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批地,是基層政府試圖以地產開發來資助教育發展;如今地主正陽集團卻因政府未完全兌現承諾,要將中科大掃地出門
【財新《新世紀》】(記者 王曉慶 特約記者 陳怡)夏末的上海,兩輛推土機開進了位於秀浦路99號的中科大上海研究院。一陣轟鳴過後,銘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大理石校門被拆成了廢墟。
隨後,一篇「中科大校門被民企強拆」的網帖將此事曝光。中科大與校園開發商糾纏經年的矛盾,由此浮出水面:因為土地確權不明、投資協議細節爭執等原因,雙方發展均受限——中科大上海研究院未能如願發展成中國的「普林斯頓高研院」,投資方稱自己未能收回預期收益。擁有校園不動產產權的開發商——民企上海正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正陽集團)開始行使「主權」,要求中科大要麼交租,要麼離開。7月26日的強拆校門事件,成為雙方多年來「較勁」的爆發點。
拆門之後,中科大12名海歸正教授聯名致信上海市委主要領導。8月中旬,上海市浦東新區政府官員一行數人前往合肥,與中科大協商解決事宜。
這樁由「政府牽頭、企業協助、高校參與」的教育地產典範工程,最終演變成一樁尷尬事。
美妙姻緣
這樁曾經看上去很美的「三方聯姻」要追溯到十年前。
併入浦東新區之前的原南匯區(下稱「南匯區」),地處上海東南一隅,遠離中心城區。2001年前後,正值南匯撤縣建區之際,為了提升區域競爭力,南匯區謀求引入優質教育資源。上海電力學院、上海水產大學、建橋學院、託普學院等一批公辦、民辦高校都在這一時期落戶南匯,中科大的引進則最具「含金量」。
在接觸中科大之前,南匯區與民企正陽集團達成意向,確認要共同開發該項教育地產資源。
正陽集團由福建人鄒建明一手創辦,1992年開始涉足房地產業,掘得第一桶金後,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開始涉足通用航空、金融、生物醫藥等領域,旗下包括上海正陽置業有限公司、上海金匯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上海金匯機場建設有限公司、上海元易信擔保有限公司等數十家子公司。
財新《新世紀》在南匯區與正陽集團2001年籤署的意向協議上看到,最初他們想引進的是上海交大,最終作罷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南匯區政府與時任中科大校長朱清時順利接觸過多次。
據熟悉朱清時的一位中科大教授描述,彼時的朱清時正在尋找一塊「試驗田」,來完成其進行教育體制創新的理想,被朱清時稱為自己「在科大校長任上的最後一個夢」。 2001年到2002年間,朱清時多次往返合肥與上海,商談相關事宜。南匯區政府也欣賞其思路,願意全力提供支持。
2002年1月8日,南匯區與中科大籤訂共建協議書。約定由南匯區政府負責學院的基本設施建設,初期工程的籌建經費初步概算為2億元(含設備費、師資招聘費,不含土地費),由南匯區政府提供。每年的教師費用、學生培養費用、辦公經費等正常運轉經費通過多渠道籌措,不足部分由南匯區財政補貼。
協議對事後產生糾紛的產權問題,僅表述為「乙方為甲方的發展規劃提供1000畝的土地」,而未列明中科大對這1000畝土地的權屬關係以及相關細則。
另一方面,南匯區政府則已將中科大上海研究院基本設施的實際建設,交由康橋工業園管委會下屬企業上海康橋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康橋集團)和正陽集團共同組建的上海康橋正陽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康橋正陽)承擔。
在共建協議籤署前的2001年11月28日,作為政府全權代表的康橋集團與正陽集團籤署承建中科大項目的協議書,當中對1000畝土地用途做了細緻安排。
據時任南匯區政府該項目負責人轉述的一份情況說明,該承建協議約定,1000畝土地中,500畝用於中科大校園建設,另外500畝用於商品房開發。
在承建方康橋正陽中,康橋集團與正陽集團的出資比例為40∶60,但半年後,通過增資方式,雙方股權變更為12∶88,正陽集團處於絕對控股地位。
「執行方康橋正陽要通過500畝土地的房地產開發取得的效益,來完成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的基礎設施建設。」上述南匯區政府原負責人如此表述。兩個500畝的規劃看上去並行不悖,一邊是生錢的「奶牛」,一邊是受哺的教育項目。康橋正陽在商用地上開發了「中科大學村」的別墅項目,2004年首期開盤價為9000元/平方米,後漲至近5萬元/平方米。目前業已售磬;中科大研究院一期工程也於2003年底前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