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奶在人類進化發展中的作用或被重新定義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科技日報

史前人類就會給嬰兒餵吃動物奶

這次考古發現的史前奶瓶

近日公布的一項考古研究顯示,歐洲在史前人類已經會使用特殊的陶製容器來給嬰兒餵動物奶了!而且,奶瓶的模樣還呆萌可愛!這不僅讓學界對古代人們如何照料嬰幼兒有了新認識,還讓人們對史前人類的生育和人口發展有了新認識,甚至斷言它助力了後來的「農業革命」。

史前人類用奶瓶找到第一個證據

此前的考古發現猜測,用於餵養嬰兒的陶土容器,最早可能出現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歐洲。這些容器都有開口,液體可從中流出。有人因此認為這可能是病人用的飼餵器,也有人提出是用於給嬰兒餵食的。但由於缺乏確切證據,人們一直難以確定這種容器裡面盛放的是什麼,也沒有確認它們是否曾用於餵養嬰幼兒。

一直到最近,《自然》發表了一篇考古學文章: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朱莉·鄧恩研究團隊,從一種常見於古歐洲兒童墓葬的陶製小型帶嘴容器中,鑑定出了來自動物奶的脂質殘留,判斷它們可能就是史前人類用於給嬰兒餵食的奶瓶。

研究團隊分析的是在德國巴伐利亞發現的3件小型開口容器。其中2件來自早期鐵器時代的一個墓葬群,可追溯至公元前800年至450年;另一件來自晚期青銅時代,可追溯至公元前1200年至800年。3件容器都是在0到6歲的嬰幼兒遺骸邊上發現的。

根據容器中的脂質殘留,研究者鑑定出了來自動物產物(包括鮮奶)的脂肪酸。其中2件容器似乎盛放過反芻動物(常見的反芻動物有鹿、牛)的奶,另一件則殘留了混合的非反芻動物的奶(可能是豬奶或人奶)。

嬰兒斷奶或與生活方式轉變有關

對嬰兒來說,斷奶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是嬰兒生活改變的一個轉折,是滿足形成獨立個體的第一步。對兒童飲食的研究,包括母乳餵養和斷奶,對理解社會的生育率和嬰兒死亡率有重要意義。

以往,對嬰兒骨膠原和牙質樣本中氮的穩定同位素分析,提供了古代嬰兒斷奶時間的信息;然而,人們很少了解史前時期的嬰兒會食用哪些食物。在這項研究之前,斷奶的唯一證據來自於嬰兒骨骼的同位素分析,但這只能給出斷奶時間的粗略指南,而不是他們吃喝什麼。因此,這項研究為史前時期的母乳餵養和斷奶實踐以及嬰兒和母親健康提供了重要信息。

這是首次將這種直接識別嬰兒斷奶食物的方法應用到研究中,並為研究世界其他古代文化的餵養容器開闢了道路。它們提供了了解史前家庭如何試圖在人類生命周期克服嬰兒營養和斷奶方面挑戰的機會。遠古祖先把孩子從母乳餵養轉移到其它食物,這有助於解釋史前養育孩子的更多情況,也有助於解釋人類人口的發展。一些專家假設:人類從狩獵採集為主的生活方式轉變為農耕生活後,選擇更早地給嬰兒斷奶,是因為他們可以獲得農作物和動物奶。甚至斷言,那些提前停止母乳餵養的母親會儘早結束哺乳期,更快地恢復生育能力,導致生育率和人口規模的增加,可能有助於引發「農業革命」。

人字拖和學步車,原來中國古代就有

幾千年前,陶器以異想天開的動物造型被用作嬰兒奶瓶,讓人對史前時期嬰兒的餵養方式和餵養內容有了有趣的認識。

晚期青銅時代或早期鐵器時代餵養容器,高度分別近105毫米、80毫米、90毫米、85毫米,通常呈動物形狀。

事實上,古代人的智慧遠超我們的想像。著名考古學家潘偉斌介紹,以中國為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日用品,在古代還有很多。

比如最為休閒的人字拖。中國歷史上最早對人字拖鞋的史料記載是在漢代。東方朔《瑣語》中曾錄:「春秋時介之推逃祿自隱,抱樹而死。文公撫木哀嘆,遂以為屐。」最初的拖鞋,木製的佔多數,因此木製拖鞋被稱為「木屐」「趿拉板兒」或「呱噠板兒」。「呱噠板兒」最早盛行於南北朝時期。謝靈運曾對其進行過改造,故稱「謝公屐」。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有「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之語,描述的就是這種木製人字拖鞋。

還有兒童的學步車,在明朝就有體現。現在人們喝的飲料,古人稱之為香飲子,宋人以喝飲料為時尚,夏季還有冷飲。我們現在使用的熨鬥,古代也有.潘偉斌說:「隨著科技的發展,考古的深入研究,相信古代人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記者 喬地)

相關焦點

  • 重新定義海量存儲: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信息存儲發展史
    「人類文明的進化史,也是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史。」——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信息存儲發展史說起存儲,你心目中最早的存儲器是什麼?紙張的發明,讓信息的存儲與傳播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對世界各國的科技和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讓人類文明實現了歷史性的一大跨越。數據存儲方式在新時代的演變計算機的發明,不僅將人類從繁重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也讓信息存儲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 人類進化過程中淘汰的器官,又重新長了回來,我們的身體在退化?
    筆者:三體-小遙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淘汰了一些無用的器官。只是由於我們的相關進程過快,所以有一部分器官在失去作用後,仍無法從人體徹底消失,甚至還會帶給人們很多痛苦。比如,智齒和闌尾,這兩種器官在人體進行生理活動的過程中,並沒有發揮作用,反而很容易因為飲食不當引發炎症。尤其是闌尾,在醫療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很多人甚至因此失去生命。根據進化論中用進廢退的原則,人類體內的無用器官總有一天會消失,只是這個過程需要更長的時間,我們無法控制。
  • 阿爾法狗 4:1大勝人類冠軍後,也重新定義了人類
    人工智慧的自我進化,將幫助人類理解這些領域。從人際到人機,看上去是跨越,其實依然是一種信息溝通規則的延續。Uber的進化,是無人駕駛,房多多的進化,是根本不需要自己去一個個挑選房子,大數據分析會幫助你匹配和提出建議,優醫的進化,是醫生在參考人工智慧的建議之後提出治療方案,就像今後圍棋手在對局中會帶上一條阿爾法狗。
  • 智庫|張永生:以生態文明新思維重新定義黃河流域發展
    當工業化邏輯依靠強大的工業技術力量侵入生態系統,將生態系統中相互共生的某些「人們認為有價值」 的鏈條大規模地抽取出來時,往往就會帶來生態系統的崩潰。生態系統的崩潰,反過來又會引發大自然報復人類,形成惡性循環。
  • 病毒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那新冠病毒呢?
    病毒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那新冠病毒呢?目前,全世界都在努力地控制不斷擴散的新冠病毒大流行,而《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病毒在哺乳動物的繁殖和生存能力的進化過程中也發揮著關鍵作用
  • 對大網膜功能的重新定義
    文獻精選——摘要精讀】1、(2020年3月)Neutrophils Follow Stromal Omens to Limit Peritoneal Inflammation(中性粒細胞跟隨間質網膜限制腹膜炎症)免疫學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免疫細胞功能如何在不同的組織環境中協調
  • 人類社會發展是否類似生物進化論?
    現代科學的研究將經典進化論發展成現代綜合進化論。澄江動物化石研究表明在不到300萬年的一瞬間,生命劇烈的從單細胞生物向多細胞生物演變,這種演變是劇烈的。人類社會在過去幾百年年也在不停地進化,才最後進入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那麼到了現代,人類是否還在進化?任何社會是否還有社會進化呢?
  • 鈦白粉≠二氧化鈦—必須區分和重新定義的兩個重要概念
    比如市場上出現了摻雜著色離子的彩色二氧化鈦如鈦黃、鈦棕等產品,甚至還有特意讓二氧化鈦缺氧而生成的黑色顏色——鈦黑產品,基本沒有顏料性能的電子材料產品,怎麼還能將這些新產品再納入到鈦白粉的定義中呢?簡單地講,誰可以說鈦黑就是特種鈦白粉?這不是混淆黑白嗎?應該怎樣對兩者進行正確定義  定義是對於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或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
  • Microbiome:微生物組的定義重新審視:舊概念和新挑戰
    根據1988年Whipps等人提供的簡短、清晰和全面的描述,提出了微生物組的定義,並根據最新的技術發展和研究成果,對其進行了一系列新穎的建議。更具體地說,微生物群落被定義為多物種組合,微生物有機體在一個連續的環境中相互作用。 1988年,Whipps首次給出了微生物組這個術語的定義。他們把「微生物組」描述為「micro微」和「biome生物組」兩個詞的組合,並把「在一個合理定義的棲息地中具有獨特的理化性質」的「特徵微生物群落」稱為它們的「活動場所」。
  • Microbiome: 微生物組的定義重新審視:舊概念和新挑戰
    根據1988年Whipps等人提供的簡短、清晰和全面的描述,提出了微生物組的定義,並根據最新的技術發展和研究成果,對其進行了一系列新穎的建議。更具體地說,微生物群落被定義為多物種組合,微生物有機體在一個連續的環境中相互作用。1988年,Whipps首次給出了微生物組這個術語的定義。他們把「微生物組」描述為「micro微」和「biome生物組」兩個詞的組合,並把「在一個合理定義的棲息地中具有獨特的理化性質」的「特徵微生物群落」稱為它們的「活動場所」。
  • 重新定義生命?理論物理學家如何幫助發現外星生命
    它可能是介於生物和技術之間的東西,或者是人類還無法理解的世界之外的東西?在美國科學家們傾向於尋找與地球上的生命有某種相似之處的生命跡象。但是,遵循這種對生命的狹隘定義可能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外星人的原因。我們真的是獨自在宇宙中,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在尋找什麼?一些研究人員說,如果科學家們能找到一個不那麼「以地球為中心」的生命定義,那麼找到外星人可能會有更好的運氣。
  • 國際單位制中4個基本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從實物到量子——原子時誕生50周年」學術報告會召開  國際單位制中4個基本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光明網訊(記者 陳海波 見習記者 孟曼迪)記者8月31日從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從實物到量子——原子時誕生50周年」學術報告會獲悉,2018年,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將審訂新的國際單位制(SI)修訂案,千克(kg)、開爾文(K)、摩爾(mol)、安培(A)4個基本單位將被重新定義,多個SI單位將實現對時間頻率的溯源,實現「從實物到量子」的變革,SI單位量子化的大門全面打開。
  • 理論創新驅動技術進步,反之亦然,最終都表現在人類認知發展中
    菌心進化論:將人類置於新的(菌心)發展基礎之上一旦通過、並基於生命起源與進化、從理論到實踐的可靠與可信研究,對「什麼是人」和「人是什麼」進行了重新定義和闡釋,那麼,基於「人」這個「基本元素」和「基本單元」所構建起來的一切,包括個人、家庭、社會、世界,是否需要重新梳理呢?
  • 科學家發現並定義了巨大噬菌體的進化分支
    科學家發現並定義了巨大噬菌體的進化分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0:55:43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illian F. Banfield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人類還在進化:藍色眼睛就是最好的例子
    人類停止進化了嗎?顯然沒有,反而進化的越來越高級。以下五種跡象就表明人類仍然在進化:喝牛奶從歷史角度來說,當人類斷奶時,負責人類消化乳糖能力的基因就已經關閉。但是當我們開始馴化奶牛、綿羊和山羊時,能夠喝奶成為了一種營養優勢。那些因出現基因突變而能夠消化乳糖的人們能夠更好的傳遞基因。
  • 質量單位——千克的重新定義
    作為唯一實物基準的國際千克原器的穩定性受到科學家們的質疑,科學家們開始致力於質量單位的重新定義。有科學家提出,可以使用自然界中的基本物理常數來重新定義質量單位。因為這些物理常數的定義不會改變,用它們來定義包括千克在內的基本單位,就再也不用擔心隨時間推移會影響單位的量值了。
  • 千克被重新定義,國際單位制迎來重大變革
    這是改變國際單位制採用實物計量的歷史性變革,是人類科學發展進步中的一座裡程碑。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國際單位制(SI)。SI官方logo(中國計量院供圖)國際單位制SI是從「米制」發展起來的國際通用的測量語言,是人類描述和定義世間萬物的標尺。國際單位制規定了7個具有嚴格定義的基本單位,分別是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和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
  • 「千克」被重新定義 物理教材將修訂
    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在發布會上透露,明年5月20日起,中國將啟用新國際單位制,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將改由基本物理常數重新定義。7個基本單位改由常數定義「2018年11月16日,貌似平淡無奇的一天,人類文明悄然度過了一個關鍵節點。」
  • 宇宙是一個神經網絡,物理學家重新定義現實,引發爭議
    一篇發表在arxiv的預印本論文為人們重新定義了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的本質,也重新定義了現實世界,這篇論文所涉及的問題太過於敏感和廣泛,因此還沒有通過同行評審。並且這個神經網絡系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進化、學習,比如增加節點的數量和改變某些節點連結的權重。神經網絡在節點下的運行可以解釋所有我們看到的、所知道的一切。
  • 宇宙是一個神經網絡,物理學家重新定義現實,引發爭議
    一篇發表在arxiv的預印本論文為人們重新定義了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的本質,也重新定義了現實世界,這篇論文所涉及的問題太過於敏感和廣泛,因此還沒有通過同行評審。並且這個神經網絡系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進化、學習,比如增加節點的數量和改變某些節點連結的權重。神經網絡在節點下的運行可以解釋所有我們看到的、所知道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