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伊始,「塑料吸管」「塑膠袋」「一次性」「禁用」「可降解」等關鍵詞頻頻排列組合,出現在新聞報導和社交網絡中。此類話題的廣泛傳播和討論熱度,或直接或間接地回應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環境治理改善新期待。
這份期待始於一年前。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公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規定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並以附件形式給出《相關塑料製品禁限管理細化標準(2020年版)》,包括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吸管、一次性塑料餐具等9個品類。
伴隨著新年倒計時,北京、上海、西安、蘭州等多個城市全面開啟禁限塑模式,變化隨之出現在了城市的各個角落。
「可降解」概念深入大街小巷
記者隨機走訪了北京幾家飲品店,其中都可茶飲為顧客提供4種類型的吸管,均有「可降解吸管」標識;瑞幸咖啡為顧客提供紙質吸管;蜜雪冰城則提供粗、細2類吸管。「細的是可降解塑料的,粗的是紙的。紙吸管用得更多,可以喝帶珍珠或果肉的飲品。」蜜雪冰城店員小何告訴記者。
在北京首航超市南頂路店,每處人工收款和自助收款櫃檯都張貼有「關於更換可降解購物袋通知」。該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執行,每個大、中、小號購物袋的定價分別1元、0.7元、0.5元,自助收款處還安排了工作人員協助顧客交費和取用,避免私拿多取。
然而,根據記者觀察,該超市內絕大多數顧客都使用了自帶的布袋或手拉車,個別顧客循環使用了之前保存的塑料購物袋。「我來超市一直是用大布兜子或者拉個車,因為知道自己要買很多東西,用塑膠袋怕漏。」家住南頂路附近的居民關蘭花說,「小區其他鄰居基本也這樣,現在正好響應了國家的環保政策。」
距離該超市不遠的一條路上,整齊排列著售賣各種早點、小吃的餐飲店鋪。記者隨機走進一家早點鋪,發現店內依然提供各種尺寸的塑膠袋供顧客外帶食物。「當然知道現在不能用普通塑膠袋,我們家的袋子都是環保的。」店員李先生告訴記者,店內塑膠袋均從淘寶採購,「只買寫著『可降解』的。」
北京都可茶飲店內提供的可降解塑料吸管。
在淘寶「可降解塑膠袋」的搜索列表頁,記者發現一些標題並未出現「可降解」「環保」等關鍵詞的塑膠袋商品夾雜其中。此外,很多店鋪為了引流,為店內塑膠袋商品全部添加「可降解」「一次性」「食品級」等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實際上分別對應店內不同商品,顧客如果不和客服仔細溝通確認就下單,很容易誤買成普通款。
「目前國內電商平臺的塑料類商品還缺乏規範的分類和命名標準,電商標題和介紹中明確寫著是『可降解塑料』的,往往也藏著很多陷阱。」零廢棄聯盟塑料部門負責人嶽彩絢對記者說。
「可降解」有可能是「偽降解」
2020年12月31日晚,有顧客在某網店一款塑膠袋商品頁面下留言:「第一次買可降解的袋子,為了少產生垃圾,以後會一直買這種環保的袋子。」
在該網店的展示圖中,這款被顧客好評的塑膠袋大字標註了「環保可降解袋」,標題關鍵詞同樣顯示「可降解塑膠袋」「環保袋」。然而,在圖中袋子一角卻出現了「HD-PE」的材質標註。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HD-PE」為高密度聚乙烯,是一種不可降解塑料。
另有眾多電商頁面標題中寫有「可降解」的塑膠袋商品,在圖片和文字介紹中均找不到「可降解」的任何相關信息,轉而以「食品級材料」進行概念偷換。據了解,「食品級」只是國家對於商品原材料安全性的一種標準規定,並非是環保認證。以不可降解塑料聚丙烯(PP)舉例來看,工業級聚丙烯由於在生產的不同階段受到過汙染,因此在常溫或高溫下會溶出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相比之下,食品級聚丙烯在正常情況及高溫情況下均不會溶出有害物質。
更有電商店鋪將概念偷換運用到跨材質商品銷售中。長時間以來,紙吸管被消費者吐槽「很快就泡爛了」「有一股紙味兒」,但某店鋪的一款紙吸管得到了一致好評「吸管泡不爛」「沒紙味」。經記者與店家反覆確認,發現所謂「紙吸管」實為食品級PP材質,被告知「可放心使用」。
「即便店家詳細說明了袋子的降解方式,也要提防另一種情況——偽降解。」嶽彩絢說。
記者聯繫了網上一家面向各類店鋪批量定製塑膠袋的印刷廠,工作人員小銘介紹,目前在賣的可降解塑膠袋分為光降解和生物降解2種,其中生物降解塑膠袋又細分為玉米基生物降解和全生物降解2種,價格依次遞升。
「理論上我們所說的『可降解塑料』,是指在一定條件作用下,最終完全分解變成二氧化碳或甲烷、水及其它生物質的塑料。」嶽彩絢說,「然而現實中很多所謂的『可降解塑料』其實是一種混合材料,就是把傳統塑料和各種降解添加劑或生物基塑料混合在一起。」
據介紹,網上流行的「光降解」塑料和「熱氧降解」塑料多為在傳統塑料中加入添加劑,整塊塑料在光照或氧氣條件下可分解成碎片,而部分「生物基降解」則是將普通塑料和生物澱粉混合。至於這些分解剩下的碎片或塑料該如何進一步分解,就不得而知了。
北京瑞幸咖啡店內提供的紙吸管。
少了合適的處置條件,
「可降解」同樣不可解
「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任何一款塑料可以在任何環境下無條件地降解。即使是可以完全分解的全生物可降解材質,仍需要在後期垃圾處理的時候滿足一定的溫度、溼度和時間條件;如果不能滿足,那麼可降解塑料和不可降解塑料就沒有任何區別了。」嶽彩絢告訴記者。
據了解,根據不同降解環境,生物可降解又可進一步細分為可堆肥降解、土壤可降解、海水可降解3類。目前市面上可買到的生物可降解塑料都屬於可堆肥降解塑料,即需要在58℃以上、細菌充足的商業堆肥設施裡待夠180天才可降解。
換句話說,如果將需要堆肥降解的塑料和普通塑料或者普通生活垃圾混在一起,用同樣的方式進行處理,無法達到最初使用環保材料的目的。
2020年4月,海南省在重點行業和場所率先開展「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試點工作,為之後的全面禁塑奠定基礎;同年10月,嶽彩絢所供職的零廢棄聯盟作為第三方機構,與海南省生態環境廳開展合作,對當地的禁塑試行情況進行調研評估。
「目前全國各地對於可降解塑料的使用都處在探索階段,很容易出現偏重強調推廣前端替代環節,而相對忽略了建立後端的回收機制和堆肥處理設施。」嶽彩絢表示。
2020年11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關於下達《降解塑料的定義、分類、標識和降解性能要求》等3項推薦性國家標準計劃的通知,規定了降解塑料的術語和定義、分類和標誌、降解性能要求、試驗方法。此外,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中,也提到「規範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但尚未對可降解塑料制定細化處理方案。
「其實塑料製品任何形式的替代,不管是可降解的還是紙的,都是一次性的,都會消耗資源、產生廢棄。」嶽彩絢對記者說,「未來我們希望能夠找到更多源頭減量的方法,比如推廣自帶可長期使用的杯子、袋子、吸管等,實現消耗和廢棄量的大幅降低。」
■作者:馮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