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與季風的主要區別在於颱風是一種熱帶氣旋,而季風是大氣環流和降水的季節性變化,伴隨著陸地和海洋的不對稱加熱而形成。
颱風
颱風是一種成熟的熱帶氣旋,在北半球180°到100°E經度之間發展。這一地區被稱為西北太平洋海盆,是地球上最活躍的熱帶氣旋海盆,幾乎佔世界每年熱帶氣旋的三分之一。
為便於組織,北太平洋分為三個區域:東部(北美至140°W)、中部(140°至180°W)和西部(180°至100°E)。 熱帶氣旋預報的區域性專業氣象中心(RSMC)位於日本,另外還有其他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預警中心(聯合颱風預警中心)位於夏威夷、菲律賓和香港。
雖然RSMC為每一個熱帶氣旋(颱風)命名,但具體的颱風命名是由每年受颱風威脅領土的18個國家之間協調的,另外菲律賓只對接近菲律賓的熱帶氣旋使用他們自己的熱帶氣旋名單。
颱風與颶風的區別僅在於位置不同。颶風是發生在大西洋或東北太平洋的風暴,颱風發生在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發生在南太平洋或印度洋海洋。在西北太平洋沒有正式的颱風季節,因為熱帶氣旋全年形成。
與任何熱帶氣旋一樣,颱風的形成和發展有六個主要要求:足夠溫暖的海面溫度、大氣的不穩定性、對流層中低層的高溼度、足以形成低壓中心的地轉偏向力、預先存在的低空活躍氣流,以及低垂直風切變。
雖然大部分風暴形成於6月至11月,但也有少數風暴發生在12月至5月之間(儘管熱帶氣旋在這段時間內形成最少)。平均而言,西北太平洋有全球數量最多、強度最大的熱帶氣旋。與其他海盆一樣,它們受副熱帶高壓脊影響向西或西北方向移動,一些氣旋系統在日本附近和日本東部回流。
菲律賓受颱風影響最嚴重的,中國和日本受到的影響稍小。歷史上一些最致命的颱風襲擊了中國。中國南方是整個西北太平洋地區受颱風影響時間最長的地區,有超過一千年的歷史記錄。中國臺灣曾遭遇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海盆有史以來最潮溼的颱風,造成最多的降雨。
季風
季風傳統上被定義為伴隨降水量相應變化的季節性逆風,但現在用來描述大氣環流和降水的季節性變化,這些變化與陸地和海洋的不對稱加熱有關。通常,季候風一詞被用來指季節變化模式中的雨季,儘管技術上也有乾旱期。這一術語有時被錯誤地用於描述局部量大但時間短的降雨,儘管這種降雨符合學術上對季風的定義。
世界上主要的季風系統包括西非季風和亞澳季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不完全的風循環是否屬於季風存在爭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英國、和英國殖民時的印度,用來描述從西南部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吹來的季節性大風,給該地區帶來了大量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