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第14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國家行動辦公室於9月的第3周(9月14日至9月20日)開展中國減鹽宣傳周活動,向公眾宣傳「915」(「就要5克」)的減鹽理念,傳播低鹽飲食知識,促進全社會共同關注並踐行減鹽行動。
過量攝入食鹽有哪些危害?生活中如何做到控鹽?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河南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與慢性病防治所專家安偉峰、鄭州市中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朱紹英。□記者梁露露文圖
過量攝入鹽可引發多種疾病
安偉峰介紹,鹽的成分主要是氯化鈉,氯化鈉裡的鈉離子對人體是有好處的,鈉是維持人體神經系統傳導、肌肉收縮、心臟跳動的基礎物質。
但當攝入鹽分過量時,鈉離子進入人體血液過多,就會導致血管的滲透壓升高,從而引起高血壓,增加腦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病風險。
除此之外,食鹽過量還會引發許多其他疾病。鹽在人體內會分解成鈉離子和氯離子,氯離子是鹽酸的重要組成部分,鹽吃多了之後胃酸會增加,導致胃黏膜受損,引發胃潰瘍,長期如此,可能患上胃癌。而且攝入鹽太多,身體在排出鈉離子的同時也會排出鈣離子,長期如此會導致骨質疏鬆。
安偉峰提醒,生活中出現以下情況時,很可能就是鹽吃多的徵兆。
浮腫
如果感覺手上的戒指變「緊」了,腳、小腿有點兒發脹,或者早上起床後眼睛、臉部浮腫,可能是攝入了過量的鹽。當人體攝入大量鹽後,會導致體內積水,引發浮腫。
口渴
鈉離子在血液裡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當唾液腺裡的水分被吸走後,就會感到口渴。為保持身體各個器官正常工作,就需要喝水來恢復體內鹽分和水分的正常比例。
排尿異常
如果吃的食物比較鹹,身體就需要通過腎臟把多餘的鹽分排出。大量鹽使腎臟負擔過重,並難以清除。當鈉在體內堆積,則會引發排尿異常現象,使排尿頻繁,尿液多呈透明狀態。
注意食品營養成分表留心「藏」起來的鹽
安偉峰講道,很多人認為自己根本沒吃那麼多鹽,殊不知並不是看得到的食用鹽才是鹽,許多調味品裡也含鹽。生活中常用到的調味料,如生抽、老抽、蠔油、雞精、豆瓣醬等都含有大量鹽。
要想知道究竟每天吃了多少鹽,除了調味料,購買的食品鹽分一定不能忽略。包裝食品中,鹽分以鈉的形式在營養成分表中表示,一般1克鈉≈2.5克鹽。以生活中常見的醃蘿蔔為例,每100克醃蘿蔔中含有4116.3毫克鈉,約相當於10克鹽,假如一次食用50克醃蘿蔔,則攝入5克鹽,基本相當於成年人一天的鹽攝入量。
「不僅吃起來鹹的食物含鹽多,其實,酸甜口味的加工類食物鹽含量也特別高,因為有其他味道遮掩,所以鹹味並不明顯,不知不覺中會吃進去很多鹽,這是典型的『隱形鹽』,如話梅、蜜餞、餅乾等。」安偉峰提醒。
六個建議減少鹽的攝入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2歲~3歲幼兒攝入不超過2克,4歲~6歲幼兒攝入不超過3克,7歲~10歲兒童攝入不超過4克,65歲以上老年人攝入應不超過5克。
生活中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食鹽的攝入量?朱紹英提出以下建議:
使用控鹽工具。包括限鹽勺、限鹽罐,用定量鹽勺控制用鹽量,清淡飲食。
選用新鮮食材。少吃榨菜、鹹菜和醬制食物,這些食物中含鹽量較高;建議每餐都有新鮮蔬果,因為一般味道濃鬱的蔬果都可以用來提味,可以減少添加食鹽,像檸檬等,也可以選擇一些帶有特殊味道的食材,如茼蒿、西芹等。
選低鹽調味品。建議選擇低鹽醬油,減少味精、雞精、豆瓣醬、沙拉醬和調料包的用量。可將鹽換成低鈉鹽,適當降低食鹽中的鈉含量,增加鉀含量,是普通健康人群的優先選擇。有腎臟疾病的人,要警惕鉀攝入過多帶來風險。
學會看營養標籤。購買食物時,應注意觀察營養成分表,注意鈉含量。少吃那些「藏」鹽的加工類食品,比如方便麵、香腸、火腿腸、麵包、餅乾等。
使用合理烹飪方法。多採用蒸、煮等烹飪方式,享受食物的天然味道。在烹調菜餚時也要儘可能少放鹽,可以在食物出鍋前放鹽、吃涼拌菜前放鹽,讓鹹味儘量附著在食物表面。
外出就餐選擇低鹽菜品。儘可能減少外出就餐或者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主動要求餐館少放鹽,儘量選擇低鹽菜品。還可以在餐前要一杯開水,把菜品表面的油鹽涮掉後再食用。
除了控鹽還應注意控油、控糖
9月是以「三減三健」為主題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動宣傳月。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方案(2017~2025年)》有關要求,深入推進以「三減三健」為主題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進一步傳播和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從9月1日至9月30日,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傳月活動。
減鹽是「三減三健」的重要內容,「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六個要素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除了控鹽,在生活中還應控油、控糖。高油脂攝入是高脂血症的危險因素,長期血脂異常可引起脂肪肝、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吃糖太多則可能引發肥胖,也會加劇慢性疾病風險。」朱紹英講道,另外,還應提倡「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