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首席記者 梁文豔報導
最嚴「限塑令」來了。
「別說北京了,就是你們老家農村那邊,都得用這種可降解的塑膠袋。」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附近京客隆超市一名收銀員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限塑令』這麼嚴嗎?就連農村那邊的超市也要用?」記者問。「那可不,太嚴了,不用就罰款,如果你買塑膠袋,我給你的不是可降解的,我們這裡發現一次罰款一萬。」
「那監管部門怎麼知道你給我的是不是可降解的塑膠袋。」記者再次問道。「他們會派人來暗訪,一旦發現,就罰款,所以我們也犯不上,上面的政策還是要遵守的。
一位水果店的老闆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以前也有政策,限制使用購物袋,但是你看看哪個商超超市沒有購物袋?但這次不行,你看我們這裡,必須用可降解購物袋,如果不用,萬一被舉報了,就罰款。
從政策方面來看,去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被業界譽為「史上最嚴限塑令」。該文件規定,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同年4月份,由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起草了《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的塑料製品目錄(徵求意見稿)》,有13類塑料製品列入其中。
記者注意到,從當前全國的新聞報導來看,此次「限塑令」的確與2008年的「限塑令」有很多不同之處。例如新版「限塑令」在執行落地方面較為嚴格。此外,新版 「限塑令」不僅僅只針對購物塑膠袋,還將塑料棉籤、吸管等13類塑料製品列入其中。
據了解,塑料棉籤產生的塑料垃圾量並非最大,但由於塑料棉籤體積小、回收難,容易流入自然環境,被海洋生物誤食,也被各國所禁塑。
2020年7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就落實《意見》發布了《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8月中旬前出臺省級實施方案,確保如期完成目標任務。
記者通過梳理資料發現,目前,北京、上海、廣東等多個城市發布了地方版「限塑令」。
據記者了解,新版「限塑令」將在2020年底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在塑料汙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重點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早在2008年6月1日實施的「限塑令」,禁止了小於0.025毫米的塑膠袋生產與使用,並規定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不得再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不過,有觀察者認為,2008年的「限塑令」雖然規定禁售超薄塑膠袋,但商場裡照樣有的是。下一步還是要有監督才有執法的動力。比如說,主管部門要監督下級,檢察院可以對不履行監管職責的部門提起行政公益訴訟以及社會監督。
除了在落實方面進一步加強外,我國的可降解領域也有了進一步發展。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塑料製品產量高達8184萬噸,約佔全球1/4。與此同時,2019年我國生物降解塑料消費量僅為52萬噸,參考歐洲生物塑料協會的數據,我國生物可降解塑料消費量全球佔比僅為4.6%,顯著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報告指出,從「限塑」到「禁塑」,政策有望推動可降解塑料的滲透節奏進一步加快。
有二十年製漿造紙工作經驗的源本匯總經理範桂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說,「限塑令」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研發推廣性能達標、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的塑料製品及替代產品,培育有利於規範回收和循環利用、減少塑料汙染的新業態新模式。
此外,華安證券也指出,我國此次推動的全國範圍內的禁塑政策將拉動可降解塑料國內需求穩步增長。到2025年,預計我國可降解塑料需求量為238萬噸,市場規模可達477億元;到2030年,預計需求量為428萬噸,市場規模可達855億元。而東吳證券測算稱,快遞包裝、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購物袋和農用地膜等四個領域2025年對可降解塑料的需求空間將合計形成約250萬噸的市場空間,市場規模將達500億元左右。
也有觀察機構認為,可降解塑料價格下降長期來看需要依靠技術進步,但取得突破的時間點難以把控和預測。當前,國內可降解塑料行業進入產能快速擴張的階段,若要保持產能利用率在80%,到2023年我國可降解塑料的滲透率應超過3%。在此過程中,政府加強限塑立法執法力度和對可降解塑料出臺補貼政策至關重要。(此文刊發於《中國產經新聞》1月9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