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中必須知道的8種溫度,關乎健康與長壽!
我們生活的環境離不開溫度,正常合理的溫度才能適宜人類生存。達爾文的進化論在講到生物的起源時,也是因為適宜的溫度,地球上才開始有了生命。可以說,我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溫度。溫度高了,我們會中暑,溫度低了我們會生病。只有在適宜的溫度下,我們才能健康的生活。比如茶水的溫度,陽光的溫度,飯菜的溫度等等。如果我們對溫度控制不當,可能會導致很多嚴重的疾病,比如長期吃過燙的食物,會導致食道癌症,長期在陽光下暴曬會導致皮膚問題等等。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溫度與健康的關係,告訴大家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溫度,對我們的健康更有幫助,一起來看看吧。
【溫度的概念】
溫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而用來量度物體溫度數值的標尺叫溫標。它規定了溫度的讀數起點(零點)和測量溫度的基本單位。從分子運動論觀點看,溫度是物體分子運動平均動能的標誌。溫度是大量分子熱運動的集體表現,含有統計意義。對於個別分子來說,溫度是沒有意義的。根據某個可觀察現象(如水銀柱的膨脹),按照幾種任意標度之一所測得的冷熱程度。
【溫度與健康】
我們每天都要和溫度打交道,溫度與我們健康最為相關,最直接的,就是我們日常的體溫了。體溫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影響到我們的健康。下面我們來看看,我們人體的體溫,與我們身體健康有哪些關係。
生理學家研究認為,30℃左右是人體感覺最佳的環境溫度,也是最接近人皮膚的溫度。33℃——汗腺開始啟動:在這種溫度下工作2-3小時,人體「空調」——汗腺就開始啟動,通過微微出汗散發蓄積的體溫。35℃——散熱機能立即反應:此時,淺靜脈擴張,皮膚冒汗,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對個別年老體弱散熱不良者,需要配合局部降溫,或啟動室內空調降低人體溫度。36℃——一級警報:在這個溫度中,人體通過蒸發汗水散發熱量進行「自我冷卻」,每天要排出汗液和鈉、維生素及其他礦物質,血容量也隨之減少。此時,要及時補充含鹽、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飲料,以防體內電解質紊亂,同時還應啟動其它降溫措施。38℃——二級警報:氣溫升至38℃,人體汗腺排汗已難以確保正常體溫,不僅肺部急促「喘氣」以呼出熱量,就連心臟也要加快速度,輸出比平時多60%的血液至體表,參與散熱。這時,降溫措施、心臟藥物保健及治療均不可有絲毫的鬆懈。39℃——三級警報:汗腺疲於奔命地工作,此時容易出現心臟病猝發之危險。40℃——四級警報:高溫已令人頭昏眼花,此時人必須立即到陰涼地方或藉助冰塊等降溫,有不適者需馬上送醫院治療。41℃——五級警報:人體排汗、呼吸、血液循環……一切能參與降溫的器官,在開足馬力後已接近強弩之末,此時對體弱多病的患者和老年人來說,是一個「休克溫度」,一定要特別小心。42℃——六級警報:人體已經無法呼吸,應使用冰塊降溫,不降溫的話,會使人死亡。
【最適宜人體的8種溫度】
我們的健康離不開溫度,飲水的溫度、飯菜的溫度、泡腳的溫度、洗澡的溫度、室內的溫度等等。適宜的溫度有助於我們人體免疫力的提高和各器官的正常運作。但是不適宜的溫度,很可能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比如,有些人喜歡在夏季大口喝冷飲,這就不是適合我們身體的溫度,可能會導致腸道的疾病。有些中老年人喜歡用溫度很高的熱水來泡腳,這也很有可能導致人體器官供血不足,甚至會導致暈厥等等。因此,掌握最適合我們健康的溫度,是保持我們健康長壽的關鍵。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我們人體最適宜的8種溫度,一起來看看吧。
1、飲水時的溫度為30-40℃
有很多人不會喝水。在夏季裡,很多人都大量喝冰水,感覺解渴爽口,殊不知,這麼做會對身體造成一定損害。一方面,攝入冷飲會使胃腸黏膜突然遇冷而使原來開放的毛細血管收縮,使平滑肌痙攣,可以引起胃腸不適或絞痛甚至是腹瀉。相反,還有人喜歡喝滾燙的水,過燙的飲食進入食道,會破壞食道黏膜和刺激黏膜增生,誘發食道癌,這已是醫學界的定論。
因此,飲用水的溫度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最適宜的溫度30-40攝氏度。
2、居室溫度保持在20-25℃
據研究表明,室內最適合溫度應保持在室溫達 18℃ 時,相對溼度應保持在30—40%,室溫達 25℃ 時,相對溼度應保持在 40—50% 為最宜。家庭有寶寶的家庭,一般情況下,室內溫度以20℃左右為宜,溼度宜保持在50%~60%。可根據小兒怕冷、怕熱的特點適當調節。
3、洗澡水的溫度為37-44℃
夏季洗澡的水溫應保持在34~36℃這個溫度接近人體溫度,洗浴後在水分蒸發的同時,會使熱量有效散發,增加回心血量,人也會感到更加舒適、涼爽。冬天洗澡的水溫為37℃到44℃,冬天水溫需要稍微高一些。
4、泡腳的溫度為38-43℃
一些人泡腳時把腳泡得通紅,並以為水溫越高效果越好,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泡腳時水溫不宜太高,38-43℃左右即可。因為水溫太高,雙腳血管過度擴張後,人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易引起心、腦、腎臟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還會破壞足部皮膚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質層乾燥甚至皸裂。尤其是正在發育期的兒童,常用過熱的水泡腳,會使足底韌帶變形、鬆弛,不利於足弓發育,容易誘發扁平足。
5、飯菜的溫度30-42℃
最合適的食物溫度是"不涼也不熱"。"許多家長在給小寶寶餵飯時,都會吹至微溫後再喂,其實,這個溫度對成人來說同樣是最合適的。用嘴唇感覺有一點點溫,也不燙口,就是最適宜的。過燙的水不僅會損傷牙齒的琺瑯質,還會強烈刺激咽喉、消化道和胃黏膜。即使在冬天,喝的水也不宜超過50℃。
6、春捂的臨界溫度15℃
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7、洗臉的最佳溫度32-35℃
洗臉水的溫度應比體溫低一些,32-35度之間。注意,洗臉最好使用流水。如果自家沒條件令自來水的溫度達到所需溫度,也可以採用水盆,但一定要換新水多衝洗幾次,否則對肌膚健康不利。
8、人體舒適的睡眠溫度20℃
在夏天不要將空調調的過冷,冬天同樣不能調的過高。冬日睡眠前最好用熱水泡腳,以增加全身血液循環、增高體溫,以利入眠。但同時又要保持睡眠環境的通風,不要穿過多衣物睡覺,睡前將被子抖一下都是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