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壯:跑好探火任務的「第一棒」

2020-07-24 國防時報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託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一飛沖天,探測器正式踏上了遠徵火星長途旅行。

「我的感到非常自豪,因為火箭、探測器以及火箭衛星的燃料都是由我們接運回來的。」特裝車系統指揮員馬壯激動地說。

如果說把火箭發射任務當做一場接力賽,那麼,把火箭和火星探測器安全平穩地接運回發射場,就是這場賽跑的「第一棒」。來自吉林磐石的95後小夥馬壯,就是那個執行「第一棒」的指揮員。

接運火星探測器:多重考驗的長途「旅行」

4月10日上午,裝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運輸機降落在海口美蘭機場,接運工作緊張地進行著。由於仍處於疫情期間,馬壯不得不穿上又悶又熱的防護服指揮太空飛行器公路運輸車進出工作區,儘管全身早已溼透,他一直堅持乘車返回時才將防護服脫下。

馬壯:跑好探火任務的「第一棒」

指揮火星探測器進場卸車工作

從機場到發射場近80多公裡,大部分是彎道多、路面窄且不平整的省道。探測器和各種設備組成精密,對振動有著嚴格的要求。馬壯絲毫不敢放鬆,不時提醒駕駛員路面狀態,以確保太空飛行器運輸車安全、平穩通過。

在車隊緩慢行駛了近4個小時後,終於安全抵達發射場。此時的他的身體變得麻木僵硬,只得在車上放鬆片刻,才緩緩下車,繼續指揮車輛倒入廠房卸載產品。當接運任務完成時,已經到了晚上十一點。

指揮「胖五」火箭卸車:大塊頭也有細緻活兒

如果說接運火星探測器的任務讓他體會深刻的話,那麼,接運裝卸火箭的經歷,則是一次能讓他引以為豪的事。

馬壯:跑好探火任務的「第一棒」

指揮火箭貨櫃卸船

5月26日,發射場組織實施長五遙四火箭卸車任務。這天,馬壯早早地到了現場「向右側約半米,開始倒車!」馬壯下著口令,顯得自信而沉穩。伴隨著陣陣警示鈴,裝載著火箭的箭體公路運輸車緩緩後倒。「好!」一聲令下,運輸車精準地停在了轉載平臺前。經過測量,這輛超過48米長、6米多寬的「巨無霸」與轉載平臺誤差不到10cm,比要求的30cm誤差小得多,真正做到了一次對準,一次到位!他與駕駛員的精彩表現贏得了在場同行人員的一致稱讚。

馬壯:跑好探火任務的「第一棒」

指揮箭體公路運輸車離開碼頭

要知道,首次擔任指揮員時,因為經驗不足和溝通不暢,他們反覆嘗試了四次,才指揮車輛停到指定位置。那次經歷也成為了他難以忘記的「尷尬」回憶。

轉運液氫燃料:最漫長、最危險的五公裡

液氫是一種極易揮發、極易爆炸的低溫燃料。一定條件下,一根針從一米高度掉落的能量足以引爆,其危險性可想而知。馬壯和特裝車駕駛員們,擔負起了為「胖五」火箭運輸「血液」的重任。

馬壯:跑好探火任務的「第一棒」

與胖五火箭貨櫃合影

把液氫轉運至庫區的距離不過五公裡,也是最漫長、最危險的五公裡。

轉運當天,滿載著液氫燃料的槽車以不到5km/h的速度緩慢前行。馬壯徒步跟在車後,時刻關注著車輛行駛路線和車輛狀態,不敢絲毫分神。那一刻,路上除了轉運的勇士們,液氫槽車的轟鳴聲,似乎整個發射場都變得悄無聲息。

海南的夏天酷暑難耐,地面熱氣沖天。馬壯早已汗流浹背,原本就黝黑的皮膚更被烈日曬得通紅。大約過了1.5小時,液氫槽車穩穩地停在了標定區域,大家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

馬壯:跑好探火任務的「第一棒」

指揮液氫運輸槽車轉場工作

除了液氫,液氧、液氮以及衛星的燃料,也都是由馬壯和駕駛員們不懼風險、不辭勞苦轉運到庫區,他們是為火箭、衛星運輸「血液」的航天勇士。

「每當把火箭、太空飛行器接運回發射場時,看著那歡呼的隊伍、飄揚的旗幟,我很感動,慶幸自己生育這個偉大的時代,給了我廣闊的舞臺,我將繼續跑好歷史交給我的『每一棒』。」馬壯如是說,眼睛裡閃著光。

(遊連勇)

來源:國防時報

編輯:王舒涵

編審:姜雨亭

通聯:國防時報新媒體 2028960156@qq.com

相關焦點

  • 胖五微課堂:為什麼「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
    為什麼「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本次任務為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五次發射,也是首次應用性發射。為什麼「胖五」首次執行任務,就是「探火」這個極其重要又難度極高的呢?又或者說,為什麼「探火」任務非「胖五」不可呢?
  • 為何「探火」任務要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
    為何「探火」任務要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新華社記者胡喆、王琳琳、周旋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作為目前我國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被親切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此次將迎來它的第四次發射。那麼,為什麼說「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
  • 全球迎來「探火季」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2日電 題:全球迎來「探火季」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胡喆、王琳琳近期,火星發射進入「窗口期」,全球迎來「探火季」。繼20日阿聯「希望號」探測器順利升空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也將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開啟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中國為何要探測火星?
  • 探火之路不簡單——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題:探火之路不簡單——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胡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前所未有,難度和挑戰也非比尋常。目前,「天問一號」已經在距離地球數百萬公裡之遙的奔火軌道上,極速前進,探測器各項功能及運行情況良好。
  • 探火之路不簡單——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 題:探火之路不簡單——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胡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前所未有,難度和挑戰也非比尋常。目前,「天問一號」已經在距離地球數百萬公裡之遙的奔火軌道上,極速前進,探測器各項功能及運行情況良好。
  • 上海航天技術保證探火任務順利實施 在太空走得更穩更遠
    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長徵五號(「長五」)火箭為此次發射任務提供了關鍵的技術保障。這也是「長五」的首次應用性發射。位於上海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參與了長徵五號助推器以及火星環繞器的研製,填補我國在深空探測技術領域的多項空白。
  • 探火任務背後,這三個「海南仔」貢獻了力量
    天問「探火」背後的3位海南小夥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遊連勇 孫浩7月23日12時41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了奔向火星的旅程。這一任務順利完成的背後,有3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海南人,他們為火箭騰飛、「天問」問天默默揮灑著汗水,貢獻著力量。
  • 全球迎來「探火季」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
    繼20日阿聯「希望號」探測器順利升空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也將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開啟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中國為何要探測火星?難點在哪裡?將執行哪些任務?「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業內有關專家。
  • 「探火」的朋友圈在擴大 專家詳解各國探火計劃
    零距離專家詳解各國探火計劃——「探火」的朋友圈在擴大「雖然美、中、阿三國都在2020年夏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但由於技術水平、項目進度、科研側重點等方面的不同,各國的探測任務執行上存在一定的差別。」耿言說。
  • 述評:「天問」探火,解惑「熒惑」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 題:「天問」探火 解惑「熒惑」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中午從南海邊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啟程,奔向宇宙「星辰大海」中的火星,中國行星探測也由此邁出第一步。火星由於其肉眼可見的火紅顏色以及不斷變化的亮度和位置,在中國古代稱之為「熒惑」,被視為戰星、兇星。
  • 解讀 | 為何「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
    我國即將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計劃史無前例地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三項任務,起點很高,同時也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我國「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也叫軌道器)、著陸器和巡視器(又叫火星車)組成,重量達到5噸左右。「天問一號」探火首先需要由運載火箭送入地火轉移軌道,只能由我國現役最大的火箭長徵五號擔綱發射。
  • 探火夫妻檔:航天伉儷攜手追逐星辰大海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供圖孫一龍和趙興娜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一對青年「系工」夫妻,他們雙雙紮根海南島,奮戰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關鍵崗位。孫一龍是低溫動力系統工程師,負責為火箭注入騰飛的血液。趙興娜是氣象系統工程師,負責為點火尋找「最佳天窗」。此次探火任務中,孫一龍定崗在發射塔架上,跟蹤加注系統的工作狀態,實時進行質量把關和技術指導。
  • 探火風雲 | 俄羅斯探火夢(三)系統回顧「火衛一-土壤」探測任務計劃
    今天,我們繼續以「火衛一-土壤」探測器為線索,談談蘇聯探火路途的艱辛。(點擊上方圖片,回顧「俄羅斯探火夢"往期內容)(點擊上方圖片,回顧「俄羅斯探火夢"往期內容)「火衛一-土壤」探測器發射質量為11噸,如此大的質量,這在人類的火星探測史上是空前的。
  • 清華裝備公司職工圓滿完成長五遙四火箭探火首飛保障任務
    正在海南文昌執行此次長五遙四火箭探火首飛保障任務的山西航天清華裝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清華裝備公司)職工張鵬激動地說。期間,先後配合試驗隊完成產品卸船、整流罩轉運、組合體吊裝及火箭轉場等任務。「出發時,仍處於『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疫情防控時期。特別是執行如此重要的任務,容不得絲毫麻痺大意。」領隊曹曉露介紹道,「路途中,我們嚴格落實消毒防護、認真執行管控措施。到達後,按規定進行隔離,並按時上報每日體溫數據。
  • 探火路上要邁過哪些坎兒
    「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實現繞、落、巡目標,這在世界上從來沒有哪個國家一次同時實現,任務難度非常大。」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如是說,「但是,正因為有壓力,才能帶來技術的進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絕無僅有,難度可想而知。
  • 探火因窮理而不凡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王琳琳、胡喆)今天,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向著浩瀚蒼穹出徵了!儘管7個月、最遠4億公裡的長途布滿荊棘,但任何險阻都無法阻擋我們對未知的渴求。人類文明屢因斷惑而進步,天問探火將因窮理而不凡。孔孟之道,首求斷惑。然欲斷惑,則必先證得大宇宙之唯一真實。
  • 希望號瞄準探火第一發
    北京時間明早,7月20日5:58,日本動用現役最強火箭H-2A部署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這是今年中美阿三國三大探火任務第一發。 一切順利的話,希望號將歷時7個月,飛行4.935億公裡,2021年2月進入火星軌道,5月前後正式在軌運行。有望成為第一顆真正的火星氣象衛星,為科學家首次提供火星每年每季每天的全球氣候變化圖景。
  • 同一個星球,同一個夢想:盤點探火「朋友圈」
    「探火」路上,人類對火星實施了44次探測任務,其中成功了24次。2020年,正值地球發射火星探測器的「窗口期」,火星迎來的「遊客數」激增。美國、中國、阿聯等國家均已明確於今年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三個國家將在火星地表採樣、區域巡視性探測、熱大氣層測量等方面執行探測任務,為生命起源及演變、探索人類新家園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 三國探測器排隊升空 為何扎堆在今夏「探火」
    而在此期間從地球上發射火星探測器可以縮短抵達火星耗時,節省燃料,從而降低「探火」成本。也正因如此,多個國家在今年7月至8月迎來的火星探測發射窗口期發射火星探測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已於20日由日本成功發射升空。它重約1.5噸,設計壽命為2年,主要任務是觀測火星大氣的溫度和溼度以及火星氣候的變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