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也是個團圓的日子。廣東有一說法叫「冬至大過年」,每到冬至也是舉家團圓的日子,一家人齊齊整整地吃個羊肉火鍋。在北方,也十分隆重,大部分地區在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圖源:攝圖網
為什麼二十四節氣裡只有冬至那麼特殊呢?
冬至,陽氣始生
冬至,陰陽變化的轉折點。
古人認為,天地萬物,都稟賦陰陽二氣而生。陰陽相反相成,陰盛而陽衰,陽盛而陰衰,交替變化。 而夏至和冬至,是陰陽變化的轉折點。
夏至,晝最長夜最短,陽氣盛極而衰;冬至,晝最短夜最長,陰氣至極,陽氣始生。
《易經》中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一年之中,陰氣在冬至這一天達到頂峰,重陰必陽,陰極陽生,此時蘊藏已久的陽氣蓬勃,等待生發。
圖源:攝圖網
冬至「數九」,一年中最冷的開始。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數九」又稱為「冬九九」,從每年冬至當天開始計算,每九天為一個單位。古代漢族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就會到來。
在古代,對於北方地區的勞動人民來說,禦寒保暖條件極其簡陋缺乏,寒冬也會被視為威脅,所以對天寒地凍產生了恐懼感,遂產生了上面的「數九」的方法來消遣。
圖源:攝圖網
冬至是陽長的開始,身體陽氣漸復。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漢書》云:「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矣。」
這說明冬至之時是自然界中陰陽轉換的時刻,冬至過後,日間會逐漸變長,自冬至日起陽氣漸漸回升,天地間陽氣開始興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
在臨床上,陽氣逐漸恢復,有一些慢性病,甚至是疑難雜病,從冬至開始,身體自行恢復,不需要服藥。這個用從陰陽消長的角度來理解也不難,素體陽虛的患者因得到天地復生之陽氣的資助,病情有所恢復、好轉。
來年的陽氣從冬至開始增長,所以懂得冬至養生尤為重要。
圖源:攝圖網
從多方面養護陽氣生機
1、養心養藏、起居有常、順時奉養
冬令主藏,純陰中又孕育一點真陽,養生要順應「陰盛於外,生於內」的特點,此時陽氣欲生而又未生,所以應該從多方面來養護其生機。
首先,重點在養心養藏。要養寬厚仁愛之心,靜神少慮,避免急躁發怒,勿妄耗神,保持心神調和。還要注意節慾保精,不妄作勞,忌過度勞心勞力。
其次,起居動靜有常。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早睡晚起,合理運動,但運動量不宜過大,宜練八卦內功、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
第三,順時奉養。冬至天氣寒冷,陽氣伏藏,此時養生重點仍在於「藏」。除避免寒邪侵襲及飲食辛辣等之外,還要注意避免背部按摩、汗蒸等,防止陽氣外洩。
2、冬至養生三法
吃冬筍
冬至是陰極陽生,所以應該陰中養陽,與此相對應的是塊根類的食物,如紅薯、土豆、山藥等。冬筍也屬於這一類,小小塊的冬筍在白露時節萌發,到冬至之時在逐漸露土,其藏中寓升,最適合冬至時節食用。
圖源:攝圖網
其味甘性微寒,具有補腎益精、解渴除煩、消食豁痰、健脾通便、調脂解酒毒等功效。對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有食療作用,還能預防便秘、結腸癌等病。
冬筍既可以生炒,又可以燉湯,其味鮮爽脆。烹飪時最好先用開水焯一下,再放到冷水浸泡半天,可去除苦澀味。
顧護腎精,助來年陽氣生發
這是一年中陰氣最盛,陽氣雖從今日起逐漸,但尚屬微弱的狀態,腎精作為人一身陰陽的源頭,腎與冬令之氣相對應,此時養腎至關重要。
「夏養三伏,冬補三九」,我們一定要利用三九天將腎補起來。藥物貼穴保健最適合不過了。
冬至前後位一年中最冷的時段,此時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在這時候行天灸療法穴位貼服,能溫陽益氣,健脾補腎益肺,祛風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