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限塑令」落地 可降解塑料發展未來可期

2021-01-13 騰訊網

本報首席記者 梁文豔報導

最嚴「限塑令」來了。

「別說北京了,就是你們老家農村那邊,都得用這種可降解的塑膠袋。」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附近京客隆超市一名收銀員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限塑令』這麼嚴嗎?就連農村那邊的超市也要用?」記者問。「那可不,太嚴了,不用就罰款,如果你買塑膠袋,我給你的不是可降解的,我們這裡發現一次罰款一萬。」

「那監管部門怎麼知道你給我的是不是可降解的塑膠袋。」記者再次問道。「他們會派人來暗訪,一旦發現,就罰款,所以我們也犯不上,上面的政策還是要遵守的。

一位水果店的老闆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以前也有政策,限制使用購物袋,但是你看看哪個商超超市沒有購物袋?但這次不行,你看我們這裡,必須用可降解購物袋,如果不用,萬一被舉報了,就罰款。

從政策方面來看,去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被業界譽為「史上最嚴限塑令」。該文件規定,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同年4月份,由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起草了《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的塑料製品目錄(徵求意見稿)》,有13類塑料製品列入其中。

記者注意到,從當前全國的新聞報導來看,此次「限塑令」的確與2008年的「限塑令」有很多不同之處。例如新版「限塑令」在執行落地方面較為嚴格。此外,新版 「限塑令」不僅僅只針對購物塑膠袋,還將塑料棉籤、吸管等13類塑料製品列入其中。

據了解,塑料棉籤產生的塑料垃圾量並非最大,但由於塑料棉籤體積小、回收難,容易流入自然環境,被海洋生物誤食,也被各國所禁塑。

2020年7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就落實《意見》發布了《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8月中旬前出臺省級實施方案,確保如期完成目標任務。

記者通過梳理資料發現,目前,北京、上海、廣東等多個城市發布了地方版「限塑令」。

據記者了解,新版「限塑令」將在2020年底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在塑料汙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重點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早在2008年6月1日實施的「限塑令」,禁止了小於0.025毫米的塑膠袋生產與使用,並規定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不得再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不過,有觀察者認為,2008年的「限塑令」雖然規定禁售超薄塑膠袋,但商場裡照樣有的是。下一步還是要有監督才有執法的動力。比如說,主管部門要監督下級,檢察院可以對不履行監管職責的部門提起行政公益訴訟以及社會監督。

除了在落實方面進一步加強外,我國的可降解領域也有了進一步發展。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塑料製品產量高達8184萬噸,約佔全球1/4。與此同時,2019年我國生物降解塑料消費量僅為52萬噸,參考歐洲生物塑料協會的數據,我國生物可降解塑料消費量全球佔比僅為4.6%,顯著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報告指出,從「限塑」到「禁塑」,政策有望推動可降解塑料的滲透節奏進一步加快。

有二十年製漿造紙工作經驗的源本匯總經理範桂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說,「限塑令」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研發推廣性能達標、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的塑料製品及替代產品,培育有利於規範回收和循環利用、減少塑料汙染的新業態新模式。

此外,華安證券也指出,我國此次推動的全國範圍內的禁塑政策將拉動可降解塑料國內需求穩步增長。到2025年,預計我國可降解塑料需求量為238萬噸,市場規模可達477億元;到2030年,預計需求量為428萬噸,市場規模可達855億元。而東吳證券測算稱,快遞包裝、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購物袋和農用地膜等四個領域2025年對可降解塑料的需求空間將合計形成約250萬噸的市場空間,市場規模將達500億元左右。

也有觀察機構認為,可降解塑料價格下降長期來看需要依靠技術進步,但取得突破的時間點難以把控和預測。當前,國內可降解塑料行業進入產能快速擴張的階段,若要保持產能利用率在80%,到2023年我國可降解塑料的滲透率應超過3%。在此過程中,政府加強限塑立法執法力度和對可降解塑料出臺補貼政策至關重要。(此文刊發於《中國產經新聞》1月9日3版)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可降解塑膠袋價格飆漲 多隻概念股漲停
    來源:數據寶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可降解塑膠袋價格飆漲,多隻概念股率先漲停(附股)原創 郭潔2021年1月1日起,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可降解塑膠袋成為主角,開啟漲價模式。自1月1日起,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各大購物場所的一次性塑膠袋逐漸退出市場,可降解塑膠袋成為主角,閃亮登場的同時開啟漲價模式。可降解塑料原材料PBAT一個月漲價達13%,可降解塑膠袋短短一周每噸竟漲了4000元。據悉,北京某連鎖超市的普通塑膠袋已全部替換成可降解塑膠袋,價格由0.4元/個漲至1.2元/個。
  • 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可降解塑膠袋價格飆漲,多隻概念股率先...
    來源:證券時報·數據寶2021年1月1日起,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可降解塑膠袋成為主角,開啟漲價模式。自1月1日起,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各大購物場所的一次性塑膠袋逐漸退出市場,可降解塑膠袋成為主角,閃亮登場的同時開啟漲價模式。
  • 最嚴限塑令來襲:可降解塑料與紙業輪番漲價 多家公司瞅準機會擴產
    來源:e公司原標題:最嚴限塑令來襲 可降解塑料與紙業輪番漲價 多家上市公司瞅準機會忙擴產時隔十二年,限塑令捲土重來。相比上一輪限塑令在執行過程中或多或少地被打了折扣,新版限塑令還未正式實施就被冠以了「史上最嚴」的稱號。
  • 最嚴「限塑令」實施首周:可降解塑膠袋漲價15%
    史上最嚴「限塑令」已經落地!從今年1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等地買東西不得使用不可降解的塑膠袋;一次性塑料吸管也會在全國所有飲料店消失;在地級以上城市景區吃飯,一次性塑料餐具不能「上桌」。這意味著市場即將迎來大考。一次性塑料製品正在梯次退出,但形成的巨大市場真空誰來填補?
  • 「限塑」加速可降解塑料概念股走強
    我國塑料製品的消費量非常驚人。以塑料購物袋這項「限塑令」中重點管制的對象為例,據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截至2019年,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從2008年開始,我國一直在執行「限塑令」,12年間,國家及地方政府先後共出臺了14項法案、規劃,加速推進限塑政策落地。今年以來,20多個省份又相繼密集發布了新的升級版「限塑令」,堪稱史上最嚴,「限塑令」的涉及範圍將會進一步擴展。
  • 最嚴「限塑令」:各類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紛紛下架
    最嚴「限塑令」:各類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紛紛下架2021年01月12日 15:11:00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2021年1月1日起,全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吸管、一次性塑料杯等。面對最嚴「限塑令」,我區各超市、奶茶店積極響應,將各類不可降解塑料製品下架,換上了全生物降解塑膠袋、紙質吸管等。
  • 史上最嚴「限塑令」實施兩周 仍有店鋪使用非降解塑膠袋
    中國消費者報報導 自今年1月1日起,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各大購物場所的一次性塑膠袋逐漸退出市場。然而,《中國消費者報》調查發現,北京一些小型店鋪仍在使用普通塑膠袋。2020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此通知也被稱為是史上最嚴限塑令。
  • 廣東最嚴「限塑令」實施一周 貪方便「習慣」何時「可降解」?
    廣東最嚴「限塑令」實施一周 貪方便「習慣」何時「可降解」?廣東省發改委提到,廣東省塑料產業的產量、產值約佔全國的16%和26%,位居全國首位,但在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塑料技術和產能方面存在明顯短板。為此,廣東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意見》,該「限塑令」自今年9月1日起開始實施,被稱為廣東版最嚴「限塑令」。
  • 最嚴限塑令落地:企業轉產缺材料 聚乳酸相關企業僅200家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最嚴限塑令落地:企業轉產缺材料,聚乳酸相關企業僅200家預計2025年中國可生物降解塑料產量將達到400萬到600萬噸,整個市場規模將近700億元。升級版「限塑令」於新年第一天正式落地。
  • 告別一次性塑料吸管 最嚴「限塑令」出臺
    信息時報訊(記者 劉芳)一直以來,塑料製品汙染一直是環境汙染治理中的大難題。近日,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工信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到今年年底,全國範圍餐飲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毫無疑問,隨著最嚴「限塑令」的出臺,應對塑料汙染問題再次被提上日程。
  • 最嚴限塑令來了 不可降解塑膠袋你還在用嗎?
    燕都融媒體記者 李春煒 文/圖 進入2021年,升級版「限塑令」落地實施,不可降解塑膠袋和一次性塑料吸管還在使用嗎?記者走訪發現,石家莊大部分商超和餐飲門店的購物袋、塑料吸管已然「換新」,不少市民已經開始自帶購物袋逛超市。
  • 「限塑令」調研|金髮科技6萬噸PBAT 產線擬明年上半年投產 可降解...
    財聯社(廣州,記者 徐學成 關婉怡)訊,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限塑令」逐步落地,可降解塑料市場關注度不斷升溫。財聯社記者近日在金髮科技(600143.SH)調研了解到,公司目前擁有生物降解聚酯合成產能6萬噸,當前正處於滿產狀態,公司在建的6萬噸PBAT 產線預計將在2021年上半年投產。但公司對「限塑令」帶來的市場空間則持相對謹慎態度,並表示會根據市場需求,適時作出調整。
  • 史上最嚴「禁塑令」拍馬趕到 可降解塑料千億藍海市場即將啟航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對於塑料汙染問題的重視,為對抗白色汙染,全球禁塑熱潮持續升溫。今年一月我國發布了史上最嚴「禁塑令」,全面限制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而海南從12月1日開始,全省將率先全面禁止銷售和使用10個類型的塑料膜袋、餐具等一次性塑料製品。而其他省份城市也將陸續在年底前實施禁塑。政策的東風下,可降解塑料順勢進入了黃金髮展期。多家廠商擴充了可降解塑料的產能,準備乘勢而起。
  • 和塑料說再見 禁塑令落地掀起風暴 紙質和可降解哪種替代更得你心
    其實早從2008年,我們國家就施行了第一版限塑令,也收穫了一定的成效,發改委曾在2016年時對限塑令施行8年的成效進行總結,發現超市、商場的塑膠袋使用量普遍減少三分之二以上,累計減少塑膠袋140萬噸左右,換算一下就相當於節約了840萬噸石油。但隨著快遞、外賣的迅速發展普及,塑料包裝製品的需求又被抬上了一層樓。
  • 可降解塑料概念板塊拉升 「限塑」加速 行業滲透率有望提升
    格隆匯11月30日丨可降解塑料概念板塊拉升,美聯新材盤中觸及漲停,現漲近16%;金丹科技漲8%,瑞豐高材、長鴻高科等跟漲。 今年以來,20多個省份相繼密集發布了新的升級版「限塑令」,堪稱史上最嚴,「限塑令」的涉及範圍將會進一步擴展
  • 「限塑令」倒逼塑料企業轉型升級 可降解材料「火」了
    隨著我國禁塑工作全面實施,每年國內生物降解聚酯PBAT需求量有望突破1000萬~1500萬噸。有關專家認為,循環經濟是塑料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限塑令』的實施為塑料用品生產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重慶市晟世新材料有限公司法人劉星言表示。近日,該公司與重慶長壽經開區籤約,投資化工新材料項目,達產後年銷售收入超百億。
  • 可降解塑料爆發!「最嚴禁塑令」下千億藍海起航
    全球可降解塑料產能主要分布於中國、西歐和北美,行業集中度不高。西歐和北美是最早開始可降解塑料研究生產並推廣應用的地區,產能合計佔全球的一半。我國雖然可降解塑料發展起步較晚,但是研發和工業化生產推進較快,2019年產能達到61.7萬噸,佔全球總產能的45.3%,領先歐美。
  • 限塑令實施11年 「塑戰速決」不能只靠可降解塑料
    儘管我國的大超市已對塑料購物袋收費,但菜市場、小商超裡的超薄塑膠袋依然是免費使用的。特別是在網際網路興起後,外賣、網購等成為了塑料使用大戶,這些塑料並不在「限塑令」的限制範圍內。這使得我國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消耗量不降反增。限塑行動為何受阻?面對廢棄塑料對環境的危害,又該如何解決?落地已久 「限塑令」執行並不樂觀2018年是限塑令「落地」的第十個年頭。
  • 可降解塑料行業迎風口!丹化科技實現四連板
    最嚴禁塑令來了,可降解塑料行業或迎風口。受消息面影響,多家A股上市公司連日大漲,其中丹化科技實現四連板。截至發稿,丹化科技報4.24元,最新總市值為37.4億元。
  • 可降解塑料火了!這隻A股狂拉四連板
    可降解塑料是個綜合性、高技術、高投入的行業,公司的PGA項目及下遊應用未來能否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最嚴」限塑令來了外賣、電商等行業實行限塑11月30日,商務部發布《商務領域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回收報告辦法(試行)》,鼓勵環保替代產品供應商依據本辦法規定報告可降解塑料原料、可降解塑料製品以及其他環保替代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