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SCI影響因子(2012年版)TOP10系列之中國人文章量

2021-01-10 生物谷

2013年SCI影響因子(2012年版)TOP10系列之中國人文章量

排行

期刊

數量1PLoS One32522Chemical communications9733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9394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Structure reports online9135Chinese medical journal8116 Bioresource technology6937Optics express5718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 APJCP4949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49110Dalton transactions488

更多閱讀

2013年SCI影響因子發布(2012年版)及完全下載
http://www.bioon.com/trends/news/574042.shtml
關注SCI影響因子更多內容,歡迎進入SCI影響因子迷你站
http://www.bioon.com/Special/SCI/

相關焦點

  • 2013年SCI影響因子發布(2012年版)
    2013年6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 6月19日,湯森路透發布了2012年度SCI期刊分析報告(JCR)。此版報告共分為科學和社會科學兩部分。在醫學類期刊中,醫學類排在第一的是CA-CANCER J CLIN,影響因子為153.459,第二的是NEJM(影響因子為51.658),其次是今年超過其它期刊,上升至第三位的Nature出版社旗下期刊NAT REV GENET(影響因子為41.063)。
  • 2014年(2013版)SCI影響因子點評
    2014年7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今年的SCI雜誌影響因子似乎來的有點遲,等待對於許多科研人員,尤其是研究生來說,簡直是一種煎熬。比較受國人關注的Nature Commun,因為發文量較大,相較於去年幾乎沒有提升,為10.742; 另外nature.com推出的open access新刊Scientific Reports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上升一倍之多,變成5.078,基本保障了它新一年的稿源和財源。
  • 2013 年 SCI 影響因子發布
    今年公布的是這些雜誌2013年的影響因子,今年新增了379種期刊,同時也剔除了33種期刊,因為它們自引率過高。在本次羅列的所有雜誌中,56%的雜誌影響因子均有所提高,而另外的44%雜誌影響因子呈下降趨勢。2013年,在所有雜誌中,引用次數超過500的雜誌只有3本,它們分別為Nature、PNAS和Science。
  • 2016年SCI影響因子新鮮出爐!(2015年版)
    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一本雜誌質量高低的標準之一,並且能夠帶來科學以外太多的東西:教職、基金申請、學術影響力等。儘管很多學者批評過雜誌的影響因子,但是在發表論文時,他們仍舊是頂級雜誌的擁躉。在醫學類期刊中,醫學類排在第一的是Ca-Cancer J Clin,影響因子為131.723分,去年為115.84分,第二的是NEJM,影響因子為59.558分,去年為55.873分,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雜誌排名第三位47.120分,去年為41.908分。
  •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sci影響因子是湯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sci影響因子用來衡量sci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被認為代表著期刊的重要性。
  • 2020年體育科學SCI期刊影響因子報告
    北京時間6月29日18:00,2020年(2019版)《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簡稱JCR)正式版終於出爐。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在內的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導。
  • 影響因子一直穩居13分以上的SCI期刊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期刊封面該刊於2012年3月29日創刊,印刷版於2013年開始出版。2013年10月被國際權威檢索資料庫SCI收錄,2014年7月獲得首個影響因子 8.476。
  • 這本國產期刊2020年發文量大增,影響因子連續9年保持快速增長
    CMI期刊是國內第一本英文免疫學期刊,由中國免疫學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主辦,是一本國際性的,經過同行評審的開放獲取期刊,2019年影響因子為8.484。發文量從年幾十篇增長到近幾年100篇左右,2020年目前發文量已達二百多篇,較去年有大幅上升。從2017-2019年的統計結果來看,國人在CMI期刊的發文量排名第一,美國排第二,且數量相差不大。國內發表數量較多的單位有:中科院(41)、北京協和醫學院(23)。
  • 這本國產期刊2018年才被SCI收錄,短短兩年影響因子即突破5分
    TLCR期刊於 2012 年 3 月創刊,是一本國際性的,經過同行評審的開放獲取期刊,並於2018年被SCI收錄,2019年影響因子為5.132。從上圖可看出TLCR期刊近幾年發文量有所上升,特別是2018,2019年上升較快,2019年達201篇,預計2020年發文量會保持在200篇上下。從2017-2019年的統計結果來看,國人在TLCR期刊的發文量排名第二,美國第一。國內發表數量較多的單位有:南京大學(18)、同濟大學(18)。
  • 2018年頂級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預測!
    本文將主要關注納米材料(傳統材料與工程類期刊不列入在內)領域的主要期刊,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為2015年與2016年發表的文章在2017年的引用次數。同時,本文也將關注相關期刊的被引用(高被引比率)與中國學者發表(檢索標註為中國(單位)的比率,不包括海外華人)的情況。
  • 2020年大氣科學SCI影響因子預測
    2020年已經過去,但2020年度的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還得等到6-7月,在科睿唯安(Clarivate
  • 2021年最新SCI影響因子預測名單
    最近,一份2021年SCI影響影子預測名單悄悄在科研圈流傳,雖然並非「塵埃落定」,但根據影響因子計算公式,所得結果也八九不離十。
  • sci期刊發表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
    科學影響力因子用于衡量科學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重要指標,通常認為它代表期刊的重要性.如何計算科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如下:IF(k) = (nk-1+nk-2)/Nk-1+Nk-2IF是影響因子,k是某一年,Nk-1 + Nk-2是該期刊在前一年或兩年中發表的論文數,nk-1和nk
  • 預測:2021年SCI雜誌影響因子提前知!
    作為一隻科研狗,不管疫情怎樣,文章還是要發的,文章是影響我們職業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文章發的雜誌的分數的漲漲跌跌,時時牽動著我們的心,跟看股票似的,漲時歡喜跌時憂。為了跟進雜誌的IF變化和發表特點,我們每1-2天會出一篇SCI雜誌的解析和影響因子預測文章,和大家一起解讀生物、醫學雜誌,歡迎大家多提建議。
  • 預測: 2021年SCI雜誌影響因子提前知!
    作為年終總結,我們整理了393本5分以上的雜誌和多本受歡迎的低於5分的雜誌的即時影響因子(有點賀歲片的感覺,^_^),並跟2019影響因子相比,計算了漲跌百分比。因為即時影響因子會比實際影響因子低,漲了雜誌的百分比應該會高於表中數字。  先引用一下我們在2019年預測影響因子的文章「大俠留步!
  • 2020年康復科學SCI期刊影響因子排名
    ®, 簡稱JCR)正式版終於出爐。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在內的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導。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
  • 這本免疫學領域期刊國人發文量排名第一,2019年影響因子創新高
    IImm期刊是一本國際性的,經過同行評審的支持開放獲取期刊,2019年影響因子為3.943。1期刊信息主編信息:J.E.2發文量趨勢2019 (‎689)‎ 2018 (‎508)‎ 2017 (‎362) 2016 (‎420) 2015 (‎500)‎ 2014 (‎386)‎ 2013 (‎352)‎ 2012 (‎271)IImm期刊目前為月刊,每年12期。近幾年發文量每年在300-500篇上下浮動,還算比較穩定,但2019年總量突破500,達到歷史最高量。
  • 這本期刊2019年影響因子創歷史最高,國人發文量排名第一
    EES期刊是一本國際性的,經過同行評審的支持開放獲取期刊,2019年影響因子為4.872。2發文量趨勢2019 (1,332) 2018 (1,199) 2017 (573) 2016 (463) 2015 (482) 2014 (396) 2013 (380) 2012 (372) 2011 (301) 2010 (273)EES期刊目前每年出版20期。近幾年發文量明顯上升,特別是最近兩年增長很快,總量已突破千篇。
  • 餘鵬鯤:「SCI」、「影響因子」何以長期佔據主導地位
    今後申請上述重要項目不需要再填這張表「SCI」和「影響因子」過去為何能主導學術評價指標和官方的態度相呼應的是,知名的學術圈媒體人也表達了強烈的支持。以筆者看來攻之最力的是上海交大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的《「SCI」神話早該破了》和中國科大的副研究員著名科普作者袁嵐峰的《得魚忘筌:SCI評價體系的興衰》的兩篇文章。
  • sci論文影響因子最高多少
    IF=前兩年文章內容引入數/前兩年文章內容收錄數,見到公式計算你應當就一目了然了。高低僅僅一個比率罷了,當然分數越高發布難度係數越高,權威性越高。最少得分是0~1分,高的到10分,乃至幾十分,投寄的情況下先向自身的文章內容評定,挑選適合的區段,提升通過率是最必須考慮到的,針對眾多創作者而言IF>1就表達引入率頗高,期刊早已具有非常的學術使用價值了,大家許多創作者發布零點幾的期刊早已很不易了,超過1能夠說十分出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