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實施11年 「塑戰速決」不能只靠可降解塑料

2020-12-06 中國網新聞中心

儘管我國的大超市已對塑料購物袋收費,但菜市場、小商超裡的超薄塑膠袋依然是免費使用的。特別是在網際網路興起後,外賣、網購等成為了塑料使用大戶,這使得我國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消耗量不降反增。

據外媒報導,印度總理莫迪近日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會議上表示,印度將在幾年內向一次性塑料「說再見」,並將致力於開發環保的替代品以及高效的塑料收集和處理方法。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我國執行11年之久的「限塑令」,以及某些行業至今難改的我行我「塑」。

目前,包括我國在內,全球共有近90個國家和地區採取了不同措施限塑,包括我國在內的15個國家和地區已明令限塑。儘管我國的大超市已對塑料購物袋收費,但菜市場、小商超裡的超薄塑膠袋依然是免費使用的。特別是在網際網路興起後,外賣、網購等成為了塑料使用大戶,這些塑料並不在「限塑令」的限制範圍內。這使得我國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消耗量不降反增。限塑行動為何受阻?面對廢棄塑料對環境的危害,又該如何解決?

落地已久 「限塑令」執行並不樂觀

2018年是限塑令「落地」的第十個年頭。為了解各地的執行情況,民間社會組織「零廢棄聯盟」聯合其他環保組織志願者對北京、深圳、瀋陽、合肥、洛陽、寧波、江西樂平、四川榮縣、安徽阜陽三合鎮9個地區的1101家線下商品零售場所進行調研,並於2018年5月31日發布《限塑令十周年——商家執行情況調研報告》。該報告指出,線下零售場所執行「限塑令」的情況不容樂觀——在979家提供塑膠袋的門店中,達到「塑膠袋標識合規」「厚度達標」「收費」等要求的有89家,僅佔9.1%;36家門店遵守「限塑令」所有規定,僅佔3.7%。

儘管大型超市和全國連鎖便利店對「限塑令」的各項指標均執行最為嚴格,但調研發現,這兩類門店也是提供不受「限塑令」約束的平口袋、保鮮膜等其他塑料膜類包裝最為普遍的場所,提供其他塑料膜的比例為45%、35%,明顯高於16%的全國平均水平。

零廢棄聯盟政策研究員謝新源說:「這意味著大型超市和便利店在很大程度上用其他塑料膜類包裝替代了受『限塑令』約束的提攜式塑料購物袋,這並不符合『限塑令』制定的初衷,即減少白色汙染。」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工程塑料國家工程中心主任季君暉指出,2018年,我國消耗掉的外賣包裝可能達231萬噸。而普通塑料餐盒、餐具及其包裝袋,大多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

在志願者調查的30個外賣樣本中,外包裝提供的提攜式塑料購物袋的有23個,佔77%。其中,83%完全沒有標識,不合規的高達96%。除塑膠袋外,外賣產品中還包含勺、叉等一次性塑料用品,用量最多的是一次性塑料餐盒。而網購平臺使用塑料粘口袋、編織袋非常普遍。「這反映出,『限塑令』應隨著社會發展而做出相應改變,擴大限塑的範圍和種類。」謝新源說。

物美價廉 塑料難禁也難回收

生活中可以少用甚至不用塑料製品嗎?大多數人認為這很難做到,因為塑料製品使用起來真的很便利——「市場上的生鮮、湯汁等商品只能用塑膠袋裝」「塑料包裝比紙質包裝更結實防水,比玻璃或金屬包裝更便宜、更抗摔耐磨」「塑料製品可以一次性使用,省去了布袋需要隨身攜帶或反覆清洗護理等方面的麻煩」……即便商場早已不提供免費塑料包裝,大多數消費者仍然認為其使用需求遠大於使用成本,對塑料製品的熱衷難以擯棄。

不生鏽、耐腐蝕、不易碎、重量輕、成本低、使用壽命長、絕緣、透明和防水……憑藉這些優點,塑料被廣泛應用於工業、醫療、建築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據統計,2018年,全世界共生產塑料3.5億噸;預計到2020年,全世界塑料的生產和使用量將達到7億噸。

「塑料製品的出現,無疑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季君暉說,從目前的塑料廢棄物走向看,回收的塑料僅佔35%。沒有回收的塑料垃圾中,焚燒或裂解的約佔12%,在自然中積累、陸地堆積或填埋的佔46%,進入海洋的佔7%。「普通塑料的降解周期一般長達上百年,而回收再生技術是解決塑料汙染的最有效措施。但現在塑料廢棄物的利用率不超過35%,還有超過塑料製品總量15%的塑料廢棄物,不具備回收的價值和回收可行性。」

根據再利用的屬性,再生塑料原料要求是成分比較單一的廢棄物,如工廠邊角料、易分揀廢棄物等,而且清潔衛生、性能良好。季君暉說,目前,大量塑料廢棄物由於品種混雜多樣、汙髒,只能作為固體垃圾填埋或焚燒。另外,如鋁塑複合膜、紙塑複合材、袋漆膜產品等多種組分無法分離或分離困難的,菸蒂、餐盒等在使用過程被汙染了的;還有塑膠袋、日用塑料包裝物等體積大、重量輕,無法運輸、收集不經濟的,只能成為長期存在的「白色汙染」。

季君暉說,填埋法是目前處理無法回用的廢棄塑料垃圾的主要方法。但是按照我國廢棄塑料垃圾量來計算,填埋每天需要土地4萬平方米。填埋後,塑料難以降解成為永久垃圾,還可能產生滲濾液汙染地下水、大氣和土壤。「焚燒能收回熱能,但會產生包括氯化氫、二噁英、多環芳烴等複雜廢氣,造成大氣的二次汙染。因此,需要專業的焚燒設備和技術,投資大、設備易損耗、運行成本高。」

多管齊下 推進限塑要標本兼治

「零廢棄聯盟」政策顧問毛達博士認為,「可降解塑膠袋」並非是解決塑膠袋汙染的「靈丹妙藥」。他表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完全可生物降解塑料產品,是在工業堆肥條件下的可降解,而非自然條件下。加上目前缺乏明確標準,市面上很多「可降解包裝」可能是含有增強生物降解的添加劑的石油化學原料,或是兩者混合物,只能部分降解而已。

「即使真正完全可降解,普通公眾也沒有能力,不會實際上將可降解袋和普通塑膠袋分開投放。城市也缺少單獨的回收處理體系,可降解袋實際上得不到降解,仍然和普通塑膠袋一樣進入填埋場或焚燒廠。」毛達說。

季君暉說,特別是在海洋中,由於溫度低、特異性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少,生物降解速率明顯慢於土壤,國內目前也尚無生物塑料海洋降解的相關技術和產品。

不過,技術進步為廢棄塑料回收再利用提供了新道路。據季君暉介紹,他們研發的熱機低壓成型技術,將以往無法回收利用的廢棄塑料混合物(含量不低於80%的聚烯烴混合物)生產為工程管道、地面磚、建築模板等塑料製品。

據統計,該品級的塑料廢棄物超過所有廢棄物的40%,包括含有生活垃圾等生物質、小顆粒金屬,以及土、小石子無機物的塑料垃圾,如棚膜、地膜等農業垃圾以及飲料包裝物等生活垃圾,如此一來,可將塑料廢棄物資源化比例從目前的35%提升到75%—80%。

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髮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隨著進口廢塑料的逐步禁止,國內環保要求急劇提升,需要深度挖掘國內廢塑料資源,完善回收體系建設。」季君暉建議,國內應加強回收,並在源頭做好分類,形成以政策為主導,以回收站點為基礎,建立分揀、加工中心,以集群化的分揀中心及加工中心為節點,形成廢塑料回收加工利用網絡和產業鏈條等。還要研究廢塑料的精細化分類、塑料再生的關鍵共性技術,向高附加值產品升級。

業內專家表示,除採用技術手段外,提高全民禁塑意識、樹立環保全新理念也該同樣重視、同步落實。對此,監管與執法部門應同時介入,對免費提供塑料包裝的企業、商戶特別是電商進行公示批評,嚴重者可列入黑名單、吊銷營業資格;在實體商店和電商平臺開展環保包裝反饋活動,鼓勵用戶向監管部門反映使用塑料過度包裝現象,並給予相應的獎勵或表揚;以社區或村委會為單位,定期組織放映關於塑料汙染的影片等,宣傳或限量發放環保材料製成的拎兜、包裝盒等;與相關企業合作,提升環保材料的質量和「顏值」,讓消費者愛上環保產品。

相關焦點

  • 最嚴「限塑令」落地 可降解塑料發展未來可期
    記者注意到,從當前全國的新聞報導來看,此次「限塑令」的確與2008年的「限塑令」有很多不同之處。例如新版「限塑令」在執行落地方面較為嚴格。此外,新版 「限塑令」不僅僅只針對購物塑膠袋,還將塑料棉籤、吸管等13類塑料製品列入其中。
  • 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可降解塑膠袋價格飆漲 多隻概念股漲停
    來源:數據寶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可降解塑膠袋價格飆漲,多隻概念股率先漲停(附股)原創 郭潔2021年1月1日起,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可降解塑膠袋成為主角,開啟漲價模式。自1月1日起,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各大購物場所的一次性塑膠袋逐漸退出市場,可降解塑膠袋成為主角,閃亮登場的同時開啟漲價模式。可降解塑料原材料PBAT一個月漲價達13%,可降解塑膠袋短短一周每噸竟漲了4000元。據悉,北京某連鎖超市的普通塑膠袋已全部替換成可降解塑膠袋,價格由0.4元/個漲至1.2元/個。
  • 「限塑」加速可降解塑料概念股走強
    我國塑料製品的消費量非常驚人。以塑料購物袋這項「限塑令」中重點管制的對象為例,據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截至2019年,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從2008年開始,我國一直在執行「限塑令」,12年間,國家及地方政府先後共出臺了14項法案、規劃,加速推進限塑政策落地。今年以來,20多個省份又相繼密集發布了新的升級版「限塑令」,堪稱史上最嚴,「限塑令」的涉及範圍將會進一步擴展。
  • 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可降解塑膠袋價格飆漲,多隻概念股率先...
    來源:證券時報·數據寶2021年1月1日起,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可降解塑膠袋成為主角,開啟漲價模式。自1月1日起,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各大購物場所的一次性塑膠袋逐漸退出市場,可降解塑膠袋成為主角,閃亮登場的同時開啟漲價模式。
  • 「限塑令」密集出臺 可降解塑料概念火了 這一板塊蓄勢待發丨行業...
    原標題:「限塑令」密集出臺,可降解塑料概念火了,這一板塊蓄勢待發丨行業風口   近日,商務部的一則消息引爆可降解塑料板塊行情。
  • 限塑令倒計時 減塑必須提速
    到2020年底,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咖啡攪拌棒;2021年底前,鼓勵外賣平臺在點單環節設置「無需餐具」選項,並給予積分等獎勵;到2023年底,集貿市場塑料購物袋全面實現集中購銷;到2025年底,全市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膠帶,鼓勵快遞企業使用可摺疊、可循環的包裝產品……11月
  • 限塑令倒計時!記者實探商超餐飲動向,除了可降解塑料,這個板塊也受益
    北京、上海、海南等多地都加快了推進限塑令執行的腳步。隨著限塑令的推進,可降解塑料概念大漲。由於紙袋、紙杯為一次性塑料製品的重要替代物,造紙板塊也受益。12月3日,紅星新聞記者走訪成都多家商場超市、餐飲門店,並採訪了限塑令涉及的重點行業企業,了解塑料使用大戶們的現狀和應對計劃。
  • 最強限塑令:商超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限塑令中,最為重要的政策有兩條:一是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即日常所說的超薄塑料購物袋;二是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  限塑令實施13年來,居民使用塑膠袋的習慣並未改變,限塑令只是演變成了「購塑令」。塑料垃圾的戰場也已經向網際網路,電商、快遞和外賣行業轉移。
  • 可降解塑料不是「萬靈藥」,各地減塑限塑還有什麼靈丹妙藥?
    從3月19日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發布《海南省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名錄(第一批)》的公告,到11月23日湖南省發改委和湖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湖南省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持續近一年的限塑浪潮與以往相比有何不同?「就目前出臺的相關文件來看,涵蓋範圍比80號文要求更廣。
  • 廣東最嚴「限塑令」實施一周 貪方便「習慣」何時「可降解」?
    廣東最嚴「限塑令」實施一周 貪方便「習慣」何時「可降解」?專家認為,限塑要從源頭管控,從政策上鼓勵早在2008年6月1日,全國範圍內開始正式實施「限塑令」,各地各大商超開啟塑膠袋「有償使用」模式。少則一毛,多則一元,「限塑令」實施的12年間,的確讓不少消費者在使用前「三思」了一下,但對於部分消費者而言,這一成本敵不過「方便」二字。
  • 可降解塑料爆發!「最嚴禁塑令」下千億藍海起航
    2020年1月,我國發布最嚴「禁塑令」,全面限制不可降解塑料使用,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積極推廣替代產品,規範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製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汙染。
  • 史上最嚴限塑令進入倒計時,你準備好了嗎? —禁塑限塑、一次性塑料...
    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史上最嚴限塑令」,對需要禁止和限制使用的一次性塑料製品按照不同時間段、不同城市,不同領域,做出不同的禁塑限塑規定。2020年底是限塑令實施的重要時間節點,零售、餐飲、外賣企業作為限塑令的監管對象,須在規定的時間完成相關產品的調整和替換。
  • 2020年限塑令新規出爐 可降解塑料概念股有哪些?
    11月16日消息,可降解塑料概念早盤走強,截至發稿,蘇美達封漲停,金丹科技、長虹高科、揚農化工、美瑞新材、齊翔騰達、莫高股份等多股拉升。  消息面:  今年,各地密集出臺新版限塑令。
  • 可降解塑料概念股有哪些?禁塑令概念龍頭股有哪些?
    11月10日,北京市發改委等部門就「限塑10條」《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意見稿》提出對六大重點行業塑料汙染治理措施及日程。
  • 可降解塑料:「禁塑令」下的環保替代藍海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受全球「限塑」、「禁塑」法令影響,全球部分地區開始大規模限塑以及國內禁塑政策逐步實施,可降解塑料需求持續增長。根據IHSMarkit的統計數據,2019年全球可降解塑料產量為117.4萬噸,預計2024年可達133.4萬噸。
  • 全面限塑令倒計時,上市公司搶灘百億可降解塑料市場
    12月1日起,《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規定》正式實施,意味著海南正式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塑料餐飲具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當日,A股可降解塑料板塊全面走強,金丹科技大漲13.55%、丹化科技封板。我國實施全面限塑令已進入倒計時。
  • 湖南「限塑令」升級為「禁塑令」,這5類塑料製品將...
    湖南「限塑令」升級為「禁塑令」,這5類塑料製品將被禁止、限制使用 2020-11-24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可降解塑料火了!這隻A股狂拉四連板
    同時,丹化科技表示,隨著國家限塑令的實施,公司發現市場有對可降解塑料熱點的傳聞,並將公司納入熱點板塊。不過,公司日常經營情況未發生重大變化,但外部受乙二醇價格下跌的影響,公司2019年度及2020年前三季度均發生經營性虧損,公司自身盈利狀況承受著較大壓力。
  • 史上最嚴「限塑令」實施兩周 仍有店鋪使用非降解塑膠袋
    中國消費者報報導 自今年1月1日起,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各大購物場所的一次性塑膠袋逐漸退出市場。然而,《中國消費者報》調查發現,北京一些小型店鋪仍在使用普通塑膠袋。2020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此通知也被稱為是史上最嚴限塑令。
  • 限塑令實施11年:塑料吸管消耗量仍舊十分驚人
    目前,全球的塑料吸管消耗量驚人。在美國,每天有近5億根塑料吸管被丟棄,接起來的總長度可繞地球兩圈半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等應加大對「限塑令」的宣傳,引導企業和消費者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生產和消費難降解的塑料垃圾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治理難題。中國的「限塑令」已經走過11個年頭,禁止進口包括廢塑料等多種固體廢物的「洋垃圾」禁令實行也早已超過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