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抖音、快手、B站的廣告投放原理

2021-01-11 站長之家

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鳥哥筆記(ID:niaoge8),作者:寧阿姨,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廣告投放的基本原理,滿滿乾貨哦~(本文節選自《信息流廣告入門》)

一條廣告最終能夠展現出來,幕後需要經歷選定廣告投放的人群、準備廣告投放的物料和與其他廣告主PK這3個步驟,這也是一個廣告主投放廣告必須經歷的3個步驟,我們稱作「廣告投放三部曲」。

廣告主投放廣告是為了和目標用戶溝通,而產品有相應的核心受眾,比如中老年奶粉的核心受眾是中老年群體,考研資料的核心受眾是大學生群體等。廣告要重點投給核心受眾看,這就是投放廣告的第一步:選定廣告投放的人群,即解決「選定廣告給誰看」的問題。

每一類用戶有相應的喜好,要用用戶喜歡的方式來和他們溝通。比如用戶都喜歡看短視頻,那麼廣告也要做成短視頻;用戶喜歡輕鬆搞笑的內容,那麼廣告也要做得好玩,這就是投放廣告的第二步:準備廣告投放的物料,即解決「給用戶看什麼」的問題。

假設一個人要買房,各家房產公司都希望他買自家的房子,那麼就需要房產公司之間PK,看誰家的房子好、價格低。廣告也一樣,媒體知道一個人願意買奶粉,那麼讓他看到誰家的奶粉廣告呢?這就需要廣告之間的競爭,也就是投放廣告的第三步:與其他廣告主PK,也就是「廣告之間的PK」。

接下來,我們沿著「廣告投放三部曲」來看看廣告投放的基本原理。

下面我們先從一個故事開始。

一個賣雞肉的攤位

從前有一個賣雞肉的攤位,雞肉供不應求,於是攤主決定拍賣雞肉!來買雞肉的人告訴攤主買雞翅還是買雞腿,一個願意出多少錢,一共打算買多少個,攤主一一登記後按照價格高低來賣,價高者得,售完為止。

這天店裡只剩下6個雞翅、2個雞腿了,同時進來了3個人。

咯咯咯要買4個雞翅,出價40元/個。

喔喔喔要買6個雞翅,出價20元/個。

嘰嘰嘰要買2個雞腿、2個雞翅,均出價5元/個。

我們從店主的角度來看一下要怎麼賣:雞翅是最搶手的,最高出價是40塊,那一定先把4個雞翅賣給出價最高的,然後剩下2個賣給第二位的,雞腿今天生意不好,只有1個人想買,沒得選就賣給他了。

為了簡化理解,這裡我們沒有按「廣義第二計費」機制計價,直接按照出價來計費,售賣結果如下。

【雞翅】

咯咯咯排第1名,買到了4個雞翅,40元/個。

喔喔喔排第2名,買到了2個雞翅,20元/個。

嘰嘰嘰排第3名,沒買到雞翅。

【雞腿】

嘰嘰嘰排第1名,買到了2個雞腿,5元/個。 

買家來攤位買雞肉和廣告主去一家媒體投廣告很相似:

廣告主是買家,媒體是攤主;

攤主賣的是雞翅和雞腿,媒體賣的是「廣告曝光」;

攤主登記的地方就是廣告的「後臺」,在這裡說明白你想要什麼、要多少;

告訴攤主「自己想雞翅還是雞腿」也就是「選擇廣告給誰看」,在廣告裡也叫「定向」;

買家說「一個願意出多少錢」也就是廣告裡的「出價」,「打算買多少個」是「預算」,這兩者共同決定了你打算花多少錢。

店主決定賣給誰的依據就是「誰出的價格高」。媒體賣曝光也一樣,廣告裡衡量曝光價格的指標叫作CPM,也就是1000次曝光多少錢,媒體也希望把曝光賣給出價最高的人。

「治大國若烹小鮮」,在媒體投廣告和去一個小攤位買東西的邏輯居然很相似。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了買家和攤主,也就是廣告主和媒體之間的關係,在實際的廣告投放中,還會加上「用戶」角色。用戶不是聽你任意擺布的,尤其在信息流這樣的環境下,他們遇到不願意看的內容,就直接滑過去了,所以還要有「給用戶看什麼」這一項。

定向——選定廣告給誰看

接下來,我們看看在廣告裡每一步是怎樣進行的。

產品一般會對自己的目標用戶有一個用戶畫像,包括年齡、性別和幾線城市等。媒體提供人群劃分維度供廣告主選擇,支持定位到用戶的性別、地域和婚戀狀況等。這是媒體的定向能力。

「選定廣告給誰看」就是將這兩者做匹配——用媒體支持的方式圈出自己想要的用戶。

信息流廣告也稱作效果廣告,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廣告能夠精準地投放給目標人群,大大節省廣告費用。定向就是其中關鍵的一環。本節中,我們來了解媒體常見的定向功能。

1、產品的用戶畫像

每一個產品都有自己的定位,主要面向什麼樣的用戶群,也就是用戶畫像。產品的用戶畫

像一般可以從年齡、性別、地域和收入情況這幾個方面進行概括。

下圖是快手的用戶畫像:以二、三、四線城市及以下為主,「90後」佔絕大多數。

(數據來源:快手商業化資料)

但如果我們沒有直接找到這樣的資料,有哪些方式可以簡單地了解一個產品的用戶畫像呢?

優化師對用戶畫像的了解可以直接來自於廣告主,廣告主一般會根據產品的特點給到目標用戶畫像。如果沒給也沒關係,自己也可以進行一些了解。這裡有幾個簡單的方法,下面我們以快手App為例來看一下。

首先,你得下載一個App,體驗一下這個產品,這是最直接的。左圖是快手App的界面截圖,簡單瀏覽一下,我們就能大概知道它的內容。

然後在應用商店裡搜索這個App,重點關注簡介和用戶的評論,比如下面右圖這樣。

可以看到,介紹部分包括了不少綜藝節目的介紹,那麼肯定也有不少明星和節目的粉絲聚集在這裡。此外,我們也可以在網上搜索相關信息,進一步了解快手。比如直接在百度搜索「快手用戶畫像」,能找到一些專門機構做的用戶畫像分析。

這樣用不了20分鐘,你就能對產品的用戶畫像有個大概的了解。知道要投廣告給什麼樣的人以後,我們來看一下媒體能夠怎樣幫你找到這些人,也就是媒體支持的定向。

2、媒體支持的定向

定向,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確定方向」。定向了哪些人,就意味著只有這部分人能看到廣告,其餘的人被排除在外。

定向的本質是找人,媒體幫助廣告主找到投廣告給哪些人或者排除哪些人。比如一個廣告主只想把廣告投給男性,媒體能不能區分出男女用戶呢?廣告主想把廣告投給年輕人,媒體能不能區分出用戶的年齡段呢?如果不能,那麼廣告的很多曝光就浪費了。比如某共享單車廣告,因為只在一些城市有自行車,所以肯定希望區分地域來投廣告。這一系列區分的過程就是配合廣告主「確定廣告方向」,也就是「定向」。

那麼,媒體都支持什麼定向呢?常見的有如下幾個。

首先是用戶基本情況。性別、年齡和地域是三大基礎定向,也是對用戶最基本的區分。

性別會分為男性、女性和不限。有一些產品有明顯的性別傾向,比如汽車,那就可以只投男性;再比如美妝,就可以只投女性。也有一些沒有明顯限制,比如社交軟體,可以不做限制。

年齡一般按年齡段區分,比如字節跳動將用戶分成了6個年齡段,18歲以下、18~23歲、24~30歲、31~40歲、41~49歲和50歲以上。也有的平臺可以自己選擇年齡範圍,比如騰訊可以自定義任意年齡範圍,例如25~35歲。

需要注意的是,定向中的年齡和用戶的實際年齡不一定完全一致,有的是媒體基於用戶閱讀、社交等行為分析出來的推斷年齡。

地域定向是對用戶的地理位置做區分。比如,你選擇了北京、上海和深圳,那麼其他地方的用戶不會看到你的廣告;再比如你是做電商的,有一些地方沒辦法送貨,那你就可以把不能送貨的地域排除掉。

興趣定向用來區分用戶對什麼東西感興趣。比如用戶經常看減肥相關的文章,有過點擊或者收藏,那麼系統就會認為這個用戶對減肥感興趣。媒體會提前準備好興趣的分類,其中包含了各個行業,從粗到細做好了劃分,供廣告主選擇。

比如要給奔馳車做推廣,我們可以選擇具有什麼興趣的人群?

首先,奔馳汽車屬於汽車大類,再往下分,為高檔汽車,那麼你可以選擇對「奔馳」本身感興趣的人,也可以往外拓展選擇對「汽車」或「高檔汽車」感興趣的人。只選擇「奔馳」肯定精準,但是用戶範圍很少,拓展到「汽車」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上面這幾個定向都是媒體給廣告主提供的,幫助廣告主找到他想要的人。

那廣告主可能想我不用你幫我找,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就想讓這些用戶看我的廣告。媒體能不能實現呢?可以,這就是自定義人群,也就是「廣告主自己定義人群」的意思。

高檔一點的說法是「將媒體數據和廣告主數據進行打通」,但其實就是媒體對廣告主說:「你自己說想要投給誰、不投給誰,把名單給我。」廣告主將用戶的設備號或手機號上傳到媒體後臺,然後媒體看看這些用戶有多少在我的平臺上,廣告只投給重合的這部分用戶或者屏蔽這些人。

舉一個只投放給這部分人的例子。

一個電商網站,提供了一個瀏覽過網站但是沒下單的人群名單,在媒體上只投放這部分人群,因為這部分人是感興趣的,讓他們再看見廣告相當於「推他們一把」,促進下單,能有效提升購買率。這種方式也叫作再營銷。

再舉一個屏蔽的例子,比如高德地圖。

由於產品現有用戶量非常大,所以如果想獲得新用戶,必須要排除現有用戶,否則大部分看到廣告的人是已經下載過高德地圖的,造成廣告重複曝光,新用戶的獲取成本提高。如果廣告主自己上傳已經激活過的用戶設備號,那麼廣告投放就會精準很多,極大地節省廣告成本。

設備號是什麼?

每一臺手機都會有一個設備號,在安卓系統叫IMEI號,在iOS系統叫IDFA號。一般以IMEI號或IDFA號作為用戶設備的唯一標識。比如想看一臺手機有沒有激活過某個App,就可以讓廣告主查找已激活名單中有沒有這臺手機的設備號。

3、把它們做匹配

對人群的定向在媒體的數據分析中會有非常複雜的運算,但是在廣告主使用的後臺中,就會做成一個個清晰的按鈕,你只要做簡單的勾選,就可以圈出自己想要的人群,非常簡單、方便。

這裡我們介紹兩種常見的按鈕,看一下要怎樣操作。

你想把廣告投到哪兒,在圖中位置①處選擇就行了,這裡可以同時選擇多個,位置③處還會出現你選中的地域列表。

如果想排除某一個地方,怎麼辦呢?

媒體後臺不能直接選「不投放什麼地方」,但是可以選「投什麼地方」。你把所有地域都選中(「省份」a第一個選項就是「全選」),然後勾選掉「不投放的地方」就可以啦!大家要注意選中與排除的設置,千萬不要弄反了。

創意——給用戶看什麼

定向幫助我們找到了目標用戶,接下來就該考慮給用戶看什麼。這裡我們不討論什麼樣的內容能夠吸引用戶,先看一下用戶從看到廣告到轉化為廣告主的用戶的流程,從而了解在這個過程中用戶能看到哪些內容,也就是廣告都包括什麼。

本節中,我們按照兩種最常見的投放方式來看一下。

1、投放App下載

假設廣告主在微博上投放了App下載廣告,我們看一下用戶從看到App廣告到激活這個App的步驟,這中間用戶看到了什麼?

(a)用戶看到廣告(b)進入廣告詳細頁面(c)安裝App(d)進入App首頁

可以從圖a中看到,這條廣告最顯眼的是中間的視頻,然後是視頻上方的文案。廣告文案+視頻(或者是圖片)就是一條廣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把它稱作廣告創意,在廣告裡也叫「素材」。廣告創意好不好,決定了用戶會不會點擊這條廣告。

說明:

素材指廣告投放過程中用到的廣告文案(或標題)、圖片和視頻,也稱為創意,一般不包含落地頁。

如果用戶對這條廣告感興趣,就會點擊進入廣告詳細頁面。如圖b所示,頁面可以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面的視頻會繼續播放,下面會出現一個類似於「應用商店」的界面,有圖片和對這個App的一些介紹。

因此,這個應用介紹的頁面就是關鍵,如果介紹比較吸引用戶,那麼用戶就會點擊「下載」按鈕。在等待下載完成的過程中,一定會有部分用戶不耐煩中斷下載,但如果剛才的廣告創意足夠好,就能持續吸引他,直到下載完成,打開App。

進入App之後,廣告的使命就結束了,剩下要看產品本身是否吸引用戶。

2、前端行為和後端行為

在信息流廣告裡,對用戶行為有「前端」和「後端」之分。前端指媒體端,後端指廣告主端。一般將媒體能直接收集到的行為算作前端行為,將媒體收集不到的行為算作後端行為。投放App下載,媒體能收集到的最後一步行為是安裝完成。常見的前端行為有展示、點擊、下載和安裝等,常見的後端行為有激活、註冊和付費等。

因此,投放App下載的時候,廣告展現給用戶的是「廣告文案+視頻/圖片」和「應用介紹頁面」。

3、投放落地頁

不是所有的廣告主都有App,廣告主投廣告自然也不都是為了吸引用戶下載。廣告主投廣告還有一個非常常見的目的:獲得銷售線索或者直接賣東西。廣告主花錢是為了讓用戶看到一個頁面,我們把這個頁面統稱為落地頁。

假設廣告主在知乎上投放了落地頁廣告,我們看一下用戶從看到廣告到轉化完成的步驟,了解這中間用戶看到了什麼,如圖所示。

這條廣告只有文字,沒有圖片或視頻,還有這樣的廣告?是的,的確有這樣的廣告,信息流廣告要和內容融為一體嘛,知乎上的內容以文字問答為主,所以廣告也會做成只有文字的樣式。因此,這裡的幾行廣告文案就非常重要,它直接決定了用戶會不會點擊。

如果用戶點擊了,就會進入落地頁。用戶思考的邏輯和看見一個App下載的廣告一樣,雖然點擊之前內容頁面上的廣告能介紹的信息很少,但用戶比較感興趣,就會點進去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因此,落地頁的設計也非常關鍵。落地頁的加載速度怎麼樣?頁面設計是否突出重點?內容上是否和前面的頁面承接?

所以,無論投放App下載還是投放落地頁,我們準備給用戶看的內容都包含兩部分:用戶首先看到的「廣告創意」和點擊之後的「詳細頁面」。

競價——廣告之間的PK

知道了想把廣告投給什麼樣的人,也準備好了廣告內容,你的廣告就一定能出現在用戶的手機上嗎?不是,因為還存在競爭對手。

隨著技術的發展,廣告的售賣已經能夠支持實時競價和動態競爭,也就是媒體一直能把廣告賣給對自己收益最高的人。所以廣告之間需要實時進行PK。

在PK的過程中,對廣告主而言有兩個關鍵指標——預算(廣告主打算花多少錢)和出價(能不能PK過別人,把錢花出去)。除此之外,還需要了解一下媒體的規則——媒體是怎麼決定把廣告賣給誰的呢?

1、預算

出門買東西得看兜裡帶多少錢,廣告花多少錢得看自己有多少錢。你不能把所有的錢都用來投廣告,你打算花的錢就叫「預算」——預先算好了要花的錢。預算相當於「你打算花的錢」,你可以買幾件東西,但總額不能超過你打算花的錢。

設置預算最大的作用就是「不會花超了」。媒體會嚴格遵守預算的設置金額,讓「實際花費≤預算」,比如今天預算是300元,那麼媒體就不會讓今天的廣告花費超過300元。

預算分為日預算和總預算,日預算就是每天打算花多少錢,今天花完了這些預算,明天又有這些錢;總預算是一共只打算花多少錢,花光了廣告就自動下線。假如設置日預算為3000元,廣告投放1周,那麼媒體認為你每天的預算都是3000元。

如果當天花完3000元,廣告就會下線,相當於遊戲裡「今天的能量用完了」。在第2天0點,仍會從0元開始計算花費,花完3000元廣告下線。即使前一天沒有花完3000元,今天也只有3000元的預算。

假如設置的總預算為21000元,廣告投放1周,那麼媒體會累計每天的花費,達到21000元廣告下線。我們有可能在第1天就花完全部的21000元,也有可能在第5天或者第6天花完。

預算可以實時調整,開始不知道廣告效果,就可以先少投點,比如設置預算為300元;投放過程中如果發現效果還可以,想再投一點,就可以把預算提升到500元、1000元或者更多,這個由廣告主自己決定。

預算是廣告主投放廣告非常重要的指標,也可以說是生命線,錢一旦花出去就要不回來了,所以一定要格外小心。

2、出價

決定廣告主花多少錢的因素除了預算以外,還有出價。一個廣告主的預算是300元,實際可能只花出去了50元、100元,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媒體把廣告賣給了別人。

在2.5.3節中我們知道,實際的計費一般會低於出價,也就是說無論你出多少錢,媒體的扣費一般都不會超過出價。如果使用的是轉化出價,那麼廣告投放的風險就會很低——想花多少錢就出多少錢。也就是說轉化出價直接決定了你廣告投放的成本。出價越低,成本就越低。

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廣告主可以隨意出價,價格越低越好呢?當然不是。就像3.1節故事裡的「嘰嘰嘰」一樣,別人出40元、20元買一個雞翅,而他只出5元,結果就是他沒有買到雞翅。

所以廣告主有自己決定出價的自由,但也要考慮媒體賣不賣給你廣告。媒體是如何決定廣告賣給誰的呢?這是廣告主之間的比賽,媒體是裁判。我們想要贏得比賽,就要先了解裁判的規則。

3、媒體的流量分配邏輯

媒體是做生意的,做生意一定要賺錢,並且是賺得越多越好。攤主決定把雞肉賣給誰的依據就是「誰出的價格高」,媒體賣曝光也一樣,誰的出價高就賣給誰。

我們知道,常見的出價方式有3種:按展示出價、按點擊出價和按轉化出價。無論是哪種出價方式,媒體賣的都是廣告展示數。所以媒體關心的是每一個曝光能有多少收益,即CPM。

但在用戶看見廣告之前,大家並不知道真實的CPM是多少,所以廣告後臺會對CPM進行預估,我們平時看到的eCPM基本上是CPM的預估值。對應地,計算eCPM的過程中也需要使用預估點擊率和預估轉化率。但因為我們平時較少接觸到預估的點擊率和轉化率,所以下文就簡化寫成「點擊率」和「轉化率」了。

媒體是怎麼將廣告曝光價格和廣告主的出價聯繫在一起的呢?媒體會通過算法將出價換算成曝光價格。可以簡單理解成廣告主提供自己的產品名稱、人群定向和廣告創意,媒體就能預估出這部分用戶會不會轉化,這個轉化的概率有多大,從而換算出CPM是多少,能獲取多少收益。

我們來看一下各種出價方式下eCPM的計算方式。

按轉化出價需要看對轉化的定義是什麼,我們上面定義了轉化率=轉化數/展示數。但是點擊行為是用戶主動的行為,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用戶,所以我們也常定義轉化率=轉化數/點擊數,這時在按轉化計算出價的時候,就需要考慮點擊率,即eCPM=轉化出價×點擊率×轉化率×1000。其實兩種計算方式是一樣的,展開就是:

說明:

在信息流廣告裡,常把點擊率叫作CTR,轉化率叫作CVR,轉化率可以指點擊到轉化,也可以指展示到轉化,沒有特殊說明的話一般指點擊到轉化。因此,計算eCPM的公式常寫作:eCPM=轉化出價×CTR×CVR×1000。

知道了eCPM的計算公式,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廣告主小B按轉化出價,每個轉化出價10元,點擊率是1%,轉化率是5%;廣告主小C也按轉化出價,每個轉化出價3元,點擊率是3%,轉化率是10%。那麼他們各自的eCPM是多少呢?

小B:eCPM=10×1%×5%×1000=5

小C:eCPM=3×3%×10%×1000=9

可以發現,雖然小B的每個轉化出價更高,但是媒體還是更願意把流量分配給出價更低的小C,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小C的eCPM遠高於小B!

轉化出價可以等同於獲取用戶的成本,說明在投放廣告時,可以通過優化廣告創意、落地頁和人群定向等方式來提升點擊率和轉化率,進而提升eCPM,最終用比較低的成本獲得用戶。如果你的創意、落地頁和人群定向做得不好,就意味著你要在出價上讓步,通過提升出價來提升eCPM,獲取用戶的成本就會提升!

因此,了解信息流廣告投放的「門道」可以幫助廣告主節省獲取用戶的成本,這是實實在在地省錢。更不要提這些獲得的用戶能夠給企業帶來的收益。接下來,我們從幾個主要的信息流媒體開始,走進信息流廣告的實際投放,開啟優化師之旅……

相關焦點

  • 一文看懂抖音廣告投放的原理【含優化技巧】
    繼上次FEED和DOU+如何選擇的文章推出後,依然有很多同學對具體實操充滿疑慮,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不太理解oCPM下的信息流廣告投放機制。於是,小編在卡思數據技術小哥哥的指導下,寫下這篇文章。本文將通過一個案例,完整解讀FEED及DOU+的等廣告產品背後的oCPM廣告投放制,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投放原理,從而進行更有效的投放。
  • 火燒雲數據,你的新媒體廣告投放的標配工具
    火燒雲數據平臺整合B站數據、抖音數據、快手數據等多個短視頻平臺、以及小紅書KOL資源,為廣告主提供500多萬個媒體帳號作品內容分析、粉絲分析、廣告價值評估和投前投後監測等,為你掃平投放難題,放心且安心地投放廣告。那麼,火燒雲數據平臺是如何幫助你實現新媒體廣告高效投放的呢?
  • B站快手抖音,爭搶在線教育平臺的年輕人
    決心做「網教」的還有短視頻主播馮嵩,在快手上的暱稱是「馮老師帶你唱歌」,這位有著 12 年線下培訓經驗的聲樂老師,做夢都沒想過竟然能成為網紅主播。馮嵩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專業美聲, 2007 年就在鞍山開設了自己的音樂教室,教授成年人演唱技巧。「以前冬天上課, 7 點就要趕到教室,一上午教7- 8 個學生,嗓子都啞了。」
  • 快手廣告推廣怎麼收費?2021快手廣告推廣費用!
    快手的用戶遍布全國各主要城市,可見其市場的滲透率非常高,當然快手用戶在三四五線城市的佔比最高,但同時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快手在下沉市場裡面擁有非常強的商業潛力。國民關注度高的地方就有流量,流量大的地方轉化變現的可能也更高,流量變現高的地方商業價值就大。那麼快手廣告推廣怎麼收費?
  • 抖音發布語音直播扶持計劃;快手推出廣告創意服務平臺|語音直播|...
    1.抖音發布《2020抖音直播數據圖譜》,美妝看播人數較去年增長126%新榜訊4月20日,抖音官方發布《2020抖音直播數據圖譜》,其中提到,2020年2月抖音公共媒體與服務直播用戶觀看次數達到1.59億次;2月,抖音服飾穿搭類主播數相比1月增長61%,直播次數同比1月增長93%;
  • 抖音快手「脫鉤」短視頻
    這一脫鉤儀式在最近完成爆發,據「Tech星球」報導,9月28日,抖音在最新的13.1版本中,將「抖音短視頻」中的「短視頻」關鍵詞剔除,僅顯示為「抖音」APP。固有標籤的褪去,往往意味著新的增長階段。2013年7月,快手在產品名稱中去掉「GIF」標籤,並開啟日活年增長100倍的奇蹟。
  • 韓星玩快手、日妹迷抖音,這波輸出很厲害
    隨後,在各路粉絲的深扒下,林允兒、李聖經等韓劇流量擔當的快手帳號相繼曝光,一時間,快手在韓國本地google play登上了下載量榜排行第一名。除了韓國明星的「代言」以外,快手在韓國電視節目中的植入也不遺餘力。去年12月17日,《Running man》中一出現kwai之後,這款APP就在Googleplay的下載排行榜中上升到29位。後來在《孝利家民宿2》中也有kwai的植入廣告,因此,目前韓國的十幾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當中很受關注。
  • 短視頻的第二戰場:抖音、快手、B站剪輯軟體PK
    導讀:如同微信公眾號有秀米、135等圖文編輯軟體一樣,抖音、快手、B站上各種炫酷的視頻,也離不開視頻剪輯軟體。抖音的剪映APP、快手的快影APP、B站的必剪APP等視頻剪輯軟體爭相推出,掀起了短視頻領域的第二戰場。三款視頻剪輯軟體,各有什麼特點?剪輯工具暗戰的背後,是怎樣的排兵布陣?
  • 快手被曝即將IPO,字節也考慮抖音上市,誰會是短視頻第一股?
    在快手工作人員的口中,抖音像是一個班級裡新入學的學生,一開始誰也摸不著它的底,甚至還認為這就是個成績很垃圾的差生,畢竟經常抄自己作業。可是沒想到對方是個兇猛的後來者,只用了短短四年,成績就像坐火箭一樣飆升,現在已經能和自己一爭高下了。
  • 短視頻行業深度報告:快手,「商業化加速」進行時
    2.1.2 抖音與快手在一、二線城市用戶滲透率的差異主要在於品牌調性的不 同,需通過關注其品牌定位來看未來快手在一、二線城市的增長潛力 快手在一、二線城市的滲透率與抖音有較大差距,其中一線城市滲透 率僅 20%,新一線及二線城市滲透率也只有 30%左右,而抖音則基本 達到了 40%以上,在市場空間上快手具有更大潛力。
  • 快手磁力引擎產品再升級,助力教育營銷投放降本增效
    隨著網際網路+教育的深度融合,快手已經成為教育品牌廣告主們不容錯過的營銷陣地。近日,快手官方營銷平臺——快手磁力引擎發布了「教育KEY計劃」, 「教育KEY計劃」,將從打造快手教育產品、研發等專屬能力,探索快手教育生態新思路。其中對教育商業化產品再次進行了升級。
  • 抖音與快手的戰爭:金字塔腰部以上與底座之間的較量
    尤其是2016年夏天一篇《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體的中國農村》之後,雖然這篇文章寫的是快手,但我當時便將所有直播平臺都劃入了「底層」。看到女兒玩抖音有些意外,當女兒告訴我,她高中同學都在玩抖音的時候,我著實被嚇了一跳。又跑去問上大學的外甥(北京一所985大學),他說同學中玩抖音的不在少數。
  • 如何讓餐飲行業在抖音上投廣告 怎麼看抖音直播間有沒有投廣告
    如何讓餐飲行業在抖音上投廣告呢,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士運營是最合適不過了,所以,廣告主們可以把廣告運營交給靠譜的第三方代理商,一起來看看怎麼看抖音直播間有沒有投廣告 如何讓餐飲行業在抖音上投廣告呢,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士運營是最合適不過了,所以,廣告主們可以把廣告運營交給靠譜的第三方代理商,一起來看看怎麼看抖音直播間有沒有投廣告
  • AI 版「非誠勿憂」:視覺技術如何幫廣告主精準尋找抖音「帶貨」博主
    無論在地鐵上還是飯館裡,隨時都能聽到抖音和快手裡熟悉的配樂,和看到一張張歡快的面孔。數據顯示,2019年截止6月,短視頻App新安裝用戶已經接近1億,總體MAU8.21億,月人均時長超過22小時。收割時間之餘,短視頻博主也展示出了超強的帶貨能力。
  • 抖音投放,選FEED流還是DOU+?純乾貨!
    一、FEED直投直播間產品FEED直投直播間產品是抖音電商直播廣告的一種,也是抖音最新推出的無需上傳視頻素材,在推薦信息流直接展現實時直播內容的低門檻玩法。抖音小店入駐條件也就是說,一般創作者是沒有資格投放FEED流廣告的。
  • 怎麼在抖音裡投廣告 在哪裡抖音投廣告
    怎麼在抖音裡投廣告呢,廣告主進行抖音廣告投放前,必須先選擇廣告模式、付費形式;廣告文案、落地頁的設計、視頻的拍攝和後期處理。
  • DSP集大成者之藍蜂系統 理想的一站式廣告自助投放優化平臺
    眾所周知,電商廣告、信息流廣告、搜索廣告以及視頻廣告已成為當下網絡廣告的主要形式;而大多電商站外投放、各種媒體的信息流以及視頻廣告,都無一例外運用了程序化購買受眾投放系統即DSP(Demand-Side Platform)。
  • 抖音、快手的音樂版權爭奪戰
    ▲抖音和快手的配樂素材庫如果抖音、快手等平臺與唱片公司或版權所屬公司達成協議,在其曲庫中獲取著作權的授權,那麼用戶在這些短視頻平臺上使用曲庫中的音樂作為自己視頻的背景音樂,便不構成侵權。因此,為了吸引更多用戶,抖音和快手兩家平臺在音樂版權的爭奪上花費了相當多的精力和財力。
  • 抖音快手B 站等主流平臺官配剪輯工具,短視頻創作門檻再次降低
    以《荒野亂鬥》的一組短視頻投放廣告為例,7 分鐘的短視頻集中重現「蘇大強喝手磨咖啡」、「雪姨敲門」、「王境澤真香」、「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抱歉、有錢是真的能為所欲為」 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經典橋段。短視頻廣告內容製作精良,在集齊原班明星的同時重現影視劇布景,使用戶體會到《荒野亂鬥》這款遊戲推廣的誠意與用心。
  • DataEye-EDX Pro:抖音快手大力扶持,直播成二類電商新機遇?
    不管是快手抖音,還是拼多多,基本上所有的傳統電商平臺都在入局直播電商。可以預見的是,在平臺的引導下,2021年的直播行業風頭只會更盛。  另一方面,抖音和快手近兩個月對二類電商頻頻下手,無論是切斷貨到付款,還有暫停二類電商新開戶,以及存量客戶管理規則,這些都顯示了這兩個平臺對於電商業務整改的決心。