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對於塑料汙染問題的重視,為對抗白色汙染,全球禁塑熱潮持續升溫。
根據歐洲生物塑料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產能達到117.4萬噸,較2018年增長10萬噸,同比增速達9.01%。預計2024年將達到133.4萬噸,5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59%。
全球可降解塑料產能主要分布於中國、西歐和北美,行業集中度不高。西歐和北美是最早開始可降解塑料研究生產並推廣應用的地區,產能合計佔全球的一半。
我國雖然可降解塑料發展起步較晚,但是研發和工業化生產推進較快,2019年產能達到61.7萬噸,佔全球總產能的45.3%,領先歐美。
2020年1月,我國發布最嚴「禁塑令」,全面限制不可降解塑料使用,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積極推廣替代產品,規範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製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汙染。
從12月1日開始,海南全省在全國率先全面禁止銷售和使用10個類型的塑料膜袋、餐具等一次性塑料製品。
新版限塑令三步走,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範一批」的原則,分2020年、2022年、2025年三個時間段,明確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分階段的任務目標。
最嚴「禁塑令」政策下,紙基材料及生物降解塑料都將成為行業新寵。
可降解塑料的需求主要集中於包裝領域,軟包裝和硬包裝佔比合計達到53%。
汽車、家電等領域對塑料的要求是經久耐用、容易分離,且單體塑料用量較大,故傳統塑料的地位較為穩固。
而塑膠袋、餐盒、地膜、快遞等包裝領域,由於塑料的單體用量低,容易汙染,難以高效分離,這使得可降解塑料更有機會在這些領域成為傳統塑料的替代品。
從市場規模來看,光考慮快遞、外賣等4大領域143萬噸的替代需求量,如果按噸平均售價2.5萬元計算,2025年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58億元,而2018年我國可降解塑料消費量僅為4.2萬噸,塑料替代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新興市場。
據華西證券統計,目前已投產PLA項目的上市公司包括中糧科技,具備3萬噸/年PLA產能。
在建PLA項目的上市公司有金髮科技、金丹科技和中糧科技,金髮科技3萬噸/年PLA產能預計於2021年底前投產,金丹科技1萬噸/年PLA產能預計於2021-2022年投產,中糧科技遠期規劃在吉林投產21萬噸。
國內聚乳酸產能多處於在建籌建狀態,產能規模以1萬噸上下居多,規模較大的包括浙江海正生物材料1.5萬噸,中糧科技3萬噸,上海同傑良、南通九鼎、光華偉業具有年產千噸級以上的生產能力,目前國內已建成PLA年設計生產能力約10.3萬噸。
全球部分可降解塑料龍頭企業已投產產能情況:
可降解塑料種類豐富,按照降解方式分類,可降解塑料可以分為生物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光和生物降解塑料、水降解塑料四大類。
目前,光降解塑料、光和生物降解塑料的技術還不成熟,市場上的產品較少。
隨著全球部分地區開始大規模限塑以及國內禁塑政策逐步實施,生物可降解塑料需求快速增長。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是以生物質為原料生產的塑料,能夠減少對石油等傳統能源的消耗,主要包括PLA(聚乳酸)、PHA(聚羥基烷酸酯)、PGA(聚穀氨酸)等。
石油基可降解塑料是以化石能源為原料生產的塑料,主要包括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CL(聚己內酯)等。
其中,PLA、PBAT的生產較為成熟,且總產能佔比居於前列;PHA的性能優異,隨著成本下降,未來有望從醫療高端領域拓展至包裝、農膜等更大的市場。
這三種可降解塑料或成為替代傳統塑料的主力。
PLA是最常見的可降解塑料之一,是以乳酸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生物可降解性、良好的力學性能和易加工性,廣泛用於包裝、紡織行業、農用地膜和生物醫用高分子等行業。
PBAT主要市場是塑料包裝薄膜、農用薄膜、一次性塑膠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
目前國內多家公司正積極擴建可降解生物塑料產能,預計到2020年底,我國PBAT和PBS的總產能將達25萬噸/年左右。
可降解塑料因其有更穩定的性能和更低的回收成本,在包裝、農膜等使用時間短、難以回收分離的應用領域更具有替代優勢,市場空間廣闊。
由于禁塑令的影響,包裝用塑料使用量每年預計下降1%。隨著可降解塑料生產規模的持續擴大、產能利用率的持續提升,規模效應將帶來成本的不斷下降,市場需求和可接受度也將隨之增加,形成正反饋。隨著政策推動和成本降低,未來可降解塑料市場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