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託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一飛沖天,探測器正式踏上了遠徵火星長途旅行。
「我的感到非常自豪,因為火箭、探測器以及火箭衛星的燃料都是由我們接運回來的。」特裝車系統指揮員馬壯激動地說。
如果說把火箭發射任務當做一場接力賽,那麼,把火箭和火星探測器安全平穩地接運回發射場,就是這場賽跑的「第一棒」。來自吉林磐石的95後小夥馬壯,就是那個執行「第一棒」的指揮員。
接運火星探測器:多重考驗的長途「旅行」
4月10日上午,裝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運輸機降落在海口美蘭機場,接運工作緊張地進行著。由於仍處於疫情期間,馬壯不得不穿上又悶又熱的防護服指揮太空飛行器公路運輸車進出工作區,儘管全身早已溼透,他一直堅持乘車返回時才將防護服脫下。
指揮火星探測器進場卸車工作
從機場到發射場近80多公裡,大部分是彎道多、路面窄且不平整的省道。探測器和各種設備組成精密,對振動有著嚴格的要求。馬壯絲毫不敢放鬆,不時提醒駕駛員路面狀態,以確保太空飛行器運輸車安全、平穩通過。
在車隊緩慢行駛了近4個小時後,終於安全抵達發射場。此時的他的身體變得麻木僵硬,只得在車上放鬆片刻,才緩緩下車,繼續指揮車輛倒入廠房卸載產品。當接運任務完成時,已經到了晚上十一點。
指揮「胖五」火箭卸車:大塊頭也有細緻活兒
如果說接運火星探測器的任務讓他體會深刻的話,那麼,接運裝卸火箭的經歷,則是一次能讓他引以為豪的事。
指揮火箭貨櫃卸船
5月26日,發射場組織實施長五遙四火箭卸車任務。這天,馬壯早早地到了現場「向右側約半米,開始倒車!」馬壯下著口令,顯得自信而沉穩。伴隨著陣陣警示鈴,裝載著火箭的箭體公路運輸車緩緩後倒。「好!」一聲令下,運輸車精準地停在了轉載平臺前。經過測量,這輛超過48米長、6米多寬的「巨無霸」與轉載平臺誤差不到10cm,比要求的30cm誤差小得多,真正做到了一次對準,一次到位!他與駕駛員的精彩表現贏得了在場同行人員的一致稱讚。
指揮箭體公路運輸車離開碼頭
要知道,首次擔任指揮員時,因為經驗不足和溝通不暢,他們反覆嘗試了四次,才指揮車輛停到指定位置。那次經歷也成為了他難以忘記的「尷尬」回憶。
轉運液氫燃料:最漫長、最危險的五公裡
液氫是一種極易揮發、極易爆炸的低溫燃料。一定條件下,一根針從一米高度掉落的能量足以引爆,其危險性可想而知。馬壯和特裝車駕駛員們,擔負起了為「胖五」火箭運輸「血液」的重任。
與胖五火箭貨櫃合影
把液氫轉運至庫區的距離不過五公裡,也是最漫長、最危險的五公裡。
轉運當天,滿載著液氫燃料的槽車以不到5km/h的速度緩慢前行。馬壯徒步跟在車後,時刻關注著車輛行駛路線和車輛狀態,不敢絲毫分神。那一刻,路上除了轉運的勇士們,液氫槽車的轟鳴聲,似乎整個發射場都變得悄無聲息。
海南的夏天酷暑難耐,地面熱氣沖天。馬壯早已汗流浹背,原本就黝黑的皮膚更被烈日曬得通紅。大約過了1.5小時,液氫槽車穩穩地停在了標定區域,大家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
指揮液氫運輸槽車轉場工作
除了液氫,液氧、液氮以及衛星的燃料,也都是由馬壯和駕駛員們不懼風險、不辭勞苦轉運到庫區,他們是為火箭、衛星運輸「血液」的航天勇士。
「每當把火箭、太空飛行器接運回發射場時,看著那歡呼的隊伍、飄揚的旗幟,我很感動,慶幸自己生育這個偉大的時代,給了我廣闊的舞臺,我將繼續跑好歷史交給我的『每一棒』。」馬壯如是說,眼睛裡閃著光。
(遊連勇)
來源:國防時報
編輯:王舒涵
編審:姜雨亭
通聯:國防時報新媒體 20289601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