「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秋季少雨乾燥氣候漸過去,開始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

02

立冬的氣候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我們所處的北半球獲得太陽的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於此時地表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還不會太冷,但氣溫逐漸下降。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十月「小陽春」天氣。在南方部分地區初冬(孟冬)這時期一般不會很冷,但隨著時間推移,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逐漸下降。北方地區,在進入冬季前至春季這段時間都很寒冷,冬季幾個節氣的氣候變化不明顯,下雪是北方冬季的主要特徵。

·氣溫下降變化明顯

隨著冷空氣的加強,氣溫下降的趨勢加快。此時,令人愜意的深秋天氣接近尾聲,明顯的降溫使這一地區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也進入了紅葉最佳觀賞期,並在11月底陸續入冬。

·偏北風多風力加強

作為早已入冬的西北、華北、東北等地,此時的大風、降溫可以說是習以為常。在華北中南部到黃淮等地,立冬期間的冷空氣,常常不是大風把這一帶山區紅葉一掃而光,就是把城裡的樹也吹成光杆,讓人們有一種一下子進入冬天的感覺。

·南北兩方溫差拉大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但立冬之後南北溫差更加拉大。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乾物燥、萬物凋零、寒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溫暖宜人。

03

立冬的風俗

天子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勞一家人的辛苦。「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民間賀冬

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在中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立冬遊泳

現在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鍊身體的方法。

南方熱補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北方餃子

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非常火爆。

04

立冬的飲食

立冬應該吃什麼食物,不僅是文化傳統,也是調理人體健康的重要契機。立冬要如何通過飲食來調理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立冬時節要吃什麼吧!

05

立冬的養生

精神:保持好心態

立冬節氣養生,關鍵在於「藏」,在精神方面,就是要保持平和安靜。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心事,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排解,就會出現諸如抑鬱、失落、煩悶等不良清緒,這將會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還會對身體健康產生負面作用。

那麼,我們又應該怎樣調養好精神呢?精神的調養,關鍵在於要有好的心態,平時少點兒計較,多點兒寬容,少點兒抱怨,多點兒理解,遇到問題需從多角度去考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換位思考,這樣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態。

起居:「養藏」陽氣

立冬時節寒邪易傷陽氣,而陽氣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活力,倘若陽氣受到損傷,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與疾病,這一點對於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因此,立冬之後的起居養生重在「養藏」陽氣。

冬季,白晝時間變短,黑夜時間變長,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衣著方面,既不要太厚,也不能太薄。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容易患上感冒而損耗陽氣;相反,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騰理開洩,不利於陽氣潛藏,寒邪可乘虛而入,這些都是立冬養生的注意事項。

運動:改掉懶散習慣

立冬過後,天氣漸冷,很多人就不願活動了,這使運動鍛鍊有所減少,其實這樣並不好。冬季保持一定的運動鍛鍊,可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以抵擋疾病的侵襲。

天氣寒冷,人的四肢較為僵硬,所以運動鍛鍊前要做好熱身活動,如進行四肢伸展、慢跑等適量活動,待身體活動開來,再進行強度較大的運動鍛鍊項目。還要注意把握好運動鍛鍊的時間,結束後要及時穿上衣服,以免受涼感冒。立冬時運動應以靜態運動為主,可以在向陽的地方,在晨光下進行八段錦、十六段錦、太極拳等運動,也可以踢球、踢毽子等,稍微出汗即可。

立冬進補和精神、起居養生要結合起來使用。立冬養生要注意保持心境平靜、情緒安寧外,起居方面做到「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既保證充足的睡眠,也要注意保暖,睡前可以熱水泡腳,促進機體陰陽氣的調和。

——END——

信息來源:楊浦區少年宮

供 稿:楊浦區少年宮中醫藥文化教研組

設 計:文 文

原標題:《【走進中醫藥文化】冬終也,物終藏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不忘初心、中醫藥服務進萬家」——山東省中醫院走進寧津縣中醫...
    齊魯網11月4日訊(記者 王家才 通訊員 劉宇 魏峰)10月30日上午,山東省中醫院「不忘初心、中醫藥服務進萬家」義診活動走進了德州市寧津縣中醫院,山東省中醫院黨委副書記朱琛帶領10多位各科室的專家代表參加了本次活動
  • 中醫藥文化如何薪火相傳?聽聽「繼承者們」怎麼說
    中醫藥文化如何薪火相傳?新華社記者 孟菁 攝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中醫藥文化如何薪火相傳?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梁相斌 毛偉豪 孟菁  隨著中醫藥法正式實施,中醫藥文化復興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同時,傳承發展什麼、怎樣傳承發展、如何發揚光大這三個問題也擺在繼承者面前。新華社記者對話唐祖宣等國醫大師,走進中醫診室和中醫高等院校,探問繼承者們的答案。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本草中國2》全新展現中醫藥文化 講訴美洲大蠊的奧秘
    中新網9月2日電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司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專業指導的中醫藥文化系列紀錄片《本草中國2》,於2019年8月28日起在央視和愛奇藝同步播出,上線第一天,《本草中國2》便升至愛奇藝紀錄片熱播榜榜首。
  • 全國青少年中醫藥文化傳播與身心健康發展中心成立
    新華網北京6月25日電(宮曉倩)6月23日,全國青少年中醫藥文化傳播與身心健康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以及由35所中醫藥院校組成的全國中醫藥院校共青團工作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在北京成立,此次成立大會由共青團中央主辦,北京中醫藥大學承辦。
  • 雙黃連之父坦言:創新是中醫藥文化傳承之路的鑰匙
    導語:已然邁向耄耋之年的邢澤田,七十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言行宣揚著中醫藥文化的價值,並傾盡全力傳承與發揚中醫藥文化。他不願妄言中醫藥的神奇,更傾向於給予其公正的評價;他喜歡選擇低下頭,對中醫藥價值進行精心的保護、務實的挖掘、科學的驗證。
  • 請乘坐藏彝直通旅遊考察車,走進秘境九龍!
    活動由九龍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發起,成都旅遊協會、成都旅遊集散中心協辦。活動通過依託九龍縣豐富的旅遊資源和藏彝民族聚居區優勢,打造特色自駕體驗線路,通過出臺自駕旅遊政策,提供自駕服務保障等舉措,旨在讓廣大旅遊愛好者在後疫情時代享受安心的旅行出遊服務,享受多方聯動打造的自駕旅遊新模式,從而推動九龍旅遊經濟發展。
  • 《走進藏族人家》系列紀錄片(九):藏家客棧"攝影天堂"
    9   原標題:藏家客棧「攝影天堂」 新都橋鎮,位於四川省甘孜州康定縣。以神奇的自然風光、美麗的「十裡長廊」而聞名,有著「攝影家天堂」的美譽。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和攝影愛好者來到這裡。和以前不同的是,現在人們來到新都橋不僅僅局限於風景觀光,而是更趨向於體驗藏家風情。一路上隨處可見的藏家客棧邊成為遊客和攝影愛好者感受當地藏家文化的最佳選擇。 眼前這位魁梧的康巴漢子名叫扎西彭措,他和他的妻子尼瑪措就經營著這樣一家充滿康巴藏族特色的文化客棧,熱愛攝影的他們還給客棧起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攝影天堂」。
  • 樂仁堂醫藥宋擁軍:開發「大健康產品店」 傳承中醫藥文化
    長城網訊(記者 劉昆鵬 見習記者 靳曉丹)「大家對中醫藥的需求越來越多,我們也在嘗試做大健康產品店,開發預防保健的中藥產品,為百姓健康提供服務。」在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辦的首屆健康中國中醫藥促進大會(西柏坡)高峰論壇上,國藥河北樂仁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擁軍對連鎖藥店傳承中醫藥文化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見解,「中藥是樂仁堂品牌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在石家莊市內有14家中醫藥診所,通過我們的診所來給老百姓在中醫藥的使用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國藥河北樂仁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擁軍。
  • 聽,這個小萌娃把2000年的中醫藥靈芝文化唱成了一首歌
    明末清初 陳洪綬 《餐芝圖》(局部) 天津博物館藏 而關於靈芝的藥理作用,早在公元前一世紀的中醫藥古籍 靈芝的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個小萌娃,居然用一首歌,就唱盡了靈芝2000年的文化。
  • 改革開放40周年—中醫藥文化傳承人康復科專家黎曉平主任
    我們做為中醫藥的從業者,回顧40年來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中醫藥發展的歷史,可以說是由黨的一個文件發展為國家的一部法律的歷史,是由乏人乏術到全面發展、走向世界的歷史。下面我們特推出改革開放40周年—中醫藥文化傳承人系列文章來講述中醫藥的發展歷程。
  • 讓中醫藥文化走出國門 梅全喜主編艾葉百科系列叢書正式出版
    近年來,隨著國家中醫藥國際化發展戰略的實施,中醫藥事業在海外得到蓬勃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海外對中醫藥文化及相關知識需求的與日俱增;而艾文化正是中醫藥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為了更好地傳播中醫藥科普知識,讓中國傳統醫藥惠及全世界人民,人民衛生出版社選中了梅全喜教授主編的這套《艾葉百科系列叢書》將其翻譯成英文版向海外發行,《艾葉百科系列叢書》(英文版)旨在解讀艾葉的人文歷史、養生療疾、文化交流等,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從多層面、多視角為讀者呈現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內涵。
  • 改革開放40周年中醫藥大事記⑨丨2017年
    中醫藥海外中心為沿線民眾提供中醫醫療和養生保健服務,增進了他們對中醫藥理論、服務、文化的理解和認可,也為提升當地民眾健康水平提供了幫助,不僅在當地深受歡迎,也得到了中國國家領導人以及許多國外元首的高度讚賞。  規劃印發後,得到了中醫藥各界的積極響應。
  • 中華中醫藥學會繼續教育分會開展「重走革命老區,感悟紅色文化...
    中華中醫藥學會繼續教育分會開展「重走革命老區,感悟紅色文化」主題黨日活動 2020-09-03 15: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阿阿膠城將舉辦首屆藥用昆蟲展打造中醫藥養生文化新體驗
    山東東阿阿膠城將於4月29日舉辦「首屆藥用昆蟲展」,據悉,本屆藥用昆蟲展以科普中醫藥文化為核心,結合景區已有的藥用植物、古代醫學歷史典故、阿膠歷史文化及傳統貢膠技藝將中醫藥文化進行全面詮釋,通過對巨型仿真昆蟲的形象展示及解讀,真正讓遊客全面了解昆蟲的神秘世界。
  • 防暑降溫,看古人的「藏冰」文化
    然而,我們的祖先卻也有他們的聰明才智,其中一個就是藏冰。在夏朝曆書《夏小正》裡,就開始有了古人藏冰的記載,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得多。《詩經》成書於周朝,差不多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其中在《國風·豳風·七月》中有一句,「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意思是說,十二月鑿冰咚咚咚,正月搬到冰窖中。
  • 用傳統文化浸潤學生成長之路
    本報記者 呂海波 通訊員 劉莎莎 黃晶 趙亞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從小接觸傳統文化,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青少年日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大有益處。近日,石家莊市多所學校相繼開展了傳統文化相關活動,讓孩子們能夠真正地接受優秀傳統文化,領悟「傳統之美」。槐北路小學共建單位河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藥學院走進學校,通過中醫藥知識宣講、製作中藥標本、五禽戲教學等活動,為小學生們普及中醫藥知識,展示傳統中醫藥魅力。「詩書畫大講堂進校園」活動走進了翟營大街小學。
  • 合理保護利用珍稀藥用動物資源 提振中醫藥文化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中國養熊業中藥主要由植物藥、菌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四部分組成,動物藥是中醫藥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學敏教授在研討會上明確指出,「動物藥與植物藥、礦物藥、菌物藥相比,活性成份作用強,療效更顯著,毒副作用更低。比如熊膽為原料的藥物應用中,有一種藥物可以廣泛用於癌症病人治療,在增強癌症病人免疫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 全國規模最大國字頭中醫藥博物館面世
    為傳承中醫藥文化,江西省政府規劃建成『中國藥都中醫藥博物館』。該館總投資超2億元,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展陳面積約1萬平方米,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中醫藥博物館。它記錄著一座城市發展的點滴足跡,也存放著N代漳幫人的共同記憶,成為展示樟樹藥都文化的網紅打卡地。它的建成,將會為樟樹乃至全中醫藥產業帶來巨大的產業運營價值。
  • 複利【新看點】——中英雙語《中醫藥臨床循證叢書》發布,助力中醫藥走向世界!
    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認為,上述叢書對科學認識中醫藥臨床療效、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具有一定意義。通過臨床療效為導向、循證醫學理念和方法為指導,結合中醫藥自身特色,客觀、科學地對中醫藥臨床療效進行評價。據盧傳堅介紹,上述研究方法是中醫藥走向世界、更廣泛地為人類健康服務且與國際接軌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