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寒,冷空氣侵襲,很多人一到冬天就會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體寒怕冷,總感覺冷颼颼,而且還伴隨有其他的一些症狀,如:頭暈目眩、背部怕冷、關節竄風、夜尿頻多……
那麼,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為什麼這些人容易在冬天「體寒怕冷」呢?其實是人體陽氣不足的典型表現。
諮詢專業的中醫院醫生,他們介紹說,「陽氣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物質,雖然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能溫煦臟腑器官、四肢百骸。維持人體各器官組織的正常功能,並且還能幫助人體抵禦疾病,延緩衰老,延年益壽。」
一旦人體陽氣匱乏,臟腑得不到溫煦,功能失調。就會導致一系列的陽虛症狀,如頭暈、怕冷、小便清長、腹瀉、下肢浮腫等,並且還會使人的抗病力下降。
中醫專家介紹說,補充陽氣並不難,其實人自身就有7個生成陽氣的重要節點。刺激這些生陽點,猶如給人體加油,能源源不斷地生成陽氣,改善身體循環。
百會生頭陽:頭陽虧虛常表現為頭痛、眩暈、精神不振、多夢易醒等症狀。治療應生陽氣。醒頭目,揉百會效果甚好。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為督脈穴位。穴性屬陽,刺激此穴能打通陽經,充盈腦中陽氣。端坐在椅子上。用指腹按順時針方向揉百會穴,每次5分鐘,每日2次。
中府生肺陽:肺陽不足常表現為呼吸不暢、胸悶氣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症狀。治療應振奮肺中陽氣,可點按中府穴。
中府穴(兩手叉腰立正,找到鎖骨外側端下緣的三角窩中心,然後垂直向下1肋骨即是)為肺經首穴,刺激此穴能有效補充肺中陽氣。用一側食指點按另一側中府穴,以有溫熱感和酸痛感為佳,每次5分鐘。之後換手點按另一側,每日1次。
神門生心陽:心陽不足常表現為心悸怔忡、咳喘胸悶、形寒肢冷、失眠多夢,伴有納呆食少、下肢水腫等症狀。治療應振奮心陽,可刺激神門穴。
神門穴位於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刺激此穴能交會心經氣血,振奮心臟陽氣。用一側手的大拇指掐另一側的神門穴,每次3分鐘,之後換手同法掐另一側,每日1次。
中脘生胃陽:胃陽不足常表現為胃脘冷痛,時發時止,喜溫喜按,伴有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等症狀。治療應溫胃補陽,可按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肚臍和胸骨下端連線的中點,刺激該穴能補充胃中陽氣。促進胃動力,改善消化功能。四指併攏,用指腹以順時針方向點揉該穴,每次5分鐘,每日1次。
足三裡生脾陽:脾陽不足常表現為面色萎黃、頭暈、唇淡、食少不化、腹瀉、四肢不溫、怠倦等症狀。治療應溫補脾陽。可灸足三裡穴。
足三裡穴在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4橫指)。灸足三裡可溫補脾陽,增強體力。延年益壽。點燃艾條的一端,懸於足三裡上約3釐米處燻灸,每次10分鐘,隔日1次。
湧泉生腎陽:腎陽虧虛常表現為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伴有五更洩瀉、浮腫、夜尿頻多等症狀。治療應補腎生陽,可點按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在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刺激此穴能激發腎經氣血,補充腎中陽氣。用一側大拇指,點按另一側湧泉穴。每次3分鐘,之後換另一側操作,每日1次。
至陽生背陽:背部陽氣不足時,常有背部發涼、時有涼風感、肌肉僵硬等症狀。刺激至陽穴可增加背部陽氣。
至陽穴位於背部中央,肩胛骨下端連線的中點,刺激該穴有振奮陽氣、疏通經絡的功效。取麝香虎骨膏或消痛貼膏,剪成1×1釐米的小塊,敷貼在至陽穴,12小時後去掉。每日1次,連續7日。
人體的穴位藏著身體的密碼,學點中醫穴位知識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我們的身體,改善身體微循環系統。上面的這些穴位,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進行適當按摩,促進身體生發陽氣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