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圖一覽!水星探測器飛掠地球,拍下絕美影像

2020-12-02 騰訊網

一艘太空飛行器在駛向水星的關鍵行星飛越過程中傳回了令人驚訝的地球家園美景圖。

貝皮科倫坡號(BepiColombo)是由歐洲航天局(ESA)和日本航天局(JAXA)聯合執行的任務,將前往太陽系的最內行星。但為了到達目的地,這個發射於2018年10月的探測器需要完成順序複雜的9次行星飛越。

2020年4月10日,在貝皮科倫坡號最接近地球前,它的攝像機捕捉到的畫面。(圖源:歐空局(ESA)/貝皮科倫坡號(BepiColomb)/ 水星運載模塊 (MTM) ,CC BY-SA 3.0 IGO

貝皮科倫坡號(BepiColomb)駛入了距地球最近的地方——距地7877英裡(12677公裡)。

幸運的是,貝皮科倫坡探測器除搭載了技術含量更高的科學儀器之外,還攜帶了三架不同的攝像機,它已做好極致地利用這次機會的準備。任務人員仍在處理許多由探測器捕捉到的圖像,但歐空局(ESA)和日本航天局(JAXA)已發布它朝向地球時拍攝的單個和連續動態的圖像。

2020年4月9日,探測器在離地最近前的瞬間用自帶的相機拍下的照片(圖源:歐空局(ESA)/貝皮科倫坡號BepiColomb/ 水星運載模塊 (MTM) ,CC BY-SA 3.0 IGO

探測器自帶的相機是用來「自拍」的,因此所有新出爐的照片會同時展示了地球和探測器的一部分。儘管貝皮可倫坡號目前是以個體形式遨遊太空,它實際由3部分組成:日本航天局(JAXA)主導的「水星磁層軌道飛行器MMO」,歐空局(ESA)研發的「環水星軌道器MPO」和負責將這兩個探測器運至目的地的「水星運載模塊」。

該圖片由貝比科隆水星探測太空飛行器在2020年,4月10日經過地球是拍攝(圖片來源:Gianluca Masi/虛擬望遠鏡項目)

飛近探測也是人類直接探測發現太空飛行器的最後機會:從現在起,歐洲空間局和日本航天局將只依賴通信。但觀天者們帶上優質的雙筒望遠鏡和小型望遠鏡,依靠他們的地理位置和天氣狀況,有機會在一個光斑飛速划過天空時,向貝比科隆博水星探測器揮手告別。 當貝比科隆博水星探測器在2021年在水星開始近天體探測飛行,在2026年開始軌道科學運行時,這將成為人類自2015年到達微小世界的第一個代表。2015年,NASA的「信使號」故意撞向水星表面,結束了它的使命。

相關知識

貝皮可倫坡號是歐空局(ESA)和日本航天局(JAXA)合作的水星探測任務,包括兩顆一起發射的衛星:環水星軌道器(MPO)和水星磁層軌道器(MMO,又名Mio)。該任務將對水星進行全面的研究,包括其磁場,磁層以及內部和表面結構。衛星於世界標準時間2018年10月20日凌晨1點45分由阿麗亞娜-5運載火箭(Ariane-5)發射升空,計劃在飛越一次地球,兩次金星和六次水星後於2025年12月落入水星軌道。經過多年的計劃和規劃,該任務於2009年11月獲得批准,是歐空局「地平線2000+」計劃的一部分;也是該計劃的最後一個發射任務。

貝皮可倫坡是根據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科學家,數學家兼工程師朱塞佩·可倫坡的暱稱貝皮·可倫坡(Giuseppe「 Bepi」 Colombo 1920-1984)命名的,他在1974年水手10號任務中首次使用行星引力助推技術,該技術現已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在行星探測器上。

Mio是水星磁層軌道器的名稱,是從數千條日本公眾的建議中選出的。在日文中,Mio表示一條航道,根據日本航天局的說法,它象徵著迄今已經達到的研發裡程碑,並期盼接下來的旅程的安全。日本航天局說,宇宙飛船將像船隻在海洋中一樣,在太陽風中航行。

「貝皮可倫坡號 」任務提議書於2000年被歐空局認可,並在2004年發布了科學有效載荷建議書。2007年,由於預計重量的增加,阿斯特裡姆(Astrium)被選為主要承包商,聯盟-FG(Soyuz-Fregat)運載火箭被阿麗亞娜-5運載火箭代替。由於太陽能電動推進器開發工作延遲,發射日期從最初的2014年7月開始被推遲了好幾次。該任務的總費用估計為20億美元。

2003年,由於預算限制,Mercury Surface Element(MSE)任務被取消。在取消前,MSE的設計目標是44公斤(97磅)小型著陸器,能夠在水星表面運行約一周。它是直徑為0.9 米(3.0 英尺)的圓盤,將會著陸在緯度85°的明暗界限區域附近。制動動作將使著陸器在120 米(390 英尺)的高度處達到零速,這時推進裝置將被彈出,安全氣囊打開,該模塊將以最大30 米/秒(98英尺/秒)的撞擊速度降落到地面上 。科學數據將存儲在著陸器上,並通過十字偶極特高頻天線傳送到環水星軌道器或水星磁層軌道器上。MSE會攜帶7千克(15磅)的有效載荷,包括成像系統(下降相機和表面相機),熱流和物理性質實驗裝置,α粒子X射線光譜儀,磁力儀,地震儀, 土壤滲透裝置(鑿巖機)和一輛微型漫遊車。

作者:Meghan Bartels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美國發布「信使」號飛掠水星觀測結果(圖)
    從圖上可知,這裡的火山活動顯然非常劇烈。右上方附近的嫩黃色區域,是一個無邊的低壓區中心,這裡可能是爆發的火山口所在地。圖片中心的雙環盆地的內部平坦,這可能是火山作用產生的結果  美國發布「信使」號飛掠水星觀測結果  新華網華盛頓11月3日電 美國航天局3日發布了「信使」號探測器最近一次飛掠水星獲得的觀測數據,至此水星大約98%的表面已測繪完畢,科學家們已經獲得了一幅幾近完整的水星表面「地圖」。
  • BepiColombo探測器下個月飛掠金星
    BepiColombo探測器下個月飛掠金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BGR報導,一個太空探測器即將飛過金星,它或許可以幫助尋找該星球大氣層中微弱的生命跡象。BepiColombo探測器定於下個月飛掠金星,但它將與金星相距甚遠,可能會將探測到生物特徵的機會降至最低。該探測器的第二次近距離飛掠將發生在2021年,將提供更好的機會來檢測可能的生命跡象。
  • 探測器「飛掠」冥王星
    美國宇航局(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14日歷史性地飛掠冰冷、陰暗的冥王星,在比以往更近的距離為人類觀測太陽系最後一個未知世界。美國宇航局發射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即將傳回的一張冥王星清晰照片上竟有一塊心形的圖案,「新視野」號當時正在最後一次歷史性飛掠冥王星。
  • 我們人類對太陽的研究再進一步,探測器抵禦高溫,近距離飛掠太陽
    2018年8月12日,伴隨著一聲巨響,在德爾塔火箭的強大推力下,肩負著「登陸」太陽任務的帕克號探測器,開啟了偉大的徵程,而且讓人自豪的是,此探測器是出自華裔女科學郭燕萍之手。2018年11月1日,帕克號探測器完成了首次飛掠太陽的任務,從太陽大氣層最外圍日冕穿越而過,距離其表面僅2480萬千米。如此近的距離,溫度更是達到了幾千攝氏度。
  • 小行星2020 CW上周六飛掠地球 距離地球第八近
    上周六,編號為2020 CW的小行星飛掠地球。這顆小行星直徑只有3.3英尺(1米),體積相當於我們日常使用的烤箱,洗衣機或者其他家電產品。如果它和地球發生正面撞擊,那麼可能會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不過它以驚人的47,647英裡/小時(76,680公裡/小時)的速度,在距離地球10,225英裡(16,455公裡)的高空飛掠地球。在NASA的近地物體近距離資料庫中,2020 CW在距離地球最近的小行星排名中排第八。去年的萬聖節那天,有一次更近距離的飛掠,目前在資料庫中排名第二。
  • 兩顆彗星飛掠地球,就在今晚和明天!
    這顆彗星將在今晚近距離飛掠地球,而在一天之後,還會有另一顆彗星以更近的距離飛掠地球。這兩顆彗星軌道相似,很可能源於同一天體。圖片來源:APOD,Justin Tilbrook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South Australia) 兩顆彗星分別將在今天和明天掠過地球,當然距離地球足夠安全,不會構成任何威脅。
  • 永別了,信使號水星探測器!
    在長達6年半的飛行時間裡,它飛行了約79億千米,進行了5次軌道修正,更重要的是6次飛掠內太陽系行星,藉助引力彈弓來減速,包括2005年8月2日飛掠地球、2006年10月24日和2007年6月5日兩次飛掠金星,以及2008年1月14日、10月6日和2009年9月29日三次飛掠水星。最後,在2011年3月18日,「信使號」發動機又點火減速868米/秒,才成功進入了環繞水星的軌道。
  • 迄今為止唯一一個近距離飛掠太陽表面的探測器
    國家的驕傲2018年8月12日,伴隨著一聲巨響,在德爾塔火箭的強大推力下,肩負著「登陸」太陽任務的帕克號探測器緩緩升起。由此開始踏上了探索太陽的偉大徵程。令人引以為傲的是,帕克探測器的軌道設計者是華裔女科學家郭豔萍。
  • 水星記:那些飛往水星的探測器!
    人造地球衛星、月球探測器、火星探測器……無數的探測器伸向外太空,期待為我們揭開更多秘密。今天,知力君要帶大家看一看那些年飛往水星的探測器!水星探測難在哪?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其次是金星、地球和火星。地球和它之間隔了一個金星。
  • 新視野號飛掠太陽系最遙遠古老的天體,還拍了照片
    新視野號這次飛掠任務完成6 小時後傳回了第一條無線電信息,主要探測器狀態有關,其中包括探測器已經按照指令執行觀察,探測器的儲存卡已滿等信息。 藝術假想圖:新視野號飛掠「天涯海角」 你可以理解為新視野號在完成飛掠後
  • 相距630萬公裡 一顆小行星將飛掠地球但無威脅
    據美國太空網28日報導,大型小行星1998 OR2將於美國時間4月29日清晨飛掠地球,屆時它與地球相距630萬公裡。科學家強調說,在可見宇宙超過900億光年寬的背景下,這也算「親密接觸」,但此次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零。
  • 小行星2020 VT4以極近距離飛掠地球,直至已飛掠之後才被發現
    據外媒BGR報導,近日一顆小行星以極近距離飛掠地球,直到它已經飛掠之後才被發現。這顆名為2020 VT4的小行星飛掠地球時距離只有240英裡。它在飛掠地球的過程中,比許多人造衛星甚至國際空間站都要接近地球。
  • 紫臺「捉」到一顆近地小行星,下周飛掠地球
    11月12日,現代快報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一顆名為2020 VA1的近地小行星正在向地球靠近。據預測,這顆小行星將於11月20日飛掠地球,屆時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448萬公裡。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的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
  • 太陽系——水星
    我們知道這些 是過去數十年間我們已經向太陽系地球以外的其他7大行星都發射過探測器。這裡我們要講述的是類地行星的形成,46億年前 在太陽誕生後的最初數百萬年裡 它的周圍還沒有行星出現,只有無盡的塵埃和氣體 這些是太陽誕生是殘餘的材料,經過上千萬年的時間,這些塵埃開始慢慢結合聚集,形成了最早的巖石,最終 這些巖石在引力作用下創造出了行星的胚胎。最後,催生出了距離太陽最近的4顆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類地行星,這以距太陽由近到遠排列)。
  • 帕克太陽探測器與太陽初相會,拍下一張驚人圖像!
    因此,帕克太陽探測器在江湖上贏得了觸摸太陽的勇士的光榮稱號。就在上個月初,2018年11月1日到11月11日期間,帕克太陽探測器完成了首次飛掠太陽任務,從太陽外層大氣日冕穿越而過,近日點距離太陽表面約2480萬千米,
  • NASA「新視野」號飛掠迄今最遠天體
    圖/視覺中國  據NASA官網,當地時間1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視野」號探測器將飛掠柯伊伯帶的小行星2014MU69,這將是太空飛行器探索史上的最遠天體。科學家對這個暱稱為「天涯海角」的小行星知之甚少,屆時「新視野」號將近距離飛掠此天體,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為什麼選擇「天涯海角」?
  • 時隔三年「骷髏頭」小行星將再次飛掠地球 這也太巧了吧
    2015年,一顆命名為2015 TB145的小行星,在距離30萬英裡的地方飛掠地球,這是地球和月球之間距離的1.3倍。這顆小行星體積不小,直徑的在950到2100英尺之間,這個尺寸介於克萊斯勒大廈和上海中心大廈高度之間。
  • 一顆近地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約14.4萬公裡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近地小行星2020 FL2於北京時間2020年3月23日凌晨04時38分24秒在0.38地月距離(約14.4萬公裡)飛掠地球。2020 FL2的絕對星等為26.3等,大小約20米左右,是目前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尺寸最小的近地小行星。其與地球的軌道交會距離是0.00095AU(約14.25萬公裡),也是目前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的近地小行星。
  • 首迎地球來客 「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
    首迎地球來客 「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 2015-07-15 00:48:09    美國宇航局(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飛掠冰冷、陰暗的冥王星,在比以往更近的距離為人類觀測太陽系最後一個未知世界。   中新社休斯敦7月14日電 (記者 王歡)耗費9年半光陰,遠航30億英裡,只為和你瞬間的邂逅。
  • 美探測器拍下「嫦娥」、「玉兔」照片[圖]
    原標題:美探測器拍下「嫦娥」、「玉兔」照片[圖]   這張美國航天局提供的拼版照片顯示的是嫦娥三號著陸器拍攝到的月面圖像(上)與美國「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到的月面圖像。黃色箭頭指示的是兩張照片中隕坑的對應位置,紅線指示的是嫦娥三號著陸器拍攝圖像的大概視角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