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出汗很常規,但是如果出汗過多,或者只有局部出汗,問題就沒那麼簡單了,這可能是身體在報警,需要進行調理。
盜汗:補當歸六黃湯
有不少人在夜晚睡覺時會動不動就大汗淋漓,醒來被褥都是澀漉漉的。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副主任醫師董峰:盜汗的根本病機,是陰虛證,中老年人腎陰虛者多,所以會出現盜汗。此外,過度疲勞也可能導致陰精虧虛、虛火內生。
臨床上常用當歸六黃湯調理,取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各6克,黃芪12克,加水煎服,每日1次即可。當歸六黃湯由名醫李東垣所創,歷來被稱為「治盜汗之聖藥」,主治陰虛火旺所致的盜汗。臨床上使用發現,它治療更年期的盜汗乃至更年期症候群,效果也都非常好。不過由於個人體質不同,在服藥前最好諮詢醫生。
居家調理,可以取桑葉60克,放入鍋中,加水800毫升,煎至400毫升左右,1天分2次服完。服用2天-3天後盜汗基本緩解。如果是全身出冷汗,煮湯後可適量加點益氣補血的紅糖,效果更佳。盜汗伴失眠者則可用桑葉配五味子煎服。需要提醒的是,結核病、甲亢、腫瘤等均有可能導致盜汗,這時候使用桑葉這個偏方就沒效果了。
自汗:服玉屏風散
許多中老年人稍一活動便大汗淋漓,有些甚至安靜不動也流汗不止。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副主任醫師董峰:這種情況中醫稱為自汗,「自汗之症多主虛」,中醫認為氣固體表,能攝血攝汗液,氣足則像磁鐵一樣吸引住汗液,讓它不往外洩;氣虛,則失去牽引力,汗液止不住地往外流。上了年紀,肺、脾功能下降,營衛之氣受損,其固攝津液的作用減弱,這時自汗的症狀就出現了。氣虛還源於身體狀況差,像先天不足或後天過度勞累、久病、反覆吃藥損傷身體等因素,都會導致氣虛。
一般自汗患者,要是情況不是很嚴重,可以酌情服用玉屏風散。日常生活中可以常用山藥熬粥或做菜吃,也可用人參、黃芪、黨參、白朮等補肺健脾益氣的藥物。推薦食療方:黃芪紅棗湯,黃芪30克,紅棗20枚,豬瘦肉100克,水煎服。
半身汗:用桂枝湯治療
有些35歲-50歲左右的男性,他們出汗的方式較「奇特」,就是以顏面和胸、腹正中線為分界線,或左半身出汗,或右半身出汗,一側皮膚出汗,另一側皮膚無汗,且界線分明。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副主任醫師董峰:這種現象多是由於痰溼瘀阻,心氣、心血運行不暢,一側脈絡受阻所致。在臨床上用桂枝湯治療基本能藥到病除。
夏季「半身汗」大都因為氣血不充,內挾寒飲所致,多見於風溼或偏癱患者。若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的老人出現半身汗,要警惕是否是中風偏癱的先兆,應先到神經內科做相應的檢查,不宜延誤。
推薦食療方:當歸生薑羊肉湯,取羊肉1斤,當歸1兩,生薑2兩,煮湯調味即可。當歸是常用的補血藥材,生薑則能解表發汗、散寒,配以溫補的羊肉可起到驅寒溫中、補氣血的作用。陰虛有發燒、上火、咽喉疼痛者不宜用本湯。
手汗:飲食宜適當滋陰
很多人都把手汗症比作「社交癌」,這是因為患者雙手常年汗如雨下,造成自卑、憂都,不敢與人交朋友。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副主任醫師董峰:手心發熱出汗可能與陰虛有關,飲食上可以適當滋陰,吃一些鴨肉,比如沙參玉竹老鴨湯就不錯。中醫認為「嫩鴨溼毒,老鴨滋陰」。所以燉這個湯一定要用老鴨,不能用嫩鴨,否則不僅不會改善陰虛內熱的情況,反而可能加重身體溼熱的程度。這款湯一周喝2次-3次就可以了。平時胸中煩悶、手腳心發熱的人也適合。
腳汗:蘿蔔明礬水泡腳
天一熱,不少人就出腳汗,腳底總是溼乎乎、滑膩膩的,一脫鞋,腳上的異味臭味就滿屋飄。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男科副主任醫師李俊濤:白蘿蔔和明礬都具有收斂的作用,可以減少汗液的分泌,對汗腳有改善作用。
取60克白蘿蔔切片,與15克明礬一同加水2500毫升,煎煮30分鐘-40分鐘,去渣取汁,在水溫適宜的情況下泡腳15分鐘-20分鐘,每晚堅持1次,連續5天-6天為一療程,一般2個療程就會有很大改善,特別適用於青壯年汗腳者。
需要注意的是,不宜長期、多次使用明礬。可以在使用幾次後,改用枯礬(明礬火煅後失去結晶水的產物,藥店裡可以買到)研成細粉,在用蘿蔔水洗腳後,撒少許在腳趾部,通常作用可以保持8小時-12小時,且停藥後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影響。
腋汗:生薑碘酒塗擦
炎熱夏季,不少中青年人常遭遇這樣的煩惱:兩腋下出汗,汗水打溼了衣服,還散發出股股異味,讓人很是尷尬。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副主任醫師董峰:有些年輕人的大汗腺特別發達,出汗多,加上腋窩部通風不好,容易滋生細菌,細菌作用於大汗腺的分泌物發酵腐敗生成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和氨時,就會散發異味。手術切除腋窩大汗腺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性方法,適用於中重度腋臭患者。
輕症患者居家調理,不妨用生薑加碘酒塗擦腋下。先用熱水敷、洗腋窩10分鐘-15分鐘,再用適量生薑切片輕擦腋下,擦至皮膚輕度充血為度。但不可用力過大,以免擦傷皮膚。然後再用3%-4%碘酒塗擦,每天1次-2次,一般10次左右就有所緩解了。平時要注意衛生,勤洗澡,保持腋下乾燥舒爽。
【來源:上海熱線儂好上海】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